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2020-01-17刘静娴唐琳博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政府农村

□文/刘静娴 孙 琳 唐琳博

(南京审计大学 江苏·南京)

[提要] 乡村振兴战略对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重点考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别桥镇塘马村的农村文化产业的规划和思考,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地方政府的定位、乡村文化背景及发展等方面,探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乡村文化背景与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动力源泉,是乡村振兴战略内在本质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乡村文化建设绝不是粗鲁地推倒重来,回到从前的农耕文明,而是让乡村文化在现代文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打造一个全新的乡村精神风貌。

目前,乡村文化正处于一个有目共睹的困境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在短时间内可能很难打破这个瓶颈。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似乎已被曲解成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观念的象征,实现现代化似乎必须把农耕文明改造成现代化。所以,在城市化、现代化的潮流下,乡村的劳动力和土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地流向城市,乡村的没落似乎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建设和改造农村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就是简简单单地把城市的风貌照搬到农村。这些畸形的、脱离实际的观念很明显没有着眼于农村的客观现实,弃广大农民的根本诉求于不顾,更是把流淌在一个民族血液里的独特历史文化抛之脑后。农村的根基受到极大的破坏,农村的经济停滞不前,农村悠久的传统文化、礼仪习俗、伦理道德,精神观念逐渐湮灭于滚滚的历史车轮中,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

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便是对文化的振兴。振兴农村文化绝不是对原有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情感价值全盘否定,而是要想方设法地让这些文化元素与现代化的价值观相融合,进而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新价值。只有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为建设基础,才能让农村挽回衰败的局面,逐渐地在适应现代化的同时,打造出具有内在动力的乡村文化。

通过强化乡村文化自信的主体基础,夯实乡村文化自信的经济基础,筑牢乡村文化自信的教育基础,传统的文化元素逐步地被注入到乡村,对于乡村文化的振兴战略就是要改进并打造一套全新的乡村管理方式,唤醒农民对于乡村文化的自信,提高他们对于乡村文化认识的高度,激发他们建设乡村文化的热情,从而从根本上推动乡村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礼记·王制》中就曾提到过要注重礼仪方面的教育,不必改变风俗,要注重统一政令,不必改变习惯。乡村中的一些老规矩必然有一定的道理与可取性,因而要尽可能去发掘与近代相适应的传统文化资源,紧紧地围绕着基层民主自治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抓住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核心,激发农村源源不断的活力,形成势不可挡的农村文化向心力、凝聚力以及有着无形力量的约束力,从而让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二、地方政府的定位

农村文化产业是农村的文化经济新模式,经营的产品以具有地方历史传承特色的文艺演出、民间工艺、农业生态、自然生态旅游等为主要内容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前景。别桥镇塘马村的文化产业核心主要是红色原乡基础上的旅游业,原乡有机软米生产基地和特色田园项目上,曾经普通的乡村逐渐成为令人向往的“网红村”,离不开政府的挖掘与打造,农村文化产业目前尚处于新兴起步阶段,需要政府整体规划,制定政策,多方衔接联合,抓牢监管,政府应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整体规划框架和政策的保障与宣传。政府既要有宏观的关于农村文化产业的总体考虑与规划,也要督促基层政府制定针对具体农村的具体规划和发展定位,出台针对具体方面的可行性实践方法,包括红色资源的规划、特色田园的规划、产业链条规划等,塘马村的定位目标便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依托红色资源和农业生态资源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彰显红色原乡气质,成为溧阳一号公路上的“美丽驿站”。政策法规的制定是对政府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导向与规范,将规划、方法、管理落实到纸上,才是农村文化产业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同时,政府也要做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宣传工作,让参与者了解到农村文化产业的增值效应和巨大前景,对参与其中充满信心。

(二)基础要素的投入,资金与人才的引入。政府要做好乡村环境治理,土地用房等硬件设施配备,当地政府确保道路畅通,融合塘马村特质对其进行环境整治和文艺化改造,建造文化工作站、美音梨园、原乡面馆、塘马战斗纪念广场等场地发展旅游业,租赁村民土地开展“我家自留地”项目。政府除财政拨款外,还应采取多渠道融资,利用税收及贷款优惠政策,市场化手段吸引投资,建立文化产业基金会筹集资金。政府还要引进培育各方面的人才,包括管理人才、经商人才、创意设计人才等等,挖掘民间的能工巧匠,培养更多复合型的人才,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激起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培育起文化产业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合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必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努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一方面要加强文化产业供给,建立产业品牌及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抓好持续输出的“产出端”;另一方面要刺激消费需求,利用互联网平台吸引各地消费群体,拓宽电商销售平台,打响宣传品牌。开展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公司加入,塘马村的“我家自留地”项目便是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示范,塘马村的红色记忆也可以同众多红色旅游基地建立合作互通关系,实现“一站式”旅游。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时,政府处理与市场的关系要做到有退有进,转变职能,使文化经营单位企业化,适当下放经营权,扩大自主权,给其“松绑”,使其在自负盈亏、自我创新的市场运作中迸发活力。政府在市场运作中做的是协调与监管的工作,优化配置相关的资源要素,制定鼓励政策和市场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扶植利民惠民的文化经营单位,整治可能出现的贪污财政拨款、“豆腐渣工程”、哄抬价格垄断市场等问题。政府也要加强基层机构的改革,配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专职人员,划分权责界限,保证精简效能。历史证明,政府与市场是经济发展中缺一不可的两只手,双手协调合作,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必会兴旺繁荣。

三、产业结构的优化

从资源配置的倾斜角度,我们可以将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归纳为平衡与非平衡发展模式两类。平衡发展模式的基本主张是认为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应该大规模全面化投资各产业,各产业以平衡发展的状态并且平衡增长来推动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固然,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出路,然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却挖掘出了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无法摆脱贫困的根本原因———资金链的断链。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是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国际贸易上”。经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生硬地照搬亚当·斯密的理论并不能完全与别桥镇塘马村的实际情况相契合。

与其说别桥镇塘马村是一个农村,不如说它是一个拥有红色革命文化的特色乡村,并且,它的占地远不如网络宣传那么大,只有一小部分占地被用于耕地种植。赫希曼和罗斯托对非平衡发展模式的系统化理论的提出,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投资次序的选择决定了被投资项目的主次重要性。罗斯托认为,“近代经济增长实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该理论好比我们党的全面小康社会理论——先富带后富。由充当“领头羊”的主导产业对其他无主之群进行正面的恰到好处的“诱导”作用,最终带动整个别桥镇的县域经济增长,也更好地响应了我们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别桥镇建立了一个无人机产业园,距离别桥镇塘马村只有7.5公里之远。塘马村可以创办无人机主题展览,由单纯的“美丽红色乡村”的特色历史革命文化输出转变为以“红色塘马”为中心的现代化无人机宣传小村镇,这样不仅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升级,也为国家的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从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出发,不同的地区存在着重合产业,横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之后的整个时间段里,多少地区都以特色化旅游业为主要的乡村振兴手段,让人看了不免乏味无聊。深思起来,别的地区的乡村振兴明显具有突出区别效果,比如,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支撑起的特色旅游,他们独特的建筑体系和美丽的服装让人难忘;又如,各地的特色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色。相比之下,别桥镇塘马村的文化产业就不那么具有吸引力了。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推进别桥镇塘马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服务业转移充实了产业转移的内容。别桥镇塘马村的驻扎企业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外化为一个投资项目再外包出去。

当然,所有的理论都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产业结构优化。李京文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特征和外在表现的研究颇有造诣,从他提出的合理的产业结构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别桥镇塘马村文化产业研究的主要目的,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目标:对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要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充分;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具有较为显著的结构效益。这些方面的思考将对我们国家的乡村振兴发展起到很大影响。

四、结语

规划好别桥镇塘马村的农村文化产业建设是当地政府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依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企业辅助监管实施,要做到时刻遵守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方针,做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宣传工作,让农村文化产业的增值效应和巨大前景被参与者看好,让参与者充满信心。政府在维护塘马村特质的基础下,对塘马村进行建筑体系上的优化;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摒弃落后元素,使塘马村的文化适应高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提炼独特的红色塘马文化,结合无人机科技,升级文化输出层级,在传统文化中迸发新鲜元素。传统与科技结合,能够更好地吸引投资者,又稳又快地推动别桥镇塘马村的发展,流入的资金又可以反哺传统文化和新兴科技,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经过思考,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生搬硬套理论和其他例子,完成乡村振兴,要锲而不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中国现代化取得的累累硕果离不开乡村的支持。因而,城市向乡村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是反哺乡村的表现,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多种特有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通过对农村文化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使农村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与城市相辅相成,增添农村的温度与厚度,促进城乡文化互动融合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挑战。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政府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赞农村“五老”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