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走过的2019

2020-01-15本刊编辑部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1期
关键词:布线智慧系统

张宜

全国信标委信息技术设备互联分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绿色信息集成技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国家科技部专家

目前,在智能化项目设计方案中,雷同的设计已是相当普遍。因此,如何针对各类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做出适合的优化方案,是需要大家认真考虑的。

按照《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50314的描述,将民用建筑分为适用住宅建筑、办公建筑、旅馆建筑、文化建筑、博物馆建筑、观演建筑、会展建筑、教育建筑、金融建筑、交通建筑、医院建筑、体育建筑、商店建筑、通用工业建筑等功能性14大类型的建筑。因此,我们可以以办公楼宇的设计内容和深度要求,编制一个体现智能化系统的共性设计方案,大体包括信息通信、安全防范、设备管理、传感与控制、信息集成平台几大方面的内容。在这基础上,根据各类型建筑的功能、需求、智能化系统的设置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体现个性化要求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方案才称得上是优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同样应该符合上述的要求。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建筑物的布线系统也应该被重新定义。

综合布线系统归属于信息设施系统的范围。

按照ISO/IEC国际标准对布线的分类,包括办公楼布线系统、工业建筑布线系统、住宅建筑布线系统(户内为室内布线)、分布式布线系统(物联网)和数据中心布线系统。

作为一个建筑物的基础设施,布线系统又可分为:

1)电力布线系统(交流/直流);

2)信息技术布线系统(综合布线/光纤宽带、全光纤网络/以太网供电);

3)弱电布线系统(传感/控制/音视频);

4)敏感性布线系统;

5)室外管道(管廊)与室内配线管网;

6)建筑物室内二次智能布线系统(住宅套内和用户单元);

•信息布线系统

•智能家居布线系统

7)宽带光纤布线系统;

•住宅区与园区布线系统(光纤网络)

•城市及社区布线系统(光纤网络)

8)城市综合管廊智慧布线系统。

布线系统应体现智慧传输的理念。

智慧型的布线系统应当具备智能的管理器件和管理软件及信息平台,目前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子配线架采用跳线和端口,或相混合的管理技术路线,对每一根线缆和每一个端口进行实时的管理,并通过管理平台(可以和楼宇或网络的管理平台作集成)。

2)电子标签技术的应用,通过二维码标签与APP平台,为布线系统提供现场施工和运维过程的管理。

3)可见光的应用主要可对线缆的路径和通断情况一目了然。

4)利用智能机器手,通过远程授权的操作,对光跳线进行位置的变更及查找光缆的路由故障点。

从智慧传输管理的目标出发,应该对布线产品器件的生产、物流、工程建设、运行、升级改造全过程及物体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布线系统的绿色节能势在必行。

对一个建筑物,尤其是数据中心作为企业应用和运营的核心,能耗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服务商和用户的关注。企业如何降低建设成本、能耗成本、运行成本成为绿色建筑研究主题。建筑节能涉及到电源系统、空调系统、机柜系统、布线系统、网络系统、运维系统,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建设。绿色建筑和绿色数据中心从布线领域也会有更多的节能关注与理念及产品的推出。特别要提出,从满足阻燃、低烟、无毒的性能出发,来选择相应等级的阻燃缆线,充分体现了环保的主题。

为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光纤宽带接入(采用光纤传输介质将通信业务从业务中心延伸至园区、路边、建筑物、用户,直至终端)已经成为我国宽带网络的技术路线。

城市地区利用光纤到户、光纤到楼等技术方式进行接入网建设和改造。在我国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以及信息通信和建筑智能化的相关规范中,都以强制性条文明确地指出,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敷设的光缆需引入到每一个建筑物的入口设施。

目前全光网的建设与应用和5G网一样,被社会各方关注和认可。全光网是在光纤配线网的基础上融入PON系统的OLT、ONU/ONT及网管设施,再通过核心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与公用通信业务网络互通。全光网更加体现了多业务、高带宽、长距离的通信特点。

OM5多模光纤在数据中心中高速网络中得到应用。

光缆包括OM1/OM2/OM3/OM4/OM5多模光纤和OS1/OS2单模光纤。

其中OM1/OM2已经退出市场,OM5多模光纤在数据中心高速网络中得到应用。 OM5多模光纤的波长在850nm-953nm范围内,实现4通道传输,与OM4单通道的传输相比,OM5的整个的光纤带宽容量至少是OM4的4倍,并且保证在850nm-953nm整个波段上,850nm的模式带宽(EMB)仍然可为4700 (MHz.Km),而且新增953nm的EMB为2470(MHz.Km)。

当前单模光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楼宇主干光缆和园区光缆中多采用单模光纤。另外,需要提出的是,随着全光网络ONT和5G微基站以及监控摄像头对供电的需求,光/电混合缆应用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屏蔽布线系统的应用场景又有了新的发现。

对于屏蔽布线的应用场景如下。

1)电磁干扰场强高于3V/m时;

2)用户对电磁兼容性有较高的要求(电磁干扰和防信息泄漏);

3)网络安全保密的需要;

4)采用非屏蔽布线系统无法满足安装现场条件对缆线的间距要求时;

5)当布线环境温度影响到非屏蔽布线系统的传输距离时。

但是,当前对屏蔽布线系统的应用场景又有了新的认识。由于金属的屏蔽层具有散热的性能,因此在PoE以太网的应用中屏蔽电缆可以降低温升和隔绝温度的影响,保证了传输指标要求。工程中对于屏蔽布线系统采用的电缆、连接器件、跳线、设备电缆都应是屏蔽的,以保持信道屏蔽层的连续性与导通性。

PoE以太网供电技术对人工智能和智能照明系统有更大的应用前景。

PoE以太网供电技术通过国际标准IEEE802.3af、IEEE802.3at、IEEE802.3bt和 ISO/IEC11801-6及 TSB 184-A加以描述。一个完整的PoE系统包括供电端设备 PSE(为以太网客户端设备供电的设备和整个PoE以太网供电过程的管理者),并可以分为Midspan (PoE功能在交换机外)和Endpoint(PoE功能集成到交换机内)两种;受电端设备 PD (Power Device)为PoE供电系统中接受供电的PSE负载,即客户端设备;此外还包括了布线系统和供电系统。所以PoE以太网供电涉及到的产品和技术非常广泛,相互之间既独立又融合。PoE的应用需要考虑:PSE设置的位置 (端/中);集合点(CP)的设置;2对或4对线供电;4个连接点的链路与信道;性能指标参数;检测/管理几个关键点,以提供交换机、线缆、供/受电设备组合的整体解决方案。

PoE分为Type1、Type2、Type3、Type4四种类型和0、1、2、3、4、5、6、7、8九个类别。其各项指标参数都是与PoE类型与PoE类别相对应的列出。主要的指标如下。

• 工作电压(44~57V),额定电压为48V;

• 电流(350/600/960mA);

• 功率(15.4/34.2/90W);

• 最高工作温度与温升(60/15℃)。

标准建议PoE应用的传输和供电电缆采用(5/6/6A/8)屏蔽与非屏蔽布线系统,电缆芯线的线规(AWG)为26、24、23、22号。

PoE应用的场合非常广泛。目前主要在监控、无线AP、物联网传感器、移动通信微基站、全光网ONT……,尤其对人工智能和智能照明系统有更大的应用前景。

越来越重要的数据中心机房高端布线系统。

数据中心是设置了计算机房与支持区域的功能性建筑物。它是对信息流进行传送、存储、计算、交换,并提供各种信息的服务中心与应用环境,它自身又是一个需要安全运行和智能管理的IT基础设施。

从国际标准中对布线系统的分类,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布线系统,它既要满足机房网络设施正常的运行,又要支持诸如办公区、网管中心、呼叫中心、机电设备机房等场所对信息传送的需要。因此对于占有一栋建筑物或一个建筑群的数据中心布线系统来说,在整体规划与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楼宇布线与机房布线的独立性与融合性,这两套布线系统之间又存在互通的关系。在数据中心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中,高密度/预端接/光电器件/光电路板/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使得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布线系统规模需求。

满足不同规模(大、中、小)的数据中心与不同机房等级(A、B、C)及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需要。

数据中心的网络演进具有十分清唽的方向,是为了减少网络的延时,提高数据中心网络响应速度,云计算数据中心网络将更为普遍地采用核心+接入层的两层网络构架替代传统核心+汇聚+接入的三层方式。核心网络采用40G/100G网络端口,接入层网络与服务器采用10G端口。因此,网络带宽的提升将对布线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

2)布线系统各子系统设置满足机房布局与功能区的应用及弱电系统的需要。

一个数据中心实际上包括了楼宇综合布线系统和机房综合布线系统两大布线系统。

楼宇布线按照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和建筑群子系统的构架搭建,机房布线则由区域配线区、中间配线区、主干配线区和网络接入布线组成。两个布线系统之间又建立了互通的路由。另外对整个数据中心又可以根据物业管理网络的需要建立一套弱电系统使用的配线系统。

3)布线系统选用的等级满足网络传输带宽的需要。

基于云计算数据中心目前普遍采用网络虚拟化的应用技术,数据中心可以采用更多的虚拟机以及提高每台服务器的工作负荷,以承载更大的数据流量。根据Intel有关服务器的预测报告,50%左右的网络设备端口将采用10G端口,而约25%左右的端口将采用40G/100G。相比较传统数据中心,服务器的数据流量将成倍的提高。如此大量的数据流量的传输要求布线系统提高等级,以支持高带宽的应用。

智能配线系统的应用日趋成熟。

智能配线系统为了适应互连网络在拓扑结构上复杂、多变的需求。布缆管理是一个管理布缆和连接的系统,管理也分成不同的级别。布缆管理系统使得布缆器件按照它们的类型、位置、用途和其他准则进行标识。布缆管理系统可以使用记录数据库来维护与布缆有关的更新信息。它使用户可以对布缆设施的位置移动、 添加和工程的变更进行控制,并且根据布缆系统的运行状态生成报告。必需的标识、记录及连接范例,标识符和记录的组件为:布线的路径、空间、线缆、终接(如电信插座等)、接地。

布线系统管理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应包括:设备和线缆的用途、使用部门、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传输信息速率、终端设备配置状况、占用器件编号、色标、链路与信道的功能和各项主要指标参数及完好状况、故障记录等,还应包括设备位置和线缆走向等内容。

一般来说智能布线系统主要应用于系统点数较多的大型工程中,工程项目的信息点在3000点以上时,应用比较经济合理。

目前智能配线系统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所以各公司产品的设计理念也不尽相同,从硬件角度来说,电子配线架采用的成熟的技术主要为端口技术、链路技术、芯片技术和国内推出的二维码+APP和可见光巡检应用技术。

杨国栋

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

民航总局机场建设弱电系统专家

北京市建设工程评标专家

我国第一栋智能建筑建成三十年暨中国智能建筑建设三十周年。

1986年,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共同立项,由中科院计算机所承接《智能化办公楼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同年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主持设计的北京发展大厦,是我国第一栋有明确设计定位的智能建筑,该大厦于1989年建成,至今竣工已整整30年。当时由于技术和投资等条件的制约,建筑智能化工程还只限于通信系统和计算机应用,但已开始了我国智能大厦建设的雏形。故业内人士普遍认为1989年应该是中国智能建筑建设的元年。

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后,一批智能大厦应运而生(酒店、写字楼、办公楼和证券金融办公楼等),1995年至2000年是快速发展的五年。1995年7月,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上海市《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并于1996年初由上海市建委作为上海市标准颁布实施(DBJ08-4-95),同年10月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编著的《智能建筑设计技术》一书出版,对我国的智能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00年,由建设部立项,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主编,国内各大设计院共同参编的国家标准GB/T 5031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出台,并于当年10月起实施,使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有章可循。在智能建筑中,其核心自然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它是以建筑物为载体,利用高新技术向人们展现现代化生活、办公和生存的环境和条件。

GB50314已经成为智能建筑(建筑智能化)业内纲领性的标准。

30年间,建筑智能化工程由最初比较单一的几个子系统,已发展为七大分系统,几十个子系统的系统工程,由最初炒作的3A、5A(甚至8A、10A)发展为目前基于互联网的兼有大数据分析的综合应用管理平台。

30年间,建筑智能化工程走过了“从无到有,从量到质”的变化过程,纳入到“建筑智能化工程”领域的子系统数量也越来越丰富。

30年间,建筑智能化业内所采用的设备设施,例如:网络设备、安防系统设备、楼控设备、LED显示设备等,已从“原装进口”到“合资生产”,再到“完全国产化”,进而中国制造设备出口到世界各地,中国的智能制造、智能设备、智能化系统工程在世界市场上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5G之世界级大战。

随着世界互联网(包括无线移动网)的普及,以及其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世界级通信业内的技术之争(从1G、2-3G、4G到5G)也越来越白热化。至2018年底,中国已有网民约12亿,政府办公、企业办公的网络应用日新月异,带宽和网速的要求愈加强烈,中国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制造能力在世界上也已处于领先地位,正在从网络“大国”变为网络“强国”。

中国智能建筑业市场巨大,网络系统、通信设施必定首当其冲;通信设施建设,已从最初的“结构化综合布线”而演变为“通信设施基础建设”,成为智能建筑中,继水、电、暖通空调后的第四大基础设施建设。通信设施基础建设已经成为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正式发布实施,网络建设进入等保2.0时代。

2019.5.13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正式发布并于2019.12.1起实施。该规范的发布在在标准名称、保护对象、章节结构、控制措施等部分进行了修改和更新,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正式进入“2.0时代”。

等保2.0标准系列由八项标准组成。有四项标准已经修订完毕,有2项正在修订中。此次配套发布的还有:

GB/T 25070-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GB/T 28448-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GB/T 22240-2019《国家信息安全定级指南》。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中依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大致划分了14种不同类型的建筑物类型,每一种建筑物为了完成其必备的使用功能,如办公、商务、管理等都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体系(包括网络方案设计、网络设备部署和运营维护管理)。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控制网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烈,网络间互联的安全可靠性、传输数据的安全保密性、网络设备的安全性等亦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每年由于网络泄密而造成损失的案件亦不在少数,加强网络安全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这是实施等保2.0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实施等保2.0后,对网络规划、设备选型,主机安全、存储安全、人员安全、管理安全等都提出了必须的要求。相信等保2.0的实施之后,我国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将会有较大的提升。

2018年发布并实施的修订版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48-2018)及一系列配套标准和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技术要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公共安全重点区域视频图像信息采集规范》《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 告警装置技术要求》《楼寓对讲系统第2部分:全数字系统技术要求》《楼寓对讲系统第4部分:应用指南》等,给2019年的安防业产生重大影响。

新版GB50348中提升了安防等级,引入了反恐的相关内容,将原来的五防(防入侵、防盗窃、防抢劫、防破坏、防爆安全检查)提升为“六阻止”(阻止入侵、盗窃、抢劫、破坏、爆炸、暴力袭击);“防止”需有防止的手段,“阻止”亦应该有阻止的手段,阻止的手段应该比防止的手段更先进,更完善。同时,标准中首次把各类建筑物中的“楼宇对讲系统”纳入了安防系统中统一管控。并把“安全集成管理系统”升级为多级联网的“安全防范管理平台”,进一步强调了安防系统工程需要做“架构设计”,需要做“风险防范规划、架构防范规划和人力防范规划”,使安防系统更加完整化和系统化。

新版GB50348中强调了四全,即:全高清、全覆盖、全时域和全可控,同时又强调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原始完整性以及环境的适应性,并将重点防护区域视频图像的存储时间由30天提升到90天,且存储后回放的视频图像的分辨率不得明显低于实时显示的视频图像分辨率。这就对系统的架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建成的视频监控系统基本上实现了高清组网、高清显示、高清存储和高清视频图像回放的模式。

《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 告警装置技术要求》和《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中对出入口位置和报警防护区域按照不同的安全等级划分了四种不同的安全级别。不同安全级别的区域必须实施不同的防护、防范和监管手段,并应逐一定义,逐一对防范手段和措施进行落实。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中针对目前安防工程中实际存在的各类应用风险,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强调了安全防范系统工程从系统架构到设备布局,从数据传输到信息存储,视频信息数据从显示到多级互联等各个环节的安全保障。提出“不该进来的进不来、不该看的看不到,即使看到了也看不懂、不该拿的拿不走,只要干过的事儿就抹不掉”的基本原则,增加了“设备认证、信令认证、视频签名和视频加密”等环节(即在互联中的各个环节增加了保密模块或芯片,并加强各环节的认证机制)。该技术规范的实施,再加上《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的实施,对我国近年来在建或已建成的安全防范工程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公共安全重点区域视频图像信息采集规范》的实施对加强公共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中重点公共区域和重点行业、领域涉及公共区域的视频图像信息采集与管理起到较好的管控目的。该规范中要求“采集设备的安全等级应至少符合GB 35114-2017中的A级安全前端设备的相关要求”。也就是说采集设备通过信令认证确保视频内容不被篡改、伪造,视频数据加密,即使被“意外下载”,无密令也无法打开,从而维护视频安全,确保公民隐私安全。同时该规范中还规定了各行业区域采集范围的视频数据资源可直接接入公安视频系统平台,解决了视频接口不统一、数据资源成本高的问题,支持外部物联网、业务数据接入,有利于公安机关快速破案。同时还规定了13种公共安全重点区域视频图像信息采集部位。但若想达到规范中要求的B、C级的安全要求,还需在前端设备、传输设备、机房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等各个环节再下一番努力。

2019年应该是安防工程水平全面提升的一年,随着“5G+8K”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相信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的水准将会越来越趋于完善。

《弱电工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正式实施,对行业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住建部2018年9月12日发布《弱电工职业技能标准》(JGJ/T 428-2018)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中定义的“弱电工程”就是“建筑智能化工程”;定义的“弱电工”是使用工机具和仪器仪表对弱电工程中线缆、线管、线槽、箱柜、设备、设施及软件进行安装、调试、测试、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操作人员。同时,在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将以前发布的几个职业岗位:《智能楼宇管理员》(职业编码:4-07-05-03)、《消防设施操作员》(职业编码:4-07-05-04)、《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员》(职业编码:4-04-04-01)、《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操作员》(职业编码:4-06-01-02)、《保安员》(职业编码:4-07-05-01)的职业技能标准更新为2018年版,以便适应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式。2019年1月25日,又发布拟增加15个新的职业技能岗位,其中有5个新岗位与建筑智能化工程相关联: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其相关的职业技能标准亦正在制定中。

新发布和新增加的职业岗位和新编的职业技能标准,无疑对今后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准和职业道德要求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建筑智能化业内建设水平的提升、运营管理维护等水平的提升更是大有益处。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依附于建筑物做“载体”的,可以将原本冰冷的、无生命力的、死的建筑物,变得活力四射,更人性化、更舒适、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建筑智能化工程将使“建筑物”、“人”和“环境”融为有机的整体,这就是我们业内30年来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人的因素始终应该是第一位的。一个“好”项目,其中规划师的水平、设计师的水平、建设工程师的水平、运营管理者的水平以及维护工程师的水平,环环链接又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均不可缺少。任何一环出现短板都将影响项目的最终成效。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始终是应该摆在第一位的。

王学德

数字中国产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

新旧动能转换给智慧城市1.0带来发展的机遇。

当前,我国各地政府正在整理、管理、升级地方的产业大数据和行政大数据。对于企业来讲,运营政府大数据或者政府购买企业的运营管理服务,是企业利益空间所在。产业大数据重要贡献在于每个地市的新旧动能转换、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未来是智慧城市企业需要关注的利润点。

各地政府成立了大数据局。

大部分大数据局都是以前的工信局,或者由智慧城市管理办公室改变而来。以前智慧城市的工作,智慧城市相关企业介入很多;同样,这里面已有的业务关系,仍能继续发展业务。

城市政府参股成立的大数据运营公司,以招商的性质居多。建立大数据产业园,希望大数据公司入驻本地市,而不是搜集大数据、运营大数据、管理大数据。政府的科技水平有限,他们行使的都是行政权力;资金有限,即使建设大数据产业科技园区,也不会提供任何政府资金。比如:张家界市的智慧旅游大数据。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内容是以地块换发展。

当前,数据治理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

每个城市建设都有自己的规范,大多是地方政府自行制定地方性法规。目前,县级市已经不再允许做大数据中心、建机房。有些城市,做产业大数据研发基地,以产业大数据角度寻找突破口。在缺乏本地系统数据管理的城市,推广大数据平台大多以产业角度拓展空间。

城市大脑初现。

城市大脑就是城市数字会客厅,或者说是城市数字经济科技中心,与智慧城市企业以前的智慧城市管理中心、运营中心有一定的不同。阿里提出城市大脑的概念是基于阿里云的销售市场。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大脑,政府看到的是对城市传统特色主导产品的提升。一般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地方主导产品、产业的线上设置,包括销售和大数据推送和促销;二是地方行政信息化业务的管理、建设和运维,包括智慧城市、大数据和信息化;三是云的应用和销售,这是最终目的。阿里云,百度云,京东云,都有这个市场趋向。

各地政府数字化2019年的转型。

以前,政府数字化大都是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又以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居多。现在,城市政府开始转向对本土主导特色产业的数字化提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从一级建设向二级建设提升。这是甲方智慧城市阶段化的发展进程,也是乙方对甲方做出的应变。要求智慧城市企业以政府的二级建设,即数字化转型为杠杆,进入一级化产品销售的目的。

目前,各地都在推行数字政府建设和城市产业数字化转型。

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

智慧城市企业可以考虑接受或者盘活地方的智慧城市指挥中心,一是在城市更新换代的基础设施中,发现利润;二是在城市存量设施的分配中,与生态链合作伙伴共享利益;三是在城市新旧动能转换中,以自己的可研和产品原始价格优势,提升城市的数字经济水平。

由于城市资金有限,从长期的运营服务的购买盈利到地产思维快速变现。

比如,华为的智慧城市生态合作伙伴模式。可以突破产品为王的思路。借助合作伙伴,借助地产思维,并不是要智慧城市企业投身地产。

杜青峰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2019年3月4日各代表提案涉及智慧城市等各个层面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新型城镇化等重大会议部署和文件精神,是立足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于2019年3月29日前开展《2018年度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参评城市根据《关于继续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工作深入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发改办高技 [2018J 1688 号)填报相关材料。

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牵头组织的2019年度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评价体系由“基础评价指标”和“市民体验指标”两方面构成,其中,考察市民满意度的“市民体验指标”数据由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办公室秘书处联合支付宝有限公司通过对地级及以上城市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市民问卷调研”的方式给出,“市民体验指标”分数占比40%。

国家发改委2019年4月8日正式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优化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工作,指导地级以上城市整合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增强城市管理综合统筹能力,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任务》第(十三)条:提升城市品质和魅力。推动城市绿色发展,塑造城市生态风貌,推广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经验,鼓励有条件地区打造特色山城水城。提升城市人文魅力,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优化提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工作,指导地级以上城市整合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增强城市管理综合统筹能力,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鼓励城市建筑设计传承创新,彰显中国建筑文化特色。(中央网信办、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文化和旅游部、各省级有关部门负责。)

2019年1月24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2019版)》。主要内容为建设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试点,指导开展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鼓励其在国土空间规划、市政建设与管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公众服务中的智能化应用,促进城市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

《技术大纲》明确,时空大数据平台是基础时空数据、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涉及专题信息的“最大公约数”(简称公共专题数据)、物联网实时感知数据、互联网在线抓取数据、根据本地特色扩展数据,及其获取、感知、存储、处理、共享、集成、挖掘分析、泛在服务的技术系统。连同云计算环境、政策、标准、机制等支撑环境,以及时空基准共同组成时空基础设施。

1.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5年印发《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技术大纲》;

2.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7年印发《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建设技术大纲》;

3.自然资源部办公厅2019年印发《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技术大纲》。

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2016—2018年任务分工》对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提出的要求,全面总结和凝炼了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成果和近两年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经验,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从2015年开始,智慧城市历经从“时空信息云平台”到“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再到“时空大数据平台”的变迁,标题的修改体现了2019版大纲的重点——时空大数据平台。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重点专项2019年度计划公示。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由原来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基金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整合而成,是国家最高级别的研发计划项目。本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推动智慧城市集成应用示范创新、形成核心共性关键技术解决方案为主要目标,按照“特大城市”“城市群”“中小城市”“国家新区”等四类不同智慧城市重大需要,启动示范任务。同时也按照智慧城市“感-联-知-用-融”的共性关键技术体系,启动若干共性关键技术与平台任务,以支撑应用示范城市的集成创新。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征集2019年智慧城市典型解决方案和地区实践。

根据工信部《关于推荐智慧城市典型解决方案和地区实践的通知》(工信软函〔2019〕895号)要求,开展智慧城市典型解决方案和地区实践征集。一、征集智慧城市典型解决方案。重点征集跨行业、跨领域、整体性的解决方案,本项内容以承担智慧城市建设任务的企业为主体进行申报。二、征集智慧城市技术创新地区实践。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23日印发《“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特别提出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垂直领域的融合应用以及向服务业渗透,服务智慧城市建设。

为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深入应用,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

2019年10月25日,“城市大数据及城市仿真论坛2019”在京召开,论坛发布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城市仿真系统(CSSTM)集群平台2.0”,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发布城市仿真国际合作平台,构建综合仿真创新生态系统的“国际城市综合仿真创新平台”。

论坛邀请17位国内外嘉宾进行主题分享,并邀请国家应急管理部、中国气象局、清华大学等专家举行高峰对话。聚焦城市数据分析,探讨“城市大脑”、“数字孪生城市”、“数据科学”等如何与仿真系统结合,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运行,共议城市仿真的未来。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12月24日)》第(二十三)条明确提出,构建智慧城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管理与监控服务,加快市政公用设施智慧化改造升级,构建城市虚拟仿真系统,强化城镇重点应用工程建设。城市虚拟仿真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最前期阶段,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还有很大的潜力去挖掘,智慧城市构建城市虚拟仿真系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未来城市数字化模型的关键所在。

BAT发布各类城市级应用平台。2019年5月22日,腾讯数字生态大会智慧出行分论坛上,腾讯智慧出行展示了“四横两纵一中台”业务架构的延伸和战略的升级。发布了自动驾驶城市仿真平台,在自动驾驶云平台和自动驾驶仿真等方面做出了行业优势,致力于为合作伙伴提供全链条的自动驾驶研发和产品部署框架服务,并通过车路网一体的自动驾驶方案,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字化基础设施。

腾讯“四横两纵一中台”业务架构,发布的自动驾驶城市仿真平台,未来可能会成为腾讯城市仿真技术的一个主要领域。建立一个能感知、会判断、能反应、会学习的数字化新一代基础设施将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方向,而其中无人驾驶将是重要的部分。

2018年10月10日,在HUAWEI CONNECT 2018上,华为企业BG以“平台的力量”为主题,分享了数字平台+X+生态模式如何帮助政府和企业加速转型的案例。同时,华为携手中国天津滨海新区与万科共同宣布最新合作,分享华为提供的“数字平台+AI”的成功案例。华为提出的平台方案是“数字平台”,对云、大数据、GIS、视频云等实现统筹。华为智慧城市的优势在底层基础设施上,安防也是一大亮点业务,多年ICT的积累正在释放这种优势。

2018年6月19日在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阿里云ET城市大脑正式宣布向与城市治理有关的全部生态参与者开放平台AI能力。阿里打造的平台是“ET城市大脑”,技术架构上分布着4个平台:一体化计算平台、数据资源平台、智能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其背后是强势的云计算和AI技术做支撑。

2019年1月9日,百度与Gartner联合发布《全球智能城市建设中的机会与挑战》白皮书,百度则倡导的是“AI City”智能城市的概念,利用最擅长的交通优势切入,推动自动驾驶的落地。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是百度的打法基础。

2019年1月19日,平安智慧城与英国未来城市创新推进中心(FCC)在平安金融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平安从金融这种壁垒性的优势切入,提出“1+N”平台体系,不做硬件,只做技术支持,一朵智慧城市云+N个行业板块,把数据治理列为重点。

2019年5月22日,腾讯数字生态大会智慧出行分论坛上,腾讯智慧出行展示了“四横两纵一中台”业务架构的延伸和战略的升级。

2019年7月17日,腾讯云正式发布了全新的政务业务品牌“WeCity未来城市”。腾讯推出“WeCity未来城市解决方案”,相比之前版本的“城市超级大脑”做了升阶,用微信、小程序等应用进行数字政务、城市治理等方案的落地。大部分技术来源自建,行业应用部分对方开放。

2019年11月,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成都峰会上,腾讯发布了报告《WeCity未来城市——智慧城市进化之道》是腾讯云全新的政务业务品牌,其理念是对过去政府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智慧化理念的不断延展,代表着腾讯这些年来在数字政府方面探索与建设的总结,是对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路径、模式的一种探索。

2019年11月26日,京东城市发布“智能城市操作系统2.0”,京东智能城市操作系统落地雄安新区,京东在打造“城市操作系统”上下决心,该系统包含时空大数据引擎、模块化时空AI算法、基于联邦学习的数字网关技术以及可视化平台等诸多前沿科技,让城市中海量数据高效、安全“对话”,AI算法模块化输出,更好地迎接万物互联之后的时空大数据爆发时代。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2019年2月1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加强和完善政府引导,增强创新意识和社会协同意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河北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产业发展的全面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竞争力和居民幸福感,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意见提出了五项重点任务:打造一体化智慧政务、推进精细化社会治理、推动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宜居化环境建设、构建便捷化智慧民生。

意见提出了河北省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智慧城市,筛选确定3个市主城区和10个县城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探索符合河北省情的市、县级智慧城市发展路径,打造具有河北特色、全国先进的智慧城市范例,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到2025年,试点市、县进入全国智慧城市领先行列,带动全省设区的市主城区实现良性、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全省县城智慧城市全面展开,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融合发展,覆盖城乡的智慧社会初步形成,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网络空间及安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和《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的获批,我国拉开了新一轮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同时,这三个规划的获批也标志着我国重点地区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日益成熟。

雄安新区智能城市标准体系建设。中国雄安网公布支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快形成完备的雄安新区智能城市标准体系,根据当前新区智能城市建设需要,率先启动第一批标准课题的研究制定工作,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改革发展局2019年10月31日征集标准课题的承担单位。

目前很多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在基础通用领域的标准较少和各领域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当前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和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基础通用类标准,各领域间难以有效实现互联互通,这也是各类智慧城市试点发展的瓶颈。

雄安新区智能城市标准体系的征集单位工作是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有序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第一个公开以课题形式征集智能城市标准建设的新城新区。确定未来智能城市标准化发展的大方向,标准化的规划、建设、运营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动力。

智慧城市信息化系统效果评测大事件——北京通App绩效考评与用户使用效果第三方评估工作。北京市作为较早启动市民卡工程的城市之一,在社保、医疗、交通、身份认证等为民服务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发行各类单一功能卡超过10余种,累计发卡量超过2亿张。但随着市民卡种类的持续增加,出现了一人多卡、多卡并存的现象,造成了市民个人持卡数量只增不减、公民信息重复填报、公共数据分散不一、个人隐私泄漏渠道增多、持卡人体验感下降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7年—2019年,连续三年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购买了“北京通”App平台第三方评估服务,用于评估和评价系统运营的效果、系统运维费用的合理性、用户满意度等多项指标,其目的是为了多维度的寻找系统改进,强化系统功能。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各地方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各类信息化系统如雨后春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也逐步从概念的确立,数字化的建设步入运营与可持续发展阶段。由于部分建设工作的资金依托于政府财政,所以对于系统本身的费用(含运维)、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系统的延伸性和可持续性都需要用大量的调研工作和数据采集分析工作对其进行支撑和说明。今后由中立的咨询机构为政府管理方提供相关项目的第三方评估服务工作将成为常态。

安徽省国家级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通过评估。2019年6月27日,安徽省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合肥召开成立大会,加快实施智慧城市标准化战略,推动智慧城市迈上新台阶。下一步将加强统筹力度,以专标委成立为契机,打造标准引领型的智慧城市合肥样板。2015年6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扎实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安徽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中开展标准化试点。安徽省较好地完成了国家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的目标和任务,形成了标准化全面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格局,提供了标准引领和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安徽经验”,专家组一致同意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通过评估。安徽省成为全国第一个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省。

安徽省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搭建了一个统筹指导、协调沟通和合作交流的平台,秘书处由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和安徽省新型智慧城市标准研究院共同承担,负责全省智慧城市建设专业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将有力地推动我国长三角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更系统、更高效的推进安徽省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助力长三角地区智慧城市建设。安徽省科学构建了安徽省新型标准体系,并组织制定了22项国家标准、12项行业标准、128项地方标准,相关标准在智慧城市建设、政务服务、养老服务、社会福利服务等新型城镇化专项领域得到了全面实施和有效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芜湖市、合肥市庐江县开展了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标准化试点,合肥市入选全球十个“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城市之一,参与编制ISO 37166《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规划多源数据集成规范》、ISO 37163《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停车建设指南》两项国际标准;在政务服务方面,以《政务服务 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DB34/T 3066-2017)为核心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在16个省区市和2个省直管县(市)全面落地实施,成为全国第一个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省。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智慧城市标准试点——成都验收成功。2019年12月4日国际智慧城市试点ISO/TC 268/SC 1/TG2(国际标准化组织/社区可持续发展技术委员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计量分技术委员会)标准试点测试任务组对成都试点城市验收成功,成都成为ISO全球第一个智慧城市验收成功的试点城市。

2017 年10月,ISO智慧城市国际标准成都试点工作启动,并在同年12月智慧城市成都会议上发布了《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成都共识》,正式授牌成都为首批ISO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城市之一。在成都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以及全体项目组的辛勤付出下,通过为期两年的工作实施,成都ISO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项目得以顺利完成,取得相应的成绩和成果,并在2018年12月智慧城市中国海口会议上,成都被评选为优秀试点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工作的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国家专家”主导智慧城市设计,IT提供技术支撑,“有的放矢”建设美好蓉城,逐步实现专业化的转变,促进城市建设创新转型。

2019年11月13日,佛山市南海区顺利完成ISO智慧城市国际标准测试点评估与优化提升,下一步将根据修编后的报告成果,助推南海智慧城市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南海大湾区建设提供智慧城市标准指引。

2017年12月25日,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智慧城市国际标准(中国区)首批试点工作会和授牌仪式在成都市举行,首批国际智慧城市标准先期试点也于本次会议正式启动,南海区作为首批试点之一,积极响应和推进国际标准试点工作。2018年(第七届)国际智慧城市峰会上,南海荣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68/SC1/TG2 颁发的创新试点城市奖。

国际标准《城市治理与服务数字化管理框架与数据》立项成功。由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智标委)牵头的《城市治理与服务数字化管理框架与数据》在ISO/TC 268/SC1(国际标准化组织/城市可持续发展技术委员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分技术委员会)立项成功,编号为ISO37170。

2019年确定通过ISO/TC 268/SC1推动《城市治理与服务数字化》国际标准立项,明确编制期限为36个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04年开始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对提升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城市高效、安全、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现代城市治理与服务的重要建设内容,目前该模式成果已转化成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第1部分:单元网格》等8项国家标准。

国际标准《技术规范-智慧城市中的城市信息模型:用例收集与分析》。城市信息的生成、交互、挖掘与融合,是智慧城市存在的基本元素。我们需要建立统一的城市信息模型标准,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本提案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用例明确城市信息模型标准的方向和要求。

该技术规范将促进关于城市信息模型标准的协作和系统思考,为智慧城市提供多个特定领域的用例,并支持IEC促进电工领域标准的发展,助力城市系统的集成、互操作性和有效性。浪潮集团牵头的《智慧城市运营框架》国际标准主要包括:定义体系化的智慧城市运营全景视图和智慧城市运营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提出服务运营过程模型,面向公众、企业、政府等相关方,明确主要端到端商业处理过程;描述智慧城市业务相关的全生态合作伙伴和供应链管理,初步打通全生态价值链的商务过程。

该标准将有助于政府和智慧城市运营方规范运营管理体系和商务过程,整合数字化城市资源,建立智慧城市合作生态体系,致力于向公众、企业和政府提供有质量保障的产品和服务。该标准对规范智慧城市运营流程,建立智慧城市运营生态体系起到关键支撑作用,为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能。该国际标准已加入单位还包括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移动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等。经过TMF、ISO/IEC等国际专家评审,2019年7月23日该标准立项获得TMF正式确认,将于2019年底起发布第一个版本。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确定“广州中科院智慧灯杆”为生态文明重大项目。

2019年6月,光亚展上广州中科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科智城公司董事长袁峰博士代表组委会发布《2018-2019中国智慧灯杆调研白皮书》。

2019年7月,中科智城与欧普照明联合承建的江苏吴江NB-IoT智慧路灯控制系统上线。完成接入智慧路灯规模超过3万盏,二期将突破10万盏,成为国内最大的NB-IoT智慧路灯控制系统。智慧路灯系统运行以来,节能率达68.4%,路面平均照度提升30.4%,路面均匀度提升33.2%。有效提升了吴江道路照明质量,节约耗电量,同时还具有城市物联网的高延展性能。由于重大的标杆应用价值,被发改委列为“生态文明重大项目”。

2019年10月,广州中科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广州分公司、中科智城公司共同签署并落地“5G+智慧城市实验室”。

2019年11月,广州中科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广州市智能软件产业研究院及孵化公司中科智城联合发布“智慧灯杆云”系统并开启商用。

“智慧灯杆云”系统旨在通过“研究机构+照明厂商”的合作模式、“平台+项目”的运营模式全力赋能各类照明厂商、智慧城市工程商及各类智慧城市合作方。通过快速助力各智慧城市参与方赋能升级,推进城市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

智慧灯杆做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场景和载体已成为业内共识。尤其在智慧城市领域,已经成为城市物联网、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突破口。智慧灯杆具有“有杆、有电、有网、有平台”及可搭载5G微基站等高延展性的自身特点和遍布城市角落分布特征。“智慧灯杆云”项目是广州中科院软件所对中国科学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针的重要实践。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中心的前沿城市政府、中科院系研究机构、各大电信运营商、各大照明厂商、互联网巨头均已把智慧灯杆为切入点,进入城市物联网和智慧城市领域。基础设施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毋庸赘言,5G商用的开启大大加速了我国城市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认可到各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从国家科研力量的带动到通信、互联网等行业巨头加速布局,各方力量均已聚焦。智慧灯杆的城市基础设施属性遇上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同时,智慧灯杆又是城市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最佳入口。多重要素聚集之下,以智慧灯杆为切入点的城市物联网和智慧城市行业正如朝阳升起,我国进入物联网时代的步伐将大大加速。

亚太区最大的单体医疗建筑——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智慧设施总体实施运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亚太区最大的单体医疗建筑之一。采用比弗斯科技•智慧设施的总体思想,实现“全设施、全空间、全资产、全运营”的领先智慧管理模式。

医院是投资密集型产业,是城市智慧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和运营难度,是所有设施种类中最复杂的业态之一。北京比弗斯科技有限公司倡导的“智慧设施”、“多元复杂设施”、“运营前置”等整体思想和方案,围绕“应急处突,平战结合”的思想,提高各种设施投资、管理和运营能力,创新性实现设施资产(预算、建造、使用、维护、成本、预测)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横向领域的各类不动产、空间、设施、设备、线路、管道等的设施一体化智慧管理,实现“投、建、管、运、维、服”一体化的智慧综合管理,支撑集约型转型的精细化管理及规划,实现多方协作管理,规范从设计到运维的标准化,降低安全运营的风险。

猜你喜欢

布线智慧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基于初始解优化的FPGA 布线方法
WJ-700无人机系统
基于职场环境的教学模式在网络布线课程中的应用
摆脱繁琐布线,重定义家庭影院 Klipsch Reference Wireless 5.1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