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研究

2020-01-17黎梅郭广军

关键词:馆员智慧图书馆

黎梅,郭广军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417000)

近几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向公众服务方式手段日趋成熟智能化,智能、智慧化已逐步成为引领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标杆,由此也引发了各界对智慧化内涵与建设的思考和研究,即怎样把传感设备、计算机、云计算、RFID等技术设备组合运用到人类工作生活中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精细分析和动态管理来实现智慧化的管理与运行[1]。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师生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中心,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将给图书馆带来深刻影响,并推动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升级。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资源结构、管理模式、服务方式、技术运用、用户需求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集合现代信息技术、智慧化管理服务、绿色环保意识与图书馆先进理念的智慧图书馆顺应而生,同时这也是图书馆人的美好愿景[1],学术界掀起了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热潮与实践探索。

1 大数据与智慧图书馆

1.1 大数据

1.1.1 大数据内涵

近几年来,随着人、机、物的高度融合发展应用引发了数据爆炸式的增长和数据格式的复杂多样化,全球已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big data),是指数据大到无法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目前常用的软件工具进行获取、存储、管理、过滤、分析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的处理工具和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分析力、洞察力、优化力的海量的、高增长率的、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挖掘,依托于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云存储、虚拟化技术。李国杰院士认为,目前大数据的来源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物理世界,二是来自人类社会[2]。前者主要是来自于物联数据或科学实验数据,后者主要来自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

1.1.2 大数据特性

大数据具有5V特点:一是大量(Volume),即数据量大,大到信息容量可达到TB级甚至到PB、ZB级;二是高速(Velocity),即数据产生得快,数据处理也快;三是多样(Variety),即数据格式越来越多样化,数据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四是低价值密度(Value),即现实世界产生的爆炸式的数据中有价值的数据所占比例很低;五是真实性(Veracity),即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只有真实有效的数据才有可能为决策者提供支持与帮助。由于大数据的5V特点及大数据产业的普及推广,全球各领域都加大了对大数据的研发与扶持,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发布的《数字宇宙研究报告》称,人类所产生的数据量预测到2020年将拥有40ZB的大数据量[3]。《华尔街日报》将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无线网络并称为引领未来繁荣的三大技术变革。2019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谈到希望与会者就“创新发展,数说未来”共商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合作大计,为推动各国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1.2 智慧图书馆

1.2.1 智慧图书馆内涵

目前,图书馆界对智慧图书馆这一概念尚无统一标准认定,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的艾托拉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他认为 “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且可被感知的移动图书馆[4]。严栋认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5]。王世伟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以高效、互联、便利为特征,以绿色发展为发展战略,以数字惠民,引导读者智慧阅读,为读者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服务为根本追求,实现广阔互联互通与共享融合的未来图书馆发展新模式[6]。王世伟先生对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定义作了很好的全面概括总结,精简扼要,其观点多次被学术界引用借鉴。智慧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科学技术把人、机、物及人类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读者用户体会到更贴心便利的全然一新的智慧信息服务,让知识传承增值,让服务品质内涵延升,是未来新型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对人类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2.2 智慧图书馆特性

王黎娟认为智慧图书馆从建筑实体到虚拟服务都彰显出图书馆的智慧性,主要包括5个特性:建筑智慧化;感知智慧化;管理智慧化;服务智慧化;沟通智慧化[7]。董晓霞等认为智慧图书馆有3大特色,即深刻的感知,智慧化的管理服务以及广泛的互联,这是区别于其他形态图书馆的根本特征[8]。知识的共享性、服务的高效性、使用的便利性、管理的智慧性可以说是所有智慧图书馆的共有特性。虽然不同学者对于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定义及特性予以不同的见解,但仍形成了许多共识,普遍认同智慧图书馆是一种基于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广泛互联的具有高效、便利、互联、智慧等特性的图书馆。

2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

樊伟红[9]等提出,大数据背景下可能给图书馆带来以下变革:建立各类知识服务及业务建设的风险模型、用户流失分析及价值分析、建立新型知识服务引擎、通过分析资源来预测可能故障、建立更加灵活智能的网络化信息资源组合方式、智能辅助决策等。高校图书馆先后历经了从传统实体图书馆到数字化图书馆再到复合型图书馆3个阶段[10],在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正处于由数字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融合贯通发展时期,同时也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最高发展形态。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RFID等技术的成熟,智能设备的普及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与环境支持。大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挖掘法在行为分析、模式匹配等方面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组织、处理,并将预测、感知、分析、决策的结果运用到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中,从而可实现对信息资源、建筑设备、读者用户、图书馆员的智慧化管理。

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时代,传统图书馆已明显不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尤其是在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决策咨询、个性化服务方面已渐显落后,其服务效率低、信息更新慢、用户受益面窄,而智慧图书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提供效率更高、管理更便捷、方式更灵活、内空更丰富、服务面更广泛的图书管理与服务工作。

在安防方面,智慧图书馆拥有更加智慧、灵敏的安防系统。比如门禁自动化、火灾及突发事件自动预警与处置、应急疏散自动化等[11],这些安防系统对于保护图书馆的财物及读者、馆员的人身安全是非常必要的。其次,随着图书馆信息量越来越大,数据越来越多,图书管理系统运载负荷量也会越来越大,可一旦系统遇到故障或遭到破坏导致数据丢失崩溃,将给图书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智慧图书馆则能借助更智能、更灵敏的管理平台和更完善、更科学的预警系统提前规避风险或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做到未雨绸缪。

3 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

3.1 加强智慧图书馆政策支持保障

习近平在2019年9月8日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提到,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是图书馆人的初心。可见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图书馆及图书工作的重视程度,所以说政府的支持与参与是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坚强后盾与保障。首先,智慧图书馆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单纯依靠图书馆一己之力便能一蹴而就的,需要牵涉到多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其次,各图书馆由于主管部门、服务对象、管理体制等不尽相同,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以致在图书馆建设中许多可共享共建的设施设备、数据资源重复建设购置,造成人力物力上不必要的浪费;再次,智慧图书馆是智慧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所以,各级政府应在政策上支持、经费上扶持智慧图书馆建设,鼓励图书馆与地方融合发展,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内容,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同时,政府部门应引导图书馆之间沟通协调,促进馆际之间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设施资源融合共享,缩小馆际之间差距,加快本地智慧图书馆建设步伐,形成由政府主导、社会联动的大数据形成机制,共同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发展[12]。

3.2 健全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体系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论证及理论研究体系作为实践支撑。笔者以国内学术研究成果收录最全的CNKI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检索库,以“智慧图书馆”为关键词,时间限定在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学科分类选定“图书情报档案”检索条件下检索,共检索到相关学术论文752篇,利用计量可视化分析检索结果发现:第一,我国对智慧图书馆最早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2010年严栋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一文,从2013年开始对智慧图书馆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2016年至2019年达到鼎盛,说明“智慧图书馆”已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图书界重视;第二,作者分布以高校作者较多,尤以本科院校,但高职院校相对较少,说明高校重视学术研究,学术氛围浓厚,是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主力军之一;第三,主题分布排前三的分别是智慧图书馆、物联网、智慧服务。同时,高质量的智慧图书馆研究文献数量还有特提高。

结合国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实况,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增设图书类科研基金项目比例,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图书专业人员围绕智慧图书馆建设内涵、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馆员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体系,以此来指导引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12];另外,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鼓励高职院校图书馆在高职智慧图书馆研究领域做更广更深的探索与研究,提出不同见解与举措,齐头并进全面推进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

3.3 加强智慧图书馆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

加速图书馆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拓展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内容之一。首先,在图书馆建设或改造中要高瞻远瞩,考虑到未来图书馆发展需要,智慧布局、统筹规划。比如智能设备的添置、有线无线网络布局,管理系统有机组合,系统推进泛在网络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信息化支撑力,实现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其次,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物联网、大数据基础上的,提供的是智能、泛在、协同的服务,这就要求将纸质及电子图书、数据库、设施设备以及馆员、读者信息等图书馆多元素都统一在能识别的智能网格中,成为联为一体的互动要素[3],从而有效挖掘、整合、分析、利用各互动要素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为智慧图书馆构建以及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阅读提供决策性支持。

3.4 加快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构建

智慧图书馆的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是一个大数据获取、存储、组织、分析、决策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共享、交易和协作的智慧平台[13],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传感技术把传感器嵌入到图书馆的实体设备中而建成的物联网应用及移动互联平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大数据知识服务是智慧图书馆追求的目标,司莉认为功能强大的服务平台是知识服务生命力的保证,建设基于本体的知识库与交互功能较强的知识服务平台是大数据知识服务的关键要素之一[14],知识服务平台储存了大量的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源,平台利用强大的数字处理功能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灵活组织、深度分析,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一站式检索与浏览功能的知识服务。

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由于数据资源的多样性和来源的复杂性,在平台建设之初就要充分考虑到大数据的特性,包括针对不同数据源的智能采集终端与技术、数据格式标准和数据存储系统、数据清洗与处理技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预测性分析与个性化服务等技术构成的技术体系[15],以及大数据智能识别、传感适配、虚拟接入、服务终端交互等技术[13]。同时,构建大数据知识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开展对大数据知识服务交易模型研究,并及时反馈改进。集成多项知识服务和功能的平台是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

3.5 推动图书馆智慧APP开发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合,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日益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阅读器等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平台,尤其是智能手机以其轻巧便捷优势更是倍受人们的青睐。移动终端设备的不受时空限制和便捷移动的优越性让读者用户随时可享受无处不在的服务已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都开通了自己独立的移动图书馆,并且研究开发了独立的智慧APP服务,支持以移动终端设备为主体的移动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信息资源服务。

一般来说智慧APP服务模块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模块:图书借还模块;图书检索模块;用户模块;图书下载模块[16],当然各高校还可根据本馆实际情况以及用户使用习惯在大模块下面再开发子模块。通过智慧APP,用户只要登录系统便可完成对书籍查找借阅、预约续借等最基本服务,同时还能为用户提供书籍检索、热门借阅,借阅排行,新书推荐等非个性化一般服务,还能根据用户要求特点,利用智慧移动推荐,量身定制提供个体性的差异化智慧服务,比如高级检索、科技查新、数据分析等。高校图书馆应借助互联技术、移动通信发展之东风加速研发并改进自己独立的智慧APP,充分发挥图书馆服务效应。

3.6 构建图书馆智慧微媒体平台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类已经步入了微时代。本文所提微媒体主要指目前用户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微信作为代表。微信是以信息的发布和共享为主,配合互动和交流为辅,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流传播方式,具备通俗易懂、快捷方便、时效性强、内容丰富、推送精准等优点。微信自2011年推出就受到用户青睐,在国内社交服务平台中占据领先地位。2012年8月,腾讯公司针对机构组织、团体用户又推出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信息发布以及与用户交流互动的专业服务平台。

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时代契机,利用微信的通俗易懂、方便快捷、精准推送等优势,依托微信公共平台,构建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微媒体平台:图书馆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在该平台里设置像实体馆一样的微服务大厅,通过该平台,高校图书馆便可对关注了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用户随时随地提供如图书检索、借阅查询、图书续借、延期支付、新书通报、借阅排行、活动预告等基本信息服务,还能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图书推荐、读书打卡、听书视频、参考咨询、自动应答、微信留言等智慧推荐服务,为用户提供别具一格的图书馆微信智慧服务模式,充分实现图书馆的服务价值,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牌效应。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微信服务平台时特别要注意以下4个基本的目录框架平台构建:自媒体平台;微信推荐平台;移动服务平台;互动平台[16],并根据各馆特点优势及读者用户的需求在此4个平台框架下设立二级平台拓展延升服务内容。

3.7 强化智慧图书馆网络安全监管

互联网是全球的“加速器”,让全球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网络空间已成为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空间”,随之而来的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也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为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加快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等一批法律法规,内容涵盖了个人信息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公安部、工信部、网信办等部门合作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净网”、“剑网”、“护苗”等专项治理活动。

智慧图书馆在人—机—物组成的互联互通开放式网络中,在各种信息资源读取共享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信息安全问题,一旦网络遭受到病毒黑客入侵或者RFID信息被恶意篡改或非法读取时,图书馆的海量数据就有可能被泄露破坏甚至崩溃,用户的信息隐私也将面临被扩散或利用的安全隐患,因此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加强智慧图书馆网络安全保护、加强防火墙技术,集中启用监控和配置,快速识别和修复系统漏洞,做好图书数据资源及用户信息的安全保护工作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点[17]。其次,图书馆应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操作规程,明确岗位职责、加强绩效管理考核,保证图书馆数据及用户的信息安全。对恶意攻击图书馆网络、破坏图书管理系统、非法窃取并传播用户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零容忍;对于工作中玩忽职守、监管不力,给图书馆或用户带来损害或负面影响的工作人员也将依规追责。

3.8 加强智慧馆员人才队伍建设

英国图书馆与信息学专家约翰逊认为任何“智慧图书馆”都需要“智慧的图书馆员”的存在,“智慧图书馆员”应具备“智慧人群”的基本特征:资质达到一定水准、致力于终身学习、社会及种族多元化、灵活性、创造力、见多识广、思想开放和参与公共生活等[18];储节旺认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关键的要素就是智慧科技和智慧馆员[19]。

智慧图书馆的出现给图书馆员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智慧图书馆的内涵与特性决定了智慧馆员不但应具备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素养与学科知识背景,还要有较强的服务理念与服务意识,要充分了解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RFID等运用于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关键技术,掌握各种数据分析工具软件的使用,为引导读者智慧阅读发挥积极作用。

智慧馆员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核心,但目前许多高校既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又具备数据意识与数据处理能力的馆员欠缺。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智慧馆员队伍建设:一是人才引进,引进图书情报专业、计算机专业或大数据专业人才;二是加强在岗馆员培训学习,可以逐步逐批选派馆员到发达地区图书馆、高等院校进修培训,也可聘请专家学者到馆里开展讲座培训,亦可鼓励馆员利用网络资源、MOOC课程自学,总之,创造条件鼓励馆员通过各种学习渠道提升馆员大数据背景下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三是明确智慧馆员角色定位,引导鼓励馆员向智慧馆员发展。智慧馆员不仅是图书馆员,也是学科馆员,更是智慧的馆员,图书馆要提升用人机制,创造宽松环境,政策保障、经费扶持鼓励馆员向智慧馆员转型发展,激发图书馆员的学习钻研精神,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与创新能力。

4 结语

智慧图书馆是在智能技术的驱动、社会发展的需要、用户需求转变的形式下应运而生的[20],是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智慧校园、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目标,智慧图书馆建设是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的基础。虽然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目标一致,但具体的建设环节还是要结合每个学校和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最终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走最适合自己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之路,为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从而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馆员智慧图书馆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图书馆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