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集市”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

2020-01-14马楠张婧

湖南包装 2020年3期
关键词:集市艺术设计专业

马楠张婧

Ma Nan1Zhang Jing2

(1.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4)

(1.Yunnan Arts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650500;2.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4)

在“双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各行各业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浪潮,这给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带来了全新发展的机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完善的重要方面[1]。由此可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于实践,搭建合理有效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塑造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在创新创业思潮的引领下,创意集市这种开放式的小型贸易集市,主要以展示、交易个人原创设计的创意产品为目的,其自身所展现出的开放、多元、自由、时尚、创意、个性的形式特点,与艺术设计专业所注重的实践教育理念不谋而合,这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平台搭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切入点。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在积极探索更适合于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创意集市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延伸。如: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每年都定期举办创意集市的相关活动,在完成教学计划既定的课程之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灵活多样的教学特点,提供给学生以设计实践练习的实验场所。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成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特色平台。正德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为弥补传统设计教学中“教”大于“学”的教育模式,避免学生对教师知识传授方式的过度依赖,在毕业设计中融入创意集市模式,让学生的设计主题与市场运作下的设计需求紧密相连,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其利用一切设计手段和条件,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最终在创意集市活动上进行展示和销售,以市场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水平。通过这些院校创意集市活动的开展,为设计实践教学的课程改革和发展积累了经验,为实现创意集市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课程的应用结合,奠定了研究基础,创造了设计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1 创意集市的发展

创意集市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其英文名称为“i-Mart”,包含了双重含义,既有代表“Idea-Mart”,即点子市场的意思,也有代表“i-Mart”,即我是艺术的意思[2]。其表现形式为两方面:一是商品销售的跳蚤市场;二是展示年轻人个性与创造力的交流场所。创意集市的本质,注重个人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体现,鼓励实现创意立业,强调以艺术表现,以设计制作为手段,为各类创意产品提供除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是一个集创意精神、创新能力、个性展示和商业交易于一体的实验舞台。目前,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创意集市这种多元而开放的创作生态和交易平台,已然成为各类艺术家和年轻设计师们灵感释放的窗口,受到年轻人的推崇和喜爱。国内不少高校都纷纷举办创意集市或相似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为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机遇。

2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从实践教学特点上来看,注重突出创新性、技术性、应用性和职业性。目前,我国各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教育方针,虽然依据各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进行了差异化设置,但总体上沿用了20 世纪70 年末引进的包豪斯教学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套教学体系在面对高校每年招生人数急剧增加的现状时,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师资力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通常情况下一个专业教学班级的人数大致为30 人以上,教师不得不缩减对单个学生的辅导时间,以确保教学进度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大多数专任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但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尤其在行业信息、市场需求和职岗技能方面,与社会行业脱节较为明显,这造成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侧重学术理论而轻视实践动手的问题出现;再者,教学资源和硬件设备的紧缺,使专业实践实训室建设不够规范,实践课题的设置流于形式,实践教学忽略市场调研的重要性,无法准确地检验设计结果的可行性。从而导致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毕业时所掌握的专业应用能力,与社会企业所需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还有明显差距。

3 创意集市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结合的可行性

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国内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的开展,大多较为薄弱而流于形式。将创意集市的发展理念,引入到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课程中,通过主题式的项目设计内容,整合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将作业考核放置于创意集市的活动中接受市场的检验,不仅可以解决设计实践内容缺乏、单一的问题,还能增强实践教学的灵活性和目的性。在现行设计教育中加强“创意”的实施和评估过程,通过“集市”形式模拟产品投放市场的环节,收集各种反馈信息用以分析和调整“创意”构想,从而达到提高设计水平和创新思想的目的[3]。

将创意集市引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的是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塑造。创意集市活动是对设计实践项目的一种模拟和检验,从市场的调研分析到设计方案的构思,从设计资源整合到设计创意表现,从材料运用到加工制作,学生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实践学习。创意集市活动所体现出“创意”和产品实现,与设计实践所强调的设计构思和设计表现,在理念和形式上形成了切合,这为提高学生的创意水平、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成为可能。同时,设计实践所形成的实物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市场经济价值,还是高校服务社会、文化创新的社会价值体现,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

4 创意集市融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策略

通过创意集市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结合,为实现“创新+职业发展”的课程理念打好基础,将传统知识系统性的课程内容重构为:职业能力+项目技能+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4],达到对学生完善设计思维、审美意识,形成对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运用能力、职岗能力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和塑造。

4.1 确立以市场为导向

在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内容上,围绕市场和岗位需求建立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突显出职业技能和岗位需求,形成符合创意集市类型的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开设特色课程“市场运作模拟实践”,在教学安排上,采用了设计企业、公司的规范化运作模式,在实训项目中参考设计企业、公司的项目工作流程进行教学,将企业、公司中的全套设计流程完全真实地呈现于课堂中,使学生真实的在市场运作模拟过程中,能够将所学习的专业技能进行梳理和加深,从而达到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4.2 采用项目化教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托校内设计实训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资源,采用项目化进行教学。在课程实践训练中引入仿真的企业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将课堂教学内容、授课形式、项目实训、课后评价等环节与市场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真正地受益。

4.3 组建创意设计学生团队

为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倡组建学生创意设计团队,在指导教师的统一协调下,学生以自由组队的方式进行创意设计团队的建立,每个创意设计团队人数为3—5 人,并推选1 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统筹安排设计进度。各创意设计团队在确定创作主题和设计方案后,应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特长与专业优势,开展团队协作、各抒所长。制订合理的设计实施策略、设计经费开支预算、设计进度计划和安排,以发挥团队成员能动性为原则,倡导绿色节约的创意设计。

4.4 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

以学校专业教师为骨干,企业资深设计师为主体,共同组建构成专业指导教师团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运用学校专业教师在理论教学、实践实训、课程管理、科研创作方面的突出能力,丰富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提升设计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运用在市场信息、资源配置、项目管理、设计流程等方面具有丰富设计经验,较高设计实践能力,且适应高校教育需求的企业资深设计师,构建符合创意集市实践教学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以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独特的课堂氛围,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4.5 形成多元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目标围绕创意集市的项目设计展开实施,评价主体由师生共同担任,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体系共分为4 个阶段:第一阶段,实地调研与考察,对设计素材收集与整合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第二阶段,设计方案策划与制定,对设计主题和内容的可行性进行评价;第三阶段,设计方案调整与修改,切合创意集市的总体要求,对设计作品表现形式的创意性进行评价;第四阶段,设计作品的展示和陈列,对设计作品在市场需求中的价值性进行评价。在每个阶段,由学生创意设计团队进行设计方案的汇报,师生共同进行交流讨论。根据项目化教学的要求,评价主体除了校内教师和学生以外,还邀请来自企业的资深设计师共同参与。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帮助学生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审视自己作品的差距,为今后走向市场做好铺垫。

5 创意集市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结合的启示——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

云南艺术学院所属视觉传达设计(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丰富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依托云南丰富的特色民族文化资源,采用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将创意集市这种户外开放性的创新展览形式,引入到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使市场需求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成果展示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经过8 届创意集市活动的成功举办,共计参与学生1707 人,形成以“艺亩三分地·创意集市”为展演品牌的实践教学活动,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为创意集市与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结合,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5.1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能力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学生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对象,被动地接受教育,这种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生的学习态度[5]。而现实中,大部分学生的惰性思想较强,创新意识不够,甚至为了获取学分而在被动地应付学习,这对学习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入,形成了严重的阻碍。通过创意集市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自由和自主。

例如:在“立体构成设计”的课程教学中,围绕三维形态的基本构成法则及构成要素展开,涉及对点、线、面、体积、空间、结构、材料、美学、工艺等构成因素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对三维造型的组织结构、形式法则、审美能力、空间塑造、功能形态的理解与把握。学生通过创意灯具设计的项目训练,运用竹签所具有的线体形态,在角度、方向、位置、差异的变化构成,形成一定封闭式的空间立体造型,产生不同的视觉、触觉效果,完成创意系列灯具设计。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作业转换成了富有创意的实体商品,学生也通过任务分担,成了商品设计的创意者、设计者、制作者和销售者,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创新意识不断被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综合设计能力也得到了积累和锻炼。

5.2 提高学生专业兴趣、自信心和设计实践能力

当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后,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促使其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主动寻求解决设计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提升自己的设计专业素养。设计作品进入创意集市的市场后,转化为面向市场所需的商品进行售卖,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市场的认同感、成就感和参与感,还能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这对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自信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使专业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得到相互融合和提升。

例如:在“旅游商品设计”的教学课程中,以云南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建水紫陶作为项目设计主题。学生通过前期对紫陶市场的调研发现,紫陶产品存在类别单一,样式陈旧,无区域特色;生产工艺落后,包装品牌缺失,营销手段滞后,达不到规模经济等问题。原因在于,目前紫陶市场多以小型企业和家庭作坊生产为主,对紫陶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能力极其有限,难以满足市场深层次、多样化、差异化及个性化的需求。针对现存问题,学生从紫陶产品的纪念性、民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进行设计切入,结合香格里拉藏式佛塔和转经筒的造型特征,设计创意紫陶作品。其外观造型似塔,分为4 层,每层均可转动,4 层共计33 个香丸盒,33 取自谐音“生生”,寓意对生命轮回的敬仰和敬畏,其造型古朴大方,端庄优雅,散发出浓郁的民族宗教特色和人文设计美感,成为一件富有云南民族区域特色的优秀紫陶作品。

5.3 依托云南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创意教学

随着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以及桥头堡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推进,云南的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机遇。依托云南少数民族区域特色文化和艺术资源,立足宣传和展示云南特色民族文化,在创意集市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侧重对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以此促进民族文化创意教学在特色专业课程中的建设。

例如:在“民族文化与文创设计”的教学课程中,结合“艺创·澜沧”民族文化主题设计的实际需要,通过实现校地合作,组织师生前往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实地调研。学生紧密围绕建设“世界拉祜文化中心”和“绿色经济通道”的总体目标,以拉祜文化、千年古茶、葫芦节等旅游品牌为设计主体,通过民族城市形象设计、公共标识系统设计、宣传海报设计、土特产包装设计、民间故事插画设计、民族卡通形象设计等多种视觉传达手段,用概括而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图形语言,全面对澜沧民族文化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地信息提炼和整合展示。同时结合织锦、竹编、土陶、手工造纸等特色民间工艺形式,开展民族文创产品设计。充分挖掘澜沧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带动澜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民族文化、民间工艺的传承和保护。

5.4 优化教学结构及课程设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一般由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两个部分共同组成。它们在专业课程的教学结构中,其作用和地位相辅相成,不可互换或替代。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墨守成规,必须突破传统课堂的讲授模式,注重在专业核心课程上增加设计实践教学的比重,以达到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塑造[6]。创意集市为设计类专业优化教学结构及课程设置,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切入点,通过形式多样的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更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为学生全方位综合能力的提升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

例如:在“市场运作模拟实践”的教学课程中,通过与昆明滇池泛亚文化研究学会,云南菡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将“云上小镇电子博物馆”设计项目引入课堂,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设计实践教学平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在项目设计中,学生从挖掘云上小镇的文化内核切入,提炼云上小镇创意产业园的人文、历史、美学、发展的变革轨迹。结合IP 形象设计、数字化衍生开发、文创产品设计等多种形式,立体化、多维度地展示出云上小镇的地理风貌、产业结构、风云人物和创业故事。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为体现出职业岗位在创意、设计、实施过程中的仿真性特点,采用设计公司规范化的项目工作流程进行教学管理,内容包括:项目团队建设、项目策划管理、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分工、项目审核评价等,真正将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熟知企业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接触市场最前沿的专业信息,锻炼自我的专业能力,开拓专业知识的宽度,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7],积累从事“商业实体设计”的实践经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形成。

6 总结

搭建创意集市这种灵活新颖、趣味生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对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学生不仅能够对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还能了解设计市场对职业岗位要求与设计风格发展的趋势,缩短学校与社会“脱节”的距离;同时也能让学生获取对设计作品真实客观的反馈意见,有利于设计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开拓设计眼界和创新思维,最终达到对职业岗位需求的标准。创意集市作为当前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灵活补充,可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为今后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集市艺术设计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星.云.海》
《花月夜》
热闹的集市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探访于山“相亲集市”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热闹的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