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的专利计量分析

2020-01-16李红征熊彩云刘晓华涂业苟王文辉

生物灾害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专利技术申请量专利申请

叶 萌,李红征,占 明,熊彩云,刘晓华,涂业苟,王文辉

(1.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江西 南昌300008;2.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 南昌330013)

昆虫性信息素又称为昆虫性外激素,是由性成熟的昆虫个体释放于体外的一种微量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具有特殊气味,能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在觅偶、定向求偶、交配等行为和生理反应中起通讯联络作用[1-2]。从第1个昆虫性信息素化学结构“蚕蛾醇”被分离并成功鉴定之后,又有新的昆虫性信息素相继被发现。近20多年来,昆虫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与化学合成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至今已经有2 00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被鉴定和合成,并有上百种昆虫性信息素商品化生产并进入实际应用[3]。利用昆虫性信息素及其配套技术对农林害虫进行监测和防治,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成为当今害虫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以incoPat全球专利检索数据库(https://www.incopat.com/)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条件设置为TIAB=(性信息素))AND(AD=[19990101 to 20181231]),检索下载日期为2019年10月31日。以检索到的在此期间全部申请的专利为统计分析数据来源,利用incoPat的数据库分析功能,从专利申请趋势、专利技术生命周期、申请人分布、技术构成、专利有效性法律及运营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昆虫性信息素专利从199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20 a期间,共检索到34个国家(或组织)申请专利887件,总体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图1)。数据表明,2009—2018的10 a申请数量每年保持在45件以上,10 a申请数量为681件,是1999—2008的10 a申请量的3倍多。其中2016年申请数量最多,为98件,占总数的11.06%;2002年申请数量最少,仅6件,占总数的0.68%。

图1 性信息素专利申请量年度分布

我国昆虫性信息素专利申请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1999—2019年的20 a期间,中国申请数量450件(授权207件),全球第1,占全球总申请数量的50.68%;从2002年起,申请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美国申请数量为全球第2,占全球总申请数量的9.71%;日本第3,占全球总申请数量的8.80%(图2)。

图2 性信息素申请主要国家(组织)分布

2.2 专利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专利技术和产品一样,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一般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4]。判断专利技术生命周期的方法很多,有S曲线法、专利指标法、相对增长率法和技术生命周期图法等[6],本文应用技术生命周期图法进行判断。统计1999—2018年的20 a的性信息素专利技术的申请人数和申请数量的年度变化,绘制成性信息素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图(图3)。结果表明,1999—2008年,这一时期性信息素的专利年申请数量增长缓慢,每年申请数量少于30件,申请人数少于20个,说明这一时期的性信息素相关技术还处于成长期,这一技术开始逐渐获得市场认可,有部分技术陆续被生产企业采用。而2009—2018年,随着更多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入研发,性信息素的相关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市场参与度提高,性信息素专利的年申请量增速较快,申请量每年稳定在45件以上,专利申请人个数达15个以上,其中2011—2018年专利申请人每年稳定在30个以上,申请量稳定在60件以上,这一时期参加研发的企业增多,专利申请数量增加较快,说明这一时期的专利技术进入成熟期。性信息素专利技术的萌芽期应该出现在检索时段之前,且目前还没有显现衰退的迹象。由此说明这一领域技术的生命周期应该大于20 a。

图3 性信息素专利技术生命图

2.3 专利申请人分布

性信息素专利申请前35 位中仅有1 位为个人申请,其余34 位全部为企业或机构单位,其中申请量占总申请量1%以上的申请人有16 个(表1),占申请量一半以上的申请人主要是日本的企业,其中SHIN ETSU CHEMICAL CO LTD 的申请量最多,占总申请量的14.45%;日本企业不仅在日本国申请,在中国、美国等国家也进行了相关专利的申请。而另外15 个申请人是中国企业或机构单位,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申请量第2,占总申请量的4.63%。性信息素专利主要申请人分布的结果表明,昆虫性信息素相关技术领域进行研发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日本和中国。

表1 专利主要申请人分布

2.4 技术构成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专利机构都采用国际专利分类(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缩写为IPC)的方法进行专利检索。按IPC 分类对性信息素领域的专利进行专利技术构成统计,结果表明这一领域的专利分6 部(A、B、C、F、G、H)19 大类,其中A01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大类申请量最多,占申请量的75.08%;C07 有机化学大类申请量第2,占25.59%,说明性信息素专利技术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业、林业、畜牧业等行业(表2)。

表2 性信息素专利技术大类分布

表3 性信息素专利转让人/受让人排名(前10)

2.5 专利有效性及运营状态分析

性信息素专利包括有效专利323 件,占总申请数量的36.41%;失效专利213 件,占24.01%;未确认专利167 件,占18.83%;审中146 件,占16.46%;PCT-有效期满17 件,占1.92%;部分专利失效12 件,占1.35%;授权后失效9 件,占1.01%。而有效专利中,中国(CN)有效专利207 件(含别国在中国申请的有效专利),占总有效专利64.09%;日本(JP)有效专利47 件,占14.55%;欧洲专利局有效专利(EP)24 件,占7.43%;美国(US)有效专利14 件,占4.33%;其他国家有效专利31 件,占9.60%。

性信息素专利涉及诉讼3 件、许可2 件、在售2 件、质押6 件、变更17 件、转让120 件。发生转让的专利120 件中,转让专利数量排名前10 的转让人有FUKUMOTO、TAKEHIKO、KINSHO、TAKESHI、YAMASHITA、MIYOSHI、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等个人或机构;而受让人排名前10 的主要是公司和机构(表3)。

3 小结与讨论

近20 a(1999—2018年)以来,昆虫性信息素全球专利申请共887 件,申请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国、美国、日本申请量排名前3。目前这一专利技术处于成熟期,申请人主要是公司或机构,主要集中在日本和中国。技术领域以农业、林业为主,占申请量3/4 以上的技术集中在引诱、诱捕等技术方面。有效专利323 件,发生转让的专利120 件,转让人以个人和机构为主,而受让人主要以公司或机构为主。

昆虫性信息素应用于农林害虫监测及防控,具有高效环保的优点,同时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在害虫综合治理(IPM)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7-8]。但是,当前还有大量农林害虫的性信息素还没有鉴定,且已有的性信息素产品还存在着成本高、使用效果稳定性较低及使用不方便等缺陷[2]。因此,加强性信息素技术专利文献分析,以便今后在昆虫性信息素技术研发时紧跟技术热点,及时抢占市场先机。

猜你喜欢

专利技术申请量专利申请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防爆电机专利技术发展综述
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量超5万年
全新充电专利技术实现车队充电
唑啉草酯中国专利申请分析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专利技术综述
138.2万件,发明专利量质齐升企业占大头
2016年英国外观设计申请量增加55%
曲面显示器的专利技术分析
专利申请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