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话的艺术与言语的力量

2020-01-13王中翼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太后赵国长安

王中翼

【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原书由各诸侯国史官或策士辑录,编次混乱,名称繁多,后经西汉学者刘向编校,定名为《战国策》,分为十二国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内容以记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为主,反映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情况和众多人物的人生风采。《战国策》文笔委婉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言说技巧高明,语言风格独特,文学成就突出,其中不少寓言故事和成语沿用至今。

原文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①,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②,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③。太后盛气而揖之④。入而徐趋⑤,至而自谢⑥,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⑦,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⑧,故愿望见⑨。”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⑩。”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1 1,乃自強步1 2,日三四里,少益嗜食1 3,和于身1 4。”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1 5,最少,不肖1 6,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1 7,以卫王宫,没死以闻1 8。”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1 9。”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2 0,贤于长安君2 1。”曰:“君过矣2 2,不若长安君之甚2 3!”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2 4,则为之计深远2 5。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2 6,为之泣,念悲其远也2 7,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2 8,祭祀必祝之2 9,祝曰:‘必勿使反3 0。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3 1,至于赵之为赵3 2,赵王之子孙侯者3 3,其继有在者乎3 4?”曰:“无有。”曰:“微独赵3 5,诸侯有在者乎3 6?”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3 7,远者及其子孙3 8。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3 9?位尊而无功4 0,奉厚而无劳4 1,而挟重器多也4 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4 3,而封之以膏腴之地4 4,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4 5,一旦山陵崩4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4 7?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4 8,恣君之所使之4 9。”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5 0,质于齐5 1,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5 2:“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5 3,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注释

1赵太后:指赵惠文王之妻、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当时孝成王年幼,由太后执政。新用事:刚刚掌权。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

2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为长安君。质:人质。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

3左师:当时一些诸侯国的官制有左师、右师,为掌实权的执政官。触龙:人名。

4盛气:怒气冲冲。揖:据学者考订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应为“胥”字传写之误。胥:通“须”,等待。

5徐趋:用快走的姿势,慢步向前走。徐,慢慢地。趋,小步快走。古礼规定,臣见君一定要用小步快速往前走,否则便是失礼。触龙因年老病足,不能快走,又要做出“趋”的姿势,只好“徐趋”。

6自谢:主动请罪。谢,道歉。

7窃:私下,私意,表谦敬的副词。自恕:原谅自己。

8玉体:贵体,敬词。有所郄(xì):有什么毛病。郄,同“隙”,空隙,引申为毛病。

9望见:这是一种表敬的说法,意思是不敢走得太近,只能在远处望望。

1 0恃:依靠,凭借。辇(niǎn):古代用人拉的车子,后来多指皇帝、皇后坐的车。

1 1殊:很,特别。

1 2强(qiǎng)步:勉强散散步。

1 3益:增加。嗜食:喜爱吃的食物。

1 4和:这里是舒适的意思。

1 5贱息:谦称自己的儿子,类似于现在说“犬子”。息,子息,儿子。舒祺:触龙幼子的名字。

1 6不肖:指儿子不成材、不成器。肖,像,似。

1 7令得:让(他)能够。“令”后省略兼语“之”,指舒祺。黑衣:指卫士。王宫卫士穿黑衣,所以用“黑衣”借代卫士。

1 8没(mò)死以闻:冒着死罪请求(太后)。没,冒昧。闻,使……听闻,禀告,这里可译为“请求”。

1 9愿及:希望趁着。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托之:把他托付给(您)。

2 0媪(ǎo):对老年妇女的尊称。燕后: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

2 1贤于:胜过。

2 2过:错。

2 3之甚:这么厉害。甚,深,严重,厉害。

2 4子:这里泛指子女。

2 5计:打算,考虑。

2 6踵(zhǒng):脚后跟。燕后上了车,赵太后在车下还要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她离去。

2 7念悲:惦念并伤心。

2 8非弗:不是不。

2 9祝之:为她祈祷。祝,向神祈祷。

3 0反:同“返”。古代诸侯的女儿嫁到别国,只有在被废或亡国的情况下,才能返回本国。所以赵太后为燕后祈祷:一定别让她回来。

3 1今三世以前:从现在算起上推三代(赵孝成王—赵惠文王—赵武灵王)以前。

3 2至于:到,直到。赵之为赵:趙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国君原是晋文公大臣赵衰的后代,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赵烈侯由晋国大夫变为诸侯,正式建立赵国。

3 3子孙侯者:被封为侯的子孙。定语后置句。侯,用作动词,封侯。

3 4继:活用为名词,继承人。在者:仍然保有侯位的人。

3 5微独:不仅仅,不只是。

3 6诸侯有在者乎:这句话承前文省略,完整表达是“诸侯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诸侯,指赵以外的其他诸侯。

3 7此:这,指代上面说的三世以前封侯的,他们的子孙没有继承侯位这件事。身:指“侯者”自身。

3 8远者及其子孙:“及”前省略了“祸”字。

3 9必:一定,必定。

4 0尊:尊贵,高贵。

4 1奉:同“俸”,俸禄。

4 2重器:宝物、珍宝。

4 3尊:使……尊贵,形容词使动用法。

4 4膏腴:比喻土地肥沃。

4 5及今:趁现在(您在世)。

4 6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这里指赵太后去世。

4 7何以:凭什么。

4 8诺: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可译为“对,好吧”。

4 9恣:任凭。使之:支使他,派遣他。

5 0约车:套车。约,捆缚,套。乘(shèng):古代一车四马叫“乘”。

5 1质:做人质,用为动词。

5 2子义:赵国贤人。

5 3尊:用作名词,指尊贵的地位。

参考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能拜见(太后)。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进入宫中,缓慢地努力用小步急走,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连小步快跑都不能,因此很久没能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可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 :“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每天靠吃点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特别不想吃东西,可是勉强自己去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这个老太婆做不来。”太后的脸色稍微舒展了一些。

左师先生接着说:“老臣犬子舒祺,是我最小的孩子,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补充进入黑衣卫士的名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请求太后。”太后说:“好的。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大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疼得比女人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疼得特别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觉得,您疼爱燕后,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这么厉害!”左师先生说 :“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她嫁到远方而伤心,也够悲伤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祷告,说 :‘千万不要让她回来啊。这难道不是为她作长久考虑,希望她的子孙一代一代地做燕王吗?”太后说 :“是的。”

左师先生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王那些被封过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代中还有继续保有爵位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仅仅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当中,他们的后继人有仍然在爵位上的吗?”赵太后说 :“我没听说过。”“这是因为这些封侯者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殃及自身,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了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却没有功劳,俸禄丰厚却没有劳绩,并且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让长安君的地位那么高贵,又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给他很多的珍宝,却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仙逝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安身立命呢?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对他的爱比不上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怎么指派他吧。”于是太后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马车,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于是派出了援兵。

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 :“国君的儿子,虽然是国君的亲骨肉,尚且不能依仗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保守住金玉这样的重器,更何况做臣子的呢!”

赏读

我国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德国诗人海涅说:“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而言语则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即言谈说话、口语交际。言语、说话本是人的一项基本技能和交际行为,但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上述两位中外名人的话,就是对言语的重要作用、巨大威力的生动概括。

古今中外都有许多各种人物巧言妙语的故事,有的是片言只语,有的是长篇大论,有的散见于各类典籍,有的被收集汇编成集。我国古代这类资料非常丰富,先秦散文中,《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就有大量精彩的对话、论辩文字,历史散文中的《左传》《战国策》则尤其以记录了众多谋臣策士的游说、外交辞令而著称。后世集中记载趣事隽语的著作则有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明代曹臣的《舌华录》等。而大量的历史著作和文人著述中,妙答巧对也是琳琅满目,像《史记》还专门有一篇《滑稽列传》,记载了淳于髡、优孟等滑稽多辩之士的有趣事迹。

说到以言辞巧妙、口才超群而大显神威、大放光彩的故事,不勝枚举,如众所周知的晏子使楚、毛遂自荐、烛之武退秦师、召公谏厉王弭谤、唐雎不辱使命、苏秦张仪巧舌如簧合纵连横、蔺相如完璧归赵、邹忌讽齐王纳谏、杨震说四知、诸葛亮隆中对策、诸葛亮舌战群儒、曹植七步成诗……这些言语故事风格不一,各具特色。或含蓄委婉,或正言直辩;或诙谐幽默,或慷慨陈词;或借古讽今,或设喻明理;或语重心长、和颜悦色,或锋芒毕露、气势逼人 ;或高谈阔论、妙语连珠,或坦荡真诚、朴实无华。但无不以针对性强、思维敏捷、逻辑严密、技巧高超而脍炙人口,令人拍案叫绝,闪耀着古人智慧的火花,成为语言艺术的瑰宝。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叙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尤以老臣触龙在看似毫无可能的条件下,迂回巧谏,成功说服赵太后的惊人言说艺术而备受称道,历久不衰。

因文章内容涉及当时的背景和赵国的历史,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赵国始于“三家分晋”,存在的历史并不长,只有一百多年(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春秋末期,曾经的中原霸主晋国,国君大权旁落,军政大权由六卿把握,后来又集中在韩、赵、魏三家手中。前403年,韩、赵、魏正式封侯建国,晋国名存实亡,到公元前376年,三家最终将晋国瓜分完毕。赵国开国之君是赵烈侯。到赵武灵王时,施行著名的“胡服骑射”政策,国力大增,开始称王;其子赵惠文王也很能干,特别是他在位时,随着蔺相如、乐毅、廉颇、赵奢等一批能臣名将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赵秦逐渐分庭抗礼,“完璧归赵”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强悍的赵国是秦国东进的巨大阻碍,两国一直明争暗斗,互相较劲。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薨,其子赵孝成王继位,因年幼,由其母赵太后摄政。秦国以为机会来了,想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而齐国一定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即赵孝成王的小弟弟)为人质,才肯出兵相助。可是赵太后宠溺幼子,死活不同意,致使国家危机日深。正是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触龙出面了。

触龙要劝说的赵太后,就是赵威后,即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孝成王的母亲。她虽然年事已高,却绝非寻常老妇,而是一位很强势很厉害的人物。她虽只执政短短两年,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政治家。她最出名的事,不是“触龙说赵太后”,而是《战国策》中另一篇尽显这位女强人执政理念和自身独特魅力的《赵威后问齐使》,其气势之凌厉,辞锋之锐利,令人赞叹。我们先来看看她的风采吧。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这事显然发生在求救于齐之后。齐国有恩在前,此刻又是齐王特意派使者来问候自己,照理说,应当客客气气、周周到到。在齐国使者想来,不但应该先向齐王问好,而且或许心底里还希望赵国说一番感激的话。不料书信还没有启封,威后就这样问使者说:“今年的年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一连三问,先声夺人。

齐国使者不可理解,心有不悦,于是质疑赵威后“先贱而后尊贵”,对齐国、对齐王不够尊重。应该说,齐使的不满和疑问也是情理之中的,按照外交礼节,确实应该先向齐王问好。这种礼仪至今如此。

万万没想到赵威后更加居高临下、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竟然又一连用了十二个问句,不但给齐使上了一堂“民贵君轻”“民为邦本”的思想政治课,还进而批评了齐国用人、为政的不当之处。气势如虹,问问相逼,“怼”得齐使目瞪口呆、哑口无言,让他好好领教了这位威后的凛凛威风。

你看,赵威后就是这样一位有思想、有个性、不太按常规出牌的人,她作风泼辣,咄咄逼人,行事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来,让人难以招架。跟这种人打交道,会容易吗?触龙要说服她,真是难于上青天啊!

况且,触龙出场之时,面临的就是一个看似无法打破的僵局。在他出面之前,“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其他大臣们该说的话、能用的办法都说完、用尽了,不但没有奏效,还激怒了太后,她已放出狠话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等于已经把进谏之门完全封死了,连要长安君做人质的事,提都不准提了。以她的威风,谁还敢开口?更别提要劝她改变主意了。这不是难上加难吗?

可是秦军已攻城略地,步步紧逼,赵国局势日益危急,怎么办?赵国上下忧心如焚,一时却毫无办法,气氛十分紧张。

正所谓“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只是另一扇门不是那么容易找到,也不是一般人就可轻易进去。正当大臣们焦头烂额的时候,触龙自告奋勇,主动承担起劝说太后的任务。他此行肯定不是临时起意,贸然行事,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精心之举。

纵观他劝说太后的整个过程,我们发现,他由远及近,不慌不忙,但每一步都成竹在胸,环环相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知己知彼,找到共同的话题,制造出和谐友好的对话氛围。这可以说是对话有效、劝说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因为话语交际是一种双边的或多边的语言行为,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交际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接话原则。而此时此刻,任何人求见,太后都知道是为劝说长安君做人质一事而来,思想上已有了充分的警惕和准备。“以长安君为质”是任何人都不可碰触的敏感话题,太后已与所有人构成心理对立;她的敌对心理,让她对任何人的求见都处处设防、时时戒备,因此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的几个原则都不成立:她“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警告不仅令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荡然无存,还带着杀机。另外,她也根本就没打算接话。如果再一味强谏苦劝,话不投机半句多,稍不小心,一旦触“雷”,就可能引爆太后的火药,而被她狗血淋头,唾沫呸脸,扫地出门,落得个自取其辱,无功而返,甚至大祸临头的后果。

在这种根本不存在有效对话氛围的条件下,触龙进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劝谏的方式则不能直谏,只能婉谏。婉谏就是巧谏,就是委婉含蓄、迂回曲折地劝谏,更能体现说话的技巧。既要保全脸面、性命,又要成功说服太后,保全赵国,触龙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没有高超的游说艺术是难以想象的。

触龙的劝谏对策,看似无心插柳、平常至极,实则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精心周密谋划的连环计。所谓知己知彼,在这里主要体现在触龙充分利用了他自己身份的特殊性,努力找到自己与太后的共同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造话题,创设情境,拉近距离,消除交际障碍,在不动声色的迂回包抄之中,让赵太后不知不觉地进入自己的“圈套”。这也就是触龙找到的破解门径。

我们看到,首先,作为赵国老臣,触龙对赵太后的性格为人、身体状况乃至心理都是非常了解的。其次,触龙与赵太后都年事已高,身体都不太好,都有老年人的苦恼。再说,年迈又腿脚不便的触龙晋见,赵太后再怎么怒气冲冲,比起其他大臣来,礼节、情面上多少还是要克制一些吧。再次,赵太后有年幼的小儿子长安君,触龙也有未成年的小儿子舒祺,懂得她宠溺幼子的心理,都有老年人的心事。特别是赵太后的性格为人,以触龙的阅历见识,应该知道她是一个明事理、有远见、识大体、顾大局的人,她虽然固执倔强、显得蛮横无理,但只是爱子心切,一时糊涂,并不是一个目光短浅、冥顽不化的昏庸老妇,因此她是完全有可能被说服成功的。这种可能性,是触龙出面劝谏以及最终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是油盐不进,顽石一块,那也是对牛弹琴,白费心思。

而劝谏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让她真正明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一旦她明白过来,一切就迎刃而解,自然也就不用再多说什么“应该让长安君去做人质”之类的话了,这已经是不言而喻、势所必然的事了。

这就是触龙劝说技巧最高明的地方:你太后禁忌人家说“令长安君为质”,那我就自始至终都不提这个敏感话题,但一番交谈之后,太后茅塞顿开,主动提出“恣君之所使之”,水到渠成地达到最终目的——“令长安君为质”。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劝谏过程。总的来说,触龙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步步为营,巧妙布局,把本是剑拔弩张的紧张局面,化解成了一场轻松愉快的交谈。

第一步:关心问候,打破僵局。万事开头难,这一步很是关键。太后满是反感和敌意,“盛气而揖之”,满以为触龙会自讨没趣,然而,当老臣触龙迈着急促而蹒跚的步子进见时,太后等来的不是劝谏之辞,而是满怀歉意的自责、亲切而又温暖的问候和关心。这显然出乎她的预料,而触龙正是要避其锋芒,先故意改变说话目的,假装此行根本与长安君的事無关似的,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让赵太后造成错觉,以为他不是来劝谏,只是来请安问好拉家常的,一下让她放下戒备之心,于是开始接话,而触龙则絮絮叨叨地交流起养生之道来。两个桑榆老人,境况相似。赵太后心里那根绷得很紧的警惕之弦不自觉地放松了,“太后之色少解”,怒气也渐渐消除了。这样一来,敌对情绪消除了,气氛也随之缓和了,僵局得以初步打破,保证了谈话的顺利进行。

第二步:投其所好,唤起共鸣。触龙和太后接上了话,但谈话才刚刚开始,太后也只是“色少解”,还得小心翼翼,否则太后马上会翻脸不认人。触龙继续避开正题,顺着拉家常的线索,说自己有个小儿子,非常疼爱他,但他不太成器,自己年纪大了放心不下,所以想趁自己健在之时为儿子作长远打算,请求太后给他安排个宫廷侍卫的差使。疼爱孩子,希望他有个好的归宿,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人之常情,对老人而言,心情更加殷切。触龙这么做,是为了让太后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她的心事。果然很快就勾起了太后的爱子之情。在她看来,触龙简直可以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的“知己”了。她不仅“笑曰”,而且饶有兴致地与触龙争论起谁更疼爱幼子的问题,开始毫不掩饰地向触龙袒露心事了。触龙此举,无形之中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不但使得气氛顿时变得轻松友好,谈话得以继续,而且使得事情向着预先设计好的目标──劝谏长安君做人质,慢慢靠近。太后不知不觉中往触龙的“圈套”迈出了关键一步。

第三步:因势利导,晓之以理。在“爱怜其少子”的问题上,两人有了共同语言,触龙说“甚于妇人”,太后笑着争辩说“妇人异甚”,形势大好,触龙于是顺势将话题引向了如何爱子的问题。他巧妙地运用激将法:明知太后更爱长安君,却说她爱燕后甚于长安君,悄悄地把长安君拉进谈话的范围。“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这样,在新一轮的争论中,两人大大方方地谈论起长安君来——换作开头,“长安君”三个字可是莫大的忌讳啊!触龙于是就势接过话茬,先摆出自己的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然后富有感情地回忆起太后给女儿送嫁时的悲伤不舍,以及出嫁后忍住思念之情,每逢祭祀,必定祈祷她“必勿使反”的情景,再针对太后的这些态度、表现,分析指出她这样做是为燕后“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就是说,太后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考虑的,表明她深明大义,能用理智战胜感情,对子女也有不溺爱的时候。这就论述了连她自己也没想清楚的问题,也暗中对比揭示了她溺爱长安君的事实。太后承认了这一点,说明她已认识到,要真心爱子女,就要为子女做长远打算。至此,触龙的意图,已呼之欲出。

第四步:明以教训,水到渠成。紧接着,触龙趁热打铁,以史为鉴,从赵国的历史说开去,列举了一系列反面的事实:“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这是赵太后也非常清楚的事实,王侯们的子孙都地位不保、富贵俱灭了。这是为什么呢?触龙于是顺理成章地指明了其中的原因:“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这是多么沉痛的历史教训啊!至此,时机已到,水到渠成,触龙语重心长地警醒太后:“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但语意上还是承上文解释了他认为太后爱长安君不若爱燕后的理由。什么叫“及今令有功于国”?不就是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以解赵国之危吗!这才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嘛!但触龙至此还是没有说破,而赵太后终究是明白人,她幡然醒悟、心领神会,但她也心照不宣,只是痛快地说:“诺,恣君之所使之。”触龙一片苦心,历经千回百转,终于一举成功,圆满完成劝谏的使命,也解救了赵国。

由此可见,说话是要讲究技巧的,说话的艺术大有天地;同时,也可见语言的力量多么巨大,古人说“一言可以兴邦”,确非虚言啊。

作为一篇叙事散文,《触龙说赵太后》也是可圈可点的。全文笔墨细腻,对人物个性化语言、神态、心理的描绘精细传神,在矛盾冲突中成功刻画了触龙和赵太后两个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文章叙事清晰,线索分明,情节生动,富有喜剧色彩。开头写“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文末则“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也从侧面彰显了触龙谏说的卓著成效。另外,触龙和结尾子义所讲的该如何“爱子”的道理,也给人深刻启发,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触龙“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名言,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铭记在心。

猜你喜欢

太后赵国长安
水VS火
长安欧尚X7PLUS
“波点太后”草间弥生:幻觉之美
西游新记 2
漫画哲理
一道竞赛题的多种解法
古法奇观
漫画哲理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水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