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农业机械化助力乡村振兴

2020-01-16查新芳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9年5期
关键词:农机化全区机械化

查新芳

(新疆大学 乌鲁木齐 830046)

新疆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农业省,面积约166万Km2。新疆的农耕文明贯穿古今,农业经济在全区国民经济成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疆具有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裕等优越的自然条件,这就为发展农业创造了独特的优势。天山南路拥有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即塔里木河,天山北路有伊犁河,在天山北麓,也是一条内陆河,流的方向是与塔里木河相反。[1]伊犁河在国内部分,长约442Km,流域面积达5.6Km2,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喀什河,都是它的上源,水源极旺,对于灌溉极有利。此外,那出源于阿尔泰山南路的额尔齐斯河,流贯北部,也是适宜农业生产的地方。因此灌溉农业既形成了新疆农业的一大特点,也形成了土地开发受水资源利用程度的制约因素,因而走科学种田,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达到优质、高效、低成本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农业主要以畜力为主,生产水平低,但新疆却是全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最早的省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新疆以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体系等先进理念管理农业,促使农业向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方向发展。[2]中共中央制定了有关“三农”工作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农村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农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3]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机械动力的逐年增加,使农业生产条件已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重大成就,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4]

1 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疆经历了恢复期和变革期,由于实行土地改革,在新疆消灭了封建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扩大耕地面积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相结合,以扩大耕地面积为主的方针指导下,新疆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1949年的播种面积为102.8万hm2,1957年增加到170.8万hm2。1958-1960年耕地面积扩大119.2万hm2。”[5]1963-1966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指导方针的引领下,新疆的耕地面积趋于稳定,农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农业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疆农业机械化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阶段。1977-1980年,全区为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奋斗。新疆使用农业机械结构主要以粮棉机械为主,作业项目以耕耙播收为主。这时期,确立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通过承包或者低价转让的方式,使农业机械从集体转向个人所有,农民取得自主经营权,开始成为农业机械投资和拥有的主体,但生产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农机作业量和质量不高,利用率低,土地相对分散等。“1986年,全区机耕面积141.12万hm2,机耕水平66%;机播面积106.4万hm2,机播水平49.9%;机收面积36.33万hm2,机收水平17%;机械中耕38%、机械植保57%。主要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46.5%。”[6]

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机械化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此时,农机化完全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农机的国有、集体体制完全解体,乡镇企业犹如雨后春笋在农村迅速崛起,农村合作组织纷纷建立,形成劳动力集约管理,土地连片,面积扩大,为机械化操作创造了良好条件。1993-2002年,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生产力有很大的提高,农民收入也不断增加,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度,仍然缓慢。随着发展进度需要,农业发展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日益增加,使农业机械化发展走上了以市场为导向的道路。随着这个时期农机的国有以及集体经营模式的解体,农业机械化转变为市场经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与家庭承包经营的契合。“截至2002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717.76万kW,比1992年增长56.6%,年均增长率为4.6%。全区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3%、83%和26%,主要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6]

2003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到752.89万kW,比1978年增长3.52倍,全区综合农机化水平达68%,名列全国第三名。

2004年,随着国家以及自治区的农机化的相关法规以及管理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使农机化发展得到了法律保障,农机化发展纳入了法治轨道。2005年以来,加快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节本增效。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机械化的提法持续加大力度,农机装备不断得到优化,农机化在新疆的新农村建设以及改善农业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农机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前提下,新疆的农牧林渔副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也逐年改善。

“2011年新疆种植业主要作物的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80.5%,机耕作业面积370.41万hm2,农机化管理机构有859个(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农机化投入比上年增长了13.1%,全区农机经营总收入90.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5%,全区农机利润总额增长9.53%。”[7]截至2011年底“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111元(不含政策性补贴收入),新疆(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1399.68万kW。新疆种植业主要作物的综合机械化水平80.5%,名列全国前列。”[7]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断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使农村劳动力得以稳步转移,这对于抵御区域内的自然灾害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发展到2017年,“新疆农业机械总动力为2676.53万kW,比上年增长3.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4.41%,机耕率94.39%,机收率54.50%。”[7]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1997—2016年农业机械化平均贡献率为52.23%,表明农业机械化投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占新疆农业总产值增长的52.23%。”[11]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新疆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图表1: 2011-2017年新疆农业机械总动力 (注图表中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

从图表1中即可直观地看出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持续提升。农业生产中经历了从使用“老三样”作业机械(犁、耙、播)到使用全程机械化作业机械,农业实现了从人力畜力转向依靠机械动力的新阶段。新疆的农作物也由单一生产发展为多元结构,使农业农村农民的整体结构方式实现了战略性的转变。而特色农作物机械实现了从无到有,农机化作业领域不断拓宽的过程。这巨大的变革与发展成就,也是新疆农业生产现代化道路上的发展轨迹,实践证明,发展机械化是新疆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农业机械化促使农民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发展现代农业。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就必须以农机化的发展为前提,实现农业发展现代化成为重要途径。[9]同时,也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农业机械装备的完善,能更大程度地突破限制,不断提高与完善农业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达到生活富裕的根本要求。农业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人民的劳动效率,最大程度解放出人的双手,节省劳动时间,节约生产成本,增加生产经营性收入。这种增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可促使得以解放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创造更多可支配收入,使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性改善和提高。

新疆通过持续推动高效经济农业产业体系的快速发展,使农业经济水平实现递增式发展,全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的增收。[8]从1978年发展至201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变化是很直观的,农民收入取得新突破。但我们也必要要清晰地认识到,新疆的经济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平衡的问题。“201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432.4元,在全国位次第23名。”[7]从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的值相比较,新疆仍比全国水平少2387.4元。为实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民增收仍面临严峻的形势,必须要坚持开辟农民增收的渠道,拓宽农民增收的领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努力。

图表2: 1978-201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注图表中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

3 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从整体上看,近年来新疆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农业机械化推动现代化发展的进步十分明显,但是,作为第一大发展中国家,我们也要客观认识到,我们的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10]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科学规划引导、健全相关制度规范、优化完善政策导向、加强各级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奋力推进新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快推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新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服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做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农机化全区机械化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