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首饰设计”课程群的课堂教学

2020-01-15祝爱玉

设计 2020年21期
关键词:首饰设计首饰专业

祝爱玉

摘要: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首饰设计课程群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服饰品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文章阐述了当下大学课堂的特点与学情,结合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技道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逻辑,采用案例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珐琅材料实践》《首饰设计构思》《首饰形态表达》课程群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和思路,探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翻转式课堂”,对实践教学的影响,并促进了专业交流和成果输出。该课堂教改研究成果为优化首饰设计课程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助于厘清服饰品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课堂实践教学首饰设计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11-0082-03

引言

新时代下,随着我国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设计教育扎根本土,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已是必然。有关学者认为,由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块构成的“三段式”教学方法,过去一直是我国许多高校采用的设计教学模式。以课程为中心,课程间相对独立,学生获取的知识虽然专业,但缺乏整体系统性,存在诸多弊端。后来,一些院校继而提出“课程环”的设想,试图把自成一体的课程有机融合于几个相对的小系统中,从而形成以课题为中心的大系统,以期解决相关问题[1]。近年,主张模块化课程、工作室制度、课程环等设计专业新型教学模式,分年级由浅入深制定模块,训练学生的设计思維、产品设计表达、用户研究、现代技术运用、品牌策划及市场推广能力等,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设计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设计能力。该培养模式不仅强调知识的关联性,更注重设计过程的实践性环节,如市场调研、消费对象研究、模型制作等[2]。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下,产业环境改变,学科壁垒被打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服饰品设计方向,同样面临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首饰设计课程群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基础教学、研究、实践中的关键问题,厘清课程思路和脉络,从而构建清晰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课堂与学情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课堂

在高等教育领域,近年涌现出了许多新兴词汇,比如“在线学习”、“虚拟教学”、“翻转课堂”、“微课”等。与传统课堂相比,一种强调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师生主体角色的置换,短、平、快的小课堂,新颖的内容,拓展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愉悦感。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这样便捷的课堂深入人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在电脑上完成理论知识的预习,还可在终端移动电子设备如手机、iPad上不受时空限制巩固学习,并进行师生间、同伴间的交流,因此建立了“线上课堂”。“线下课堂”则获得更多教学时间,在实践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信息时代的到来,影响了当下学生的学情状况,刺激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学情现状分析

当下,学情现状包括学生现状和课堂现状。首先,就学生现状而言:一是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呈发散、跳跃性的点状,对新兴事物接受度高、思维活跃,但缺少逻辑性贯穿;二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学习的途径多而杂,缺乏专业信息过滤和筛选能力;三是学生兴趣点多,个人喜好深受网络文化影响,在专业学习中呈现鲜明的个性化特点,但缺乏专业思考和判断能力。

其次,就课堂现状而言:一是传统课堂中课程内容衔接度不够。由于以往课程之间相对独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逻辑未成体系;二是传统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由于课时限制,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未能完全透彻,实践教学部分深入不够,作品完成度欠缺;三是传统课堂教学场地受限。固定的教学场地,使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化,线上课堂和虚拟教学的补充,正好弥补了这个欠缺;四是传统课堂教学成果输出不够。学生优秀的设计方案和实物作品,需在相关的线下、线上专业平台得以进一步展示和分享,促进专业交流通道的打开。

二、首饰设计模块课程设置及其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一)“模块化、课程群、项目制”的课程设置逻辑

在“产教融合、技道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理念下,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服饰品设计方向课程的设置,通过模块化、课程群、项目制的聚焦形式,涵盖了首饰基础金工、材料设计、创意设计与商品、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

课程群主要分三大部分:1.对首饰基础金工工艺与设计实践的训练,使学生在子课程中了解并掌握工艺、拓展性地运用基本技法,进行创意的表达,解决相关问题;2.对首饰材料创意思维的开发与实践,在子课程中分别解决首饰综合材料创意思维设计与应用等相关问题;3.从品牌的角度,在相关商品设计课程、项目设计课程中,全面系统地解决服饰品创意项目设计与落地实施等问题,最终进入毕业设计实践环节。

课程群逻辑严谨,内容全面,教学结构新颖,注重服装与服饰类专业间的知识结构互通,培养具有宽阔专业视角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意管理型、领导型、应用型新型专业人才。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

首先,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反馈,服饰品专业方向新增多门子课程,以《珐琅材料实践》《首饰设计构思》《首饰形态表达》课程群为例,主要解决学生对材料的探索和创意表达、设计思维的训练和表达,设计形态的认知和表达等问题。

其次,与传统教学教师单向向学生传授知识相比,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分课前、课中、课后,从教学大框架上优化了节奏和教学思维,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线上课堂资源,补充了线下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从而引出开放性的设计话题。

再次,引入“翻转课堂”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引导推进,重视“学”的质量;建立线上专业公众号,增设课程展,加强教学成果的输出,促进专业交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多元协同融合,夯实教学过程,重构课程评价形式和标准,提升教与学的质量,详见表1。

三、教学案例分析

《珐琅材料实践》《首饰设计构思》《首饰形态表达》三门课程是服饰品设计方向首饰模块中的专业设计课程群,通常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课。其中,《珐琅材料实践》为64课时、《首饰设计构思》为48课时、《首饰形态表达》为64课时,课程衔接具有先后次序、课程逻辑具有递进性。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此处仅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展开讨论。

(一)《珐琅材料实践》课程“以技入道”拓展材料艺术表现力

学者杭间教授云“技以载道”,指技术包含著思想的因素,道器并举,把形而下的制造如具体功能操作、技术劳动和形而上的理论结合起来,这种观念从先秦时候就形成了[3]。“以技入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手工艺教学中以形而下的形式,解决形而上的认知问题,是手、眼、心的协调训练。

珐琅技术( Enameling)被当代许多首饰艺术家创造性地探索其艺术语言,在工艺上有特定的章法和规范,而在艺术效果上又呈现出干变万化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对材料属性、工艺方法、实践要领的理论知识讲解非常必要,在此基础上,还需辅以工艺技术的示范教学。教师在教授工艺规范操作的同时,更加重视的是,启发学生自主探索、实践该材料语言的表现力。课堂教学围绕“材料实验、小品练习、主题创作”三个环节来设计教学过程[4]。

1.材料实验。材料实验解决学生对珐琅基本物理属性的了解,尝试技法实验,掌握焙烧温度的控制与色彩呈现的关联性,记录实验数据。比如,大部分颜色的珐琅料在750°-780°的温度下,色彩效果最佳;低于750°釉料可能呈现橘皮状、糖霜状,甚至由于温度不到而使釉料从金属胎表面剥落;大约高于780°,釉料容易过烧,导致色彩发黑,表面收缩,金属胎翘曲等意外问题。这些对材料实践的经验被记录下来,制作成珐琅材料焙烧数据库,如图1、2、3是学生材料实验小样及实物数据库。

2.小品练习。主要解决学生对各工艺技术的深度探索问题,在第二个阶段,教师可预先设置一些小问题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工艺上的立足点。比如,研究温度控制对珐琅肌理的影响、研究图案和掐丝工艺的结合,如此,学生便比较容易在一个支撑点上进入各自感兴趣的艺术探索世界。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眼光,在小品练习中不断训练自己敏锐的艺术感觉。用一个系列解决一个问题,在每一个小系列的实践中,去发现一个闪光点,可以是模糊的一种艺术感觉,或者是一个工艺上的问题,从而引出新的可能性,如图4,学生余琦琦习作利用掐丝珐琅工艺表现图案构成及其色彩效果。

3.主题创作。观念研究,工艺表现、作品完整性达成、佩戴方式以及消费人群是开放性命题创作阶段主要研究的问题。在此阶段,学生比较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命题,自己擅长、有心得的工艺技法,来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在过程中,他们体会到创作的痛苦,不仅有最初手、眼、心的纠缠,更有经过努力和选择之后的愉悦。例如,图5学生蒋凌曦的胸针《山水之间》取法自然,利用掐丝工艺塑造山的形状,浓重饱和的色彩,是时尚服饰的点睛之笔;图6学生杨钰婷的胸针《雨的印记》通过层叠的点构成层叠的云朵,蓝色的水滴表示云雾化雨的瞬间。

以工作室制的小班化课堂教学,师生黏性度高,共同在实验室中劳作上手,体验材料的艺术魅力。教学中的问题因时、因人而不断生发,在求索解惑中相互碰撞,“教”与“学”融入在与材料的对话中。

(二)《首饰设计构思》课程需解决设计与消费对象的对应问题

服饰品设计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决定了课程设置的逻辑,对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更是起到战略性的指导作用。《首饰设计构思》课程在以往有两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第一,作品完成后,学生也许找不到设计的应用落点,即消费对象,从而造成了“设计浪费”;第二,从形式导入设计,即从灵感到元素再到表现的问题,落入设计“套路”,容易在表达上、最终设计形象的呈现上趋于雷同。

因此,基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技道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课程教学思路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引入消费人群概念,分析人群构成信息要素、关键形象与细节表达、关键场景与情境价值,研究消费者心理,运用关键词条的解构组合方式,创造鲜活的新兴词汇,形成消费人群画像。

强调“以问题导入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作品完成后,应用不明确的问题。由于对消费人群生活习惯、审美喜好、流行语言、生活场景等多维度的深挖,形成了诸如“电子女孩”、“赛博朋克族”、“森系少女风”等一系列贴近干禧一代的形象。如图7、图8,学生钟荤听的实验性作品,来自对赛博朋克风格的研究,关注干禧一代的小众文化,从款式形象到饰品的佩戴方式,从品牌基调到形象设计,充分体现了其受众群体范围、审美喜好、使用场合等指向,传达了创意的应用性方向。以问题导入设计的教学方法,在设计的结果中呈现可行性解决方案,形成一个闭环,解决消费与设计的因果关系问题。

(三)《首饰形态表达》课程强化设计思维到实物作品的“中间环节”实践

形态训练是将创意转化为实物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想法以初级模型进行实验和检验,是完成最终作品之前的发散性思维实践训练,在整个设计实践的逻辑中处于“中间环节”。自然界中丰富的生物外形,稳定的生态系统,为首饰设计形态认知提供了重要素材。对自然形态构成的观察、分析,进而理解设计造物的本质。用理解自然法则的观点,去深入观察自然与造型的关系,进而依据自然形态进行设计创造,是首饰形态表达实践教学中的一种认知方法[5]。

课堂起点开始于漫步自然、收集自己认为美的自然造物,如干枯的树枝、树口十、果壳、植物花果和种子等。学生通过放松的寻找,发现日常生活中不曾注意的一根树枝、一片树皮,有着不可名状的美。学生们用了一些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觉,如慵懒、斑驳、交织、荒、顿、浓茶味、童年、沙沙作响……自然课堂启发她们的观察能力,表达涉及触觉、味觉、听觉、视觉等多维感觉,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造物的角度去观看一片树叶的肌理、曲线、色彩、厚薄关系,从而引入到对设计形态的感知和理解。如图9,学生课程中收集到的自然造物,通过感性观察,将对自然造物的感悟,通过首饰基础金工焊接、压印、折叠、熔融等工艺技法在银材料上得以初步实现,或模仿或再造,或提炼或转换,体现了“以技入道,技道融合”的创作初心,如图10。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有言“世界很少有几样东西能像装饰品那样,在文化进展的过程中,似乎变迁的很多,却实在是变迁的很少。”[6]圆环,是最遥远古老的首饰基础形态,一直延续至今,仍然是首饰造型的基础形状。图11,学生运用熔融、钻孔、烧结、弯折、錾刻等技法,在一枚枚方寸之间的银戒上实现了自然物形态和肌理的提炼、应用。课程完成后,学生作品在“产教融合创新创意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得以进一步的推广、展示和交流,也是对实践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验,如图12。

四、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与延伸

基于“模块化、课程群、项目制”的服饰品设计方向首饰系列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以往两个学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和修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首先,形成了“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思路,优化了课程内容、教学思维和教学节奏;其次,形成了“线上课堂”及“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和资源,强化了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度以及实践教学的广度;再次,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式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参与度大大提高,学习的成就感增强;最后,形成了教师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自评及互评、社会评价等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形式和标准。课堂教学改革期间,通过“产教融合”平台进行“线下”课程展,同时建立了“线上”专业自媒体公众号,学生在多渠道、多维度的环境中,将课堂教学成果进一步向外围延伸,促进了专业的交流。

结语

在信息社会,教师的角色从过去知识和经验的传授,向资源的調配和学习思维的引导转变。文章重点通过《珐琅材料实践》《首饰设计构思》《首饰形态表达》三门课程的案例教学,指出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强化专业知识基础内涵的教学逻辑,更要注重实践教学中消费与设计的因果关系和相互检验的问题。

研究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本科服饰品设计专业方向首饰设计课程群的课堂教学改革,需牢牢把握所依托的学科服装与服饰设计大专业“产教融合、技道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旨在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专业新型教学模式,发展小专业在服装类院校及其学科专业背景下的独特教学路径,借助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优势,形成具有地域化、时尚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浙江理工大学课堂教改项目《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首饰模块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结题成果(课题编号:kg201808)。

参考文献

[1]吴祥忠,许莉钧.对当前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04):68-71

[2]刘勇,李雪梅,张帆智慧教学环境对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改善研究[J].设计,2020, 33 (07):115-117

[3]杭间.中国传统工艺的智慧与思想[J].中华手工, 2017 (07):98-99.

[4] LindaDarty.TheArt of Enameling[M].LukCrafts, 2006

[5]李少宏,高宏博.基于自然形态构成原理的设计基础认知方法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9,9 (03):55-60

[6](德)格罗塞著,蔡慕晖译.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出馆,1984: 85

图片来源

本文所有图片皆来自于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服饰品班学生课堂作品

猜你喜欢

首饰设计首饰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首饰设计效果图《TOUCH》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雕塑创作技巧对首饰设计教学的启发
传统“龙凤蝠”纹样融入现代首饰设计的方法研究
高职JewelCAD首饰设计教学中学生建模错误分析及对策思考
首饰在设计过程中的多重性研究
首饰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