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学导问分享让班会课促进学生成长

2020-01-17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先学班会课爱国

江苏省南通市竹行小学 陆 燕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成长的重要阶段,需要班主任的陪伴和引导。班会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心育等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班会课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认知内容偏多、活动手段粗陋、探究思考肤浅等。如何充分发挥班会课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发掘学生活动的创造潜能?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探究,充分地分享。“先学——导问——分享”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会课活动,从而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先学:浅尝活动收获

传统班会课活动的开展,往往是教师控制着流程,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些班会课为了追求内容的高大上,其结果往往是假大空的,班会课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因而不能深入学生心灵。立足于课程的视野,班会课应当引导学生先学,让学生与生活亲密接触,这样才能具有感召力、亲和力,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

例如,在“端午节话‘端午’”的班会课活动中,以端午节作为活动契机,在活动之前先让学生去探访长辈、亲友等,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每一名学生都搜集了关于端午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谋划班会课方案,让学生自主开展班会课活动。学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自主谋划的班会课,活动内容丰实,形式多样。学生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习俗,用诗词敬献爱国诗人屈原,学习缝制简单的香包,绘制手工龙舟,展示包粽子的技能,等等。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体验到传统佳节的独特魅力。

班会课是学校课程的一种独特形态,应当从教育真实起步。正如现象学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说:“教育的情境是我们每天教育实践的场所,教育时机就位于这种实践的中心。”作为教师,应当创造契机,让学生进行班会课的“先学”,充分发挥班会课的自我教育功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感受与体验,让学生能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提高了活动效率。

二、导问:提升活动质量

立足于课程视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班主任要主动跟进介入,而不是充当“甩手掌柜”。高质量、有智慧的班会课,教师应当主动导问,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启发、点拨,对活动的流程、结果等进行评价、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班会课活动的质量,促进学生活动素养的发展。

例如,如何从普通的“端午节”过渡提升到“爱国情怀”的培育,需要教师的引导、启迪。笔者在“端午诗词献屈原”的活动中将活动内容、广度拓展和延伸。“在中国历史上,像屈原这样的爱国诗人灿若星辰,你还能朗诵哪些爱国诗人、爱国词人的诗词?”有学生按照朝代的顺序,朗诵了许多爱国诗人、词人的诗篇,如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在“包粽子”环节,引导学生:“学会包粽子,我们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这样的导问,能升华学生的认知,助推班会课课走向深入、走向深度。

班会课的“导问”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发挥班会课的引领功能,通过对班会课活动的引发、助推,促进学生道德品格的发展。

三、分享:持续活动动力

在班会课活动中,班主任要发挥好“群体效应”,引导学生认识“与人合作”“和人分享”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协同、合作意识,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班会课既是学生个体才华、魅力的展现,更是群体形象的展现,是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欢共乐的场所。

在“讲故事——知端午由来”“知习俗——明端午传统”等活动中,学生彼此要进行知识、习俗的相互补充,拓展视界,让知识得以共享。在“诗词敬献贤人”环节中,学生诵读的佳作就能形成一种分享,在体验活动环节,学生分享的“包粽子”“缝香包”“绘制龙舟”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意,增进学生活动的兴趣。通过知识、经验分享,能增进学生的动力。在分享活动中,每一名学生都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都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借助于班会课的分享,能够激励、鞭策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次卓有成效的班会课,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让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共振。

班会课是学生认识的阶梯,是学生情感的熔炉,更是学生行为、行动转化的动力。课程视野下的班会课,不仅要入理、更要入情、入心。只有让学生在班会课活动中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让班会课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人格陶冶的育人功能,才能让班会课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精神成长的沃土。

猜你喜欢

先学班会课爱国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谈班会课的主题及组织形式
小学主题班会课中德育的实施策略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先学后教探索数学课堂新模式オ
有指导的“裸读”式“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