APP下载

潘懋元先生口述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创院简史

2020-01-17潘懋元

海外华文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厦大函授厦门大学

陶院长、王艺书记、耿虎副院长,大家好!

1980年10月,教育部批准厦大海外函授部改为海外函授学院。我担任第一任院长(兼职)。因为兼职的缘故,实际上我过问工作不多,原海外函授部主任蒋林仍继续主持日常工作;蒋林被调走后,我请原外文系主任李燕棠教授负责主持日常工作,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白蓝同志协助。当时一项重要的工程就是在上弦场原图书馆后侧的山坳建学院的新院楼。到1987年,院长职位由原学校办公室主任庄明萱接替。学院后来的发展,我就不清楚,也用不着我来说了。

倒是海外教育学院的昔年历史,即华侨(海外)函授部的创办与变化,现在知者不多,我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不论是南洋研究院、海外教育学院,其创建史都不能不归功于当年的副校长、党委书记陆维特教授。

1955年1月,福建省委派陆维特教授到厦大担任副校长、党委书记,协助王亚南校长管理学生工作(1956年八中全会才确定大学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陆维特是陶行知的学生,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信心。到厦门大学不久,经过一番历史和地理的考察,他提出厦门大学的两个办学方向,即“面向海洋、面向东南亚华侨”。“面向海洋”,厦大建立了海洋研究所,后来发展为众多海洋专业,尤其是海洋生物专业,成为厦大的特色;“面向东南亚华侨”,厦大建立了南洋研究所和南洋函授部(1962年改称为海外函授部)。当时为东南亚侨校培养师资,设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当时修习中文、数学的函授生人数最多,首任主任就由数学系主任方德植教授兼任。其后兼任或专任函授部主任的还有陈曲水(1958年)、副主任尹一民(1961年)。因为是培养师资,需要开设一门教育学,就由我带领助教张曼因编写了一本《教育学》函授讲义。

函授生人数逐年有所增加,创办的第一年(1956年)为305名,次年(1957年)增至643名,1958年为743名,1959年为1062名,1960年为1162名,1961年为1339名,1962年达到1369名。其后几年的人数虽有所增减,但都在1200名以上。因此,批改平时作业与试卷、书面回答函授生所提问题,工作量很大,需要组织有关的系、所的助教协助。

海外函授部、南洋研究所在“文革”期间都停办,1980年复办。根据南洋的需要、有关领导部门的指示,除继续设置中文之外,着重办中医内科和中医针灸。但中医内科的古文字令学生难以学习,而针灸需要回国实习,后来在香港设置实习点,因此函授生不多,1981年刚复办时仅有320名,最高的年份1989年也只有798名。

函授生源主要来自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家,也有少量来自日本、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为最多。

以上仅为记忆和有限资料,提供参考,请正,谢谢!

潘懋元

2020年4月30日

猜你喜欢

厦大函授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张怡元教授简介
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专辑1(2021年第2期) 文章回顾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自学
自 学
回忆《诗歌报》函授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学生作品展
厦航董事长赵东拜会厦大党委书记张彦深化双方合作 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执此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