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传统聚落景观的生态智慧探究

2020-01-16李曌凡廖天赐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2期
关键词:城子古村彝族

李曌凡,廖天赐

(1.桂林理工大学;2.沈阳中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 引言

现今,在滇东南地区的彝族传统聚落文化,没有被城市技术文化所破坏,保留自身传统的文化信仰、独特的生产生活习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高效的产出。维护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了人居环境的质量。

2 城子古村的概况

城子古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州永宁乡内,北纬24°,被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所覆盖,夏季较炎热,冬季温和,昼夜温差大,全年降雨量较少,最高温度可达31℃,最低气温为0℃,背靠飞凤山,村前临护城河,由东向西经过入村处,生产生活水资源丰富。飞凤山上主要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覆盖,有杉树、桃树、梨树等。农作物以水稻、小麦、南瓜、油菜等为主。民居是彝族典型的土掌房,户户相连,远看如一片黄色的城堡。这里的居民是由青藏高原上的古羌族迁徙演变而来,与当地的土著融合为彝族。

3 彝族传统聚落自然景观的生态智慧

3.1 彝族传统聚落整体布局的生态智慧

城子古村建在飞凤山腰上,村前临一条护城河。背山面水,这是村落风水选址时的最佳布局。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洗衣、洗菜、灌溉的水,可取自于护城河里。城子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飞凤山可挡住冬季从西伯利亚来的寒冷气流,而夏季可以受到西南季风温暖气流的影响,村前的护城河、池塘等水面还可以调节微气候,一方面,有增湿的作用,另一方面,夏季增温,冬季升温。

虽然,城子古村的彝族祖先并不知道万有引力定律,但受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谚语的影响,先人将村落建在半山腰上,村里的生活污水,顺着山势,沿着房屋旁的沟渠,快速排出村外,不需要营造复杂的排水设施,可节省人力以及保持村庄的快速自洁。

3.2 彝族传统聚落农田景观的生态智慧

滇东南的彝族以农业为主,在云贵高原上,平地资源较少。城子古村的彝族祖先为节约宝贵的耕地资源,将村庄建造在半山腰上,山顶处为树林。形成“树林——村庄——农田”的垂直结构。树林能拦截雨水、涵养水源,聚落没利用到的雨水资源在万有引力的定律下,可顺着房屋边的沟渠向下流,灌溉农田,形成了物质能量循环系统。

当平地资源不足以满足农业种植,彝族先民在村寨边开辟梯田,层层叠落,与附近层层叠落的土掌房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美景。村民们洗菜、洗碗等产生的氮磷物质也就近流入附近的梯田,被水稻分解、吸收,净化生活用水,还为梯田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梯田里的小鱼、小虾、小虫,将鸭子吸引到梯田捕食,鸭子得到饲养,同时,鸭子的排泄物也让梯田的土质获得了养分。

3.3 彝族传统聚落建筑景观的生态智慧

土掌房的墙面使用的材料主要是夯土,就地取材,是农田里多年使用的泥土制成,遇水不易被溶解,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粘性。夯土的隔热保温性能好,有较强的热慢辐射作用,能较好地平衡室内温度。夏季,由于高热阻性,夯土可以阻隔室外热量的传入,还能吸收室内环境的热量。冬季,夯土可以阻止室内热量散失,反向室内散热。石材用来整平土掌房的台基,石材吸水性弱,耐水性强,抗压强度高,土掌房的屋面大多使用沙木、松针、柴草、泥土等。当房屋废弃后,这些材料可以消解在自然界中,还可以再二次利用。土掌房一般在春季或冬季建造,结构简单,工期为10天-30天,节省建造时间、人力、财力。

土掌房的外墙与土顶一般会空隔一定距离,质量轻的热空气会向上流动至室外,引起空气对流,调节室温。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将内部的木构架起屋顶悬空,木构架承担屋顶荷载。另一种屋顶由墙体承重,墙体之上用木构架起屋顶。屋顶到土坯墙金棚约50cm距离。虽然土掌房厚重的外墙会阻断室外热量,但是如果完全没有空气的流动,室内不适宜人居住。

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城子古村的土掌房采用垂直式的空间布局,屋顶的平台作为饮食、聊天、表演歌舞、晾晒粮食的场所。在储物间的屋顶平台上设计出洞口,平时用平整的石板盖住,晾晒粮食后,将石板移开,将粮食从洞口投入到储藏间里,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几乎屋顶之间都有联系,相邻间距较高的两平台间几乎有约5个踏步的木梯相连,地面不但是人们的交通通道,而屋顶也是人们的交通通道。

3.4 彝族传统聚落宅旁景观的生态智慧

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蔬菜、果树,形成景观绿化空间,修饰民居,土坯墙的黄色和植物的绿色搭配,显得宁静雅致,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乐趣,而且,村民可就近采摘需要食用的蔬菜,保证了食材的新鲜,还可以节约去集镇购买蔬菜的时间。

4 彝族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生态智慧

4.1 彝族传统聚落宗教景观的生态智慧

城子古村的彝族宗教信仰景观主要以原始宗教信仰景观为主,其中,包含自然信仰景观、祖先信仰景观、土主信仰景观、图腾信仰景观等。自然崇拜中,认为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树有树神,譬如天、地、风、水、雨、雪等都有神灵,这些神灵都在主宰着世界,只有祭祀崇敬神灵,才能得到他们的保佑,农业才能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获得丰收。不然,他们将会惹怒神灵,遭到神灵的惩罚。

在城子村的附近有小龙树林,当地居民每年都会在此处进行祭拜,称为“祭龙树”、“祭山神”,这里的梨树被认为是树神,进行保护,不能随意砍伐。因此,当地山体的植被覆盖率高,并且增加水源涵养量,减少滑坡、泥石流,保护彝族人们的家园。

彝族人民崇拜火神,火塘是人类空间与神灵空间的相交点,火塘内的火,长年不能熄灭,不能将水倒入火塘内,不能将垃圾放入火塘内。火塘是在屋内凹下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小坑,在坑里立有石头,放入木柴烧火。火塘位于堂屋的北部,所有的活动空间都围绕火堂举行。在经济落后的背景下,当地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较低的背景下,人们能用火塘做饭,取暖照明,升高室内温度,节省电能,并防止室内细菌滋生。

彝族居民认为动物也有神性,比如蛇、老虎、老鹰等。他们将这些动物当做神灵祭拜。彝族先祖打猎时,不会猎捕居住地附近的动物,并且禁食蛇肉、兔肉等,不得猎杀怀孕的动物、刚产子的动物、处于幼时状态的动物。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了人与部分动物的和谐共存。

4.2 彝族传统聚落生活景观的生态智慧

在城子古村里的厨房,常常能见到陶瓷罐。居民用陶瓷罐腌制咸菜,一方面将吃不完的菜蔬放入罐中腌制,减少浪费。另一方面在农忙时节,没有时间烹饪时,可只将腌制食品和饭食用。村民常食用骨头参,这是当地咸菜,味道咸、辣,钙质和蛋白质丰富,将骨头剁细,用盐巴、辣椒、姜腌制而成。这采用了物尽其用的生态智慧方法,在彝族先民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将原本不能使用的骨头保留,制成咸菜,也补充了人体所需的营养。

腊月期间,常常能看到城子古村厨房上空悬吊的腊肉景观,是彝族人们传承的文化景观。古时候,部分居民将自家圈养的猪宰杀,做成杀猪饭,为了感谢平日里亲友的帮助,邀请他们到家里品尝,吃过饭后,将部分猪肉送给亲友,剩余的猪肉无法在短时间内食用完。在没有冰箱保存的情况下,将炒过的热盐涂抹在肉上,放在阴凉通风处风干。这样腌制的腊肉可存放数年,不但将剩余的肉保存住了,还制作成另一种美味佳肴。

5 彝族传统聚落景观生态智慧的特点

5.1 和谐性

彝族传统聚落生态智慧的核心在于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还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彝族聚落不开凿山体建屋,而是依照山势,垂直布局整体聚落规划,节约农业用地,利用屋顶作晒场、表演舞台、聊天聚会场所等。彝族先民敬仰万物,将万物奉为神灵,不轻易宰杀动物,不随意砍伐植物,保留了生物多样性。彝族先民利用自然、生态的方法获得生存的保障,同时也保护了当地动植物资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5.2 地域性

彝族先民建造村寨时,就地取材,选择当地农田里能隔热保温的泥土建造房屋。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选择独特的房屋结构体系和营建手法,选用独特的食物保存工艺,制作当地的美味佳肴。正由于彝族传统生态智慧的存在,让彝族传统聚落形态文化拥有区别于城市形态的文化。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和牟福利,出现了千村一面的格局,而彝族的传统聚落保留了先民的传统智慧,保留了自身的文化和物质特点。

6 结语

彝族传统生态智慧不但利于彝族人们构建美好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人们提高生产改善生活。彝族人们构建敬重自然的生态观念,规定取之有度的资源利用乡约,采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制定物尽其用、就近利用的原则。聚落空间因地制宜;农田景观和宅旁景观兼顾经济性、生态性;建筑景观就地取材、利用物理性能,是地域性建筑景观;宗教景观是生活生产的理念,万物高于人;生活景观中,人们物尽其用,减少能源消耗。改造小城镇时,学习和利用彝族聚落的生态智慧,与自然和谐统一,创造适宜性生活空间,营造生态、大自然的氛围,传承景观营建技术,让现代技术与传统生态智慧相结合的景观营造方法,创造适宜性人居乡村环境,传承地域生态文化。

猜你喜欢

城子古村彝族
《古村小巷》
彝族海菜腔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古村——大芦
别为难母亲
“土掌房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