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训课堂实践研究
——以机械数控专业课程为例

2020-01-16李建一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9年5期
关键词:实训效率技能

李建一

(宁波市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浙江宁波 315200)

1 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训课堂实施现状分析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是德国教育界1996年公布的一项权威研究成果。每一个工作过程具体为“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具有一致性和普适性。依据此模式开发的课程内容,就不再是搭建一个存储知识的创库,而是构建一种应用知识的过程。这种课程重在依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课程内容选择适度够用的学科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即学即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它与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不是摒弃而是解构与重构的关系,适度够用的知识在数量上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根据实际工作过程对知识在质量上发生了变化,集成于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但在教学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其中的“决策”和“实施”步骤效率较低。主要是来自于信息的补充学习和设备数量较少造成的学习效率较低的情况。

针对实训课堂效率较低的问题,前期进行了不断创新与探索,也呈现了一些成果。比如现今实训课堂较多采取的小组合作教学和小班化教学模式等。然而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及应用,实训课程的高效有了一个更大的空间。相对比之下,现在大多的实训课堂存在以下三方面有待于解决。

1.1 自主学习方面。

根据以往学生的反映和自身教学反思,技能实训课程中存在预习、复习重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技能实训课中,许多环节都是需要动手操作。很难简单的从文字中想象出具体的每一个环节要点,最好的方式是能“学中做、做中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学生在课下就只有一本教材,要想针对性的实现自身突破比较困难。这就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制造了难题,同时在课堂上也就没有针对性讲解辅导,造成课堂效率打折扣的现象。

1.2 教学方式方面。

尽管采取了小班化教学模式,有些实训课堂由于场地、设备的原因。教学环境比较宽广、噪音比较大,想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是相当的困难。另外由于场地和设备的因素,学生观看教师的实操演示也比较困难。学生在实践中存在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反馈,教师的重复性工作比较多。

1.3 实训设备方面。

伴随着前些年大力发展职教的有利政策,各院校的实训设备的有了很大的投入。在质与量上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打破不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这种情况在技能实训课中更为明显。有的课堂可能出现3~4位同学一台机床,更有甚者一所学校也就3~4台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实训课堂的效率,除了很好的课堂形式来组织学生学习,还可以依赖于有效的信息化平台。

效率低的课堂,直接导致课程进度的滞后,学生技能水平减弱。要打破这种局面,我们要在现有的条件下,基于有效的信息化平台才能创造更高效课堂。

2 工作过程系统化实训课堂使用信息化平台的优势

传统的实训课堂教学是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结合实践操作加深理解和吸收。使用信息化平台的优势在于可以把课前和课后的时间利用起来。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在课下,教师可以使用信息化手段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技能实训仿真软件、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和导学案等相关资料,引导学生预习和巩固学习内容。学生通过仿真软件的模拟操作,查找自身的不足,确定下次课的突破方向,同时也能弥补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和探索发现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从而解决了实训课预习难,课后复习无从着手的问题。

通过课下的自主学习后,在课堂中,可以将大部分时间交还到学生手上,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信息化教学的便利,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形成真正的高效课堂。教师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上,也可以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实操的展示操作,解决实训课学生观看难的情况。并针对重难点录制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参考使用。减少重复性的讲解和演示,节省时间解决个别问题,达到一对一辅导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3 信息化平台下数控铣床课程中的高效案例

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是中职数控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能方向课程,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控的编程与加工基础,为今后的就业提供技能操作基础。由于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方法与操作细节比较繁杂,学生的抽象思维不是很好,许多操作实践用文字不能很好的表达清楚。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现场演示,然而传统课堂中由于教学环境的因素,造成学生观看不便,或者学习后在操作过程中忘记一些细节,又需教师重复讲解,重复性工作较重,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很低。

根据这一特点,如果在信息化平台下运用微视频、导学案、仿真软件和现场实拍视频等作为载体,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操作中参考实践。教师在课堂中加以引导,以强化巩固和验证实操为主要目的来展开学习,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实训课堂效率。

下面以数控实训课程中的操作基础——建立工件坐标系的操作为教学案例,基于信息化教学平台高效实训课堂的实践。

3.1 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建立工件坐标系的操作”是《数控铣床编程与操作》课程的操作基础环节,也是技能训练的起点和关键点。该节内容操作步骤繁多,也是学生刚接触数控铣床技能操作的入门阶段。主要包括刀具的装夹、工件的装夹、对刀的操作方法和工件坐标系的设置等内容。体现在实践操作中分为十多个小步骤。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难依据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操作。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刚开始接触经常性的忘记个别操作环节。教师实操演示的重复次数较多,课堂效率较低。

结合中职学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图象捕捉强于声音接收,技能操作胜于文字理解的特点。要突破难点,落实重点,关键在于学生对技能操作环节的自主探索和验证。提高课堂效率。

3.2 资源准备与教学实施

结合技能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和学生特点,充分发挥信息化平台的优势。把课程实践操作环节细分为一小步操作知识,每一小步录制相关的微视频,以便学生学习参考使用。针对每一堂课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搭建班级学习交流平台,给学生提供数控仿真软件、导学案、任务书和相关的微视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记录存在的共性问题。

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进行。在课前,我们精心准备每一个操作环节的微课视频,刀具的装夹(3min)、工件的装夹(2min)、工件坐标系的建立(5min)。同时在学习交流平台中上传数控仿真软件、课堂导学案和任务书等学习资料。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资料自主预习,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反馈给教师,教师在线答疑。从而解决实训课课前预习难的问题。

课中分为四个环节:1.集中解疑,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反馈,针对刀具装夹位置确定的依据?刀具对刀方法的原理?这些共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中结合实际机床次操作方法和加工工艺要求给于补充,并录制成视频,解除学生疑惑;2.任务布置,解决学生的难点后,要求学生进行操作,最终结合给定的加工程序制造出方型零件;3.实操验证,以小组为单位,依据任务书要求,到真实机床上去完成课堂任务的实践操作,同时也是对仿真过的验证。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出现问题及时给于解答,存在忘记操作步骤的同学可以通过学生交流平台进一步参考学习。针对实操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4.测量评价,任务完成后,教师要求各组派代表对结果进行展示汇报,谈谈实操验证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课后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针对有些没有课前预习的同学来说,在课中不能完全的消化学习内容。把课堂中的所有数据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后进一步的自主学习巩固,从而消化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4 结束语

信息化平台下的实训课堂对于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而言存在巨大的优势,改变了教学流程,使教师从重复的讲解和实操演示中解脱出来。可以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也解决了实训课学生预习难、设备紧张、学生自主学习吃力等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创造更高效的实训课堂。

猜你喜欢

实训效率技能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画唇技能轻松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