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谱写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0-01-13王景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9年24期
关键词:战略智慧建筑

文|本刊记者 王景

2019年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年。新技术在迭代,新经济在涌流。“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和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逐步转变,“投资、勘察、设计、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单方面咨询向“全过程工程咨询”方向发展;技术进步、简政放权、营改增等环境与政策的不断变革,建筑业在2019年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机遇。

工程总承包提升行业发展质量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在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中提出“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全面提出了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的各项具体要求。

与传统模式相比,工程总承包改变了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有利于实现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工作的深度融合和资源高效配置,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通过统筹管理设计、施工等环节,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控制投资。发挥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单一和技术管理优势,降低工程风险,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

工程总承包符合工程建设客观规律。从国际经济来看,工程总承包能够节省投资6%,缩短工期25%以上,更科学更合理进行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的施行也将加快“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的步伐。

随着全球化战略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型承包商开始转变经营策略,工程承包商逐步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同时伴随产业链协同联动,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也开始向全生命周期工程总承包贯通。例如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就创新投资建设运营模式,从工程承包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万喜集团则加快全球化战略布局,巩固公司主营业务;中国交建以“五商中交”战略为引领,将发展聚焦到“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上海建工开始大力实施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的“三全”战略。

作为上海第一批工程总承包试点企业,上海建工集团把工程总承包作为发展的重点,从组织构架上来谋划发展总承包事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上海建工逐步从单一的施工总承包发展到现在的BOT、BT、EPC等多种形式的总承包,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上海建工也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承包商”向“建筑服务商”的战略转型,加速“全国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战略向纵深推进。上海建工对接国家科技战略、对接市场发展需求,坚持科技创新,聚焦重大工程。坚持走“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之路,以科技创新带动品质创优,以全产业链优势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宜居空间,以重大工程建设为载体,一次次刷新了中国乃至世界工程建设史的记录,建造了一系列科技典范工程,引领着中国建筑技术发展潮流。

乡村振兴激发行业新动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和长期的工程,涉及总体规划、项目打包策划、投融资模式、建设运营模式等事项。乡村振兴不是“全把抓”,而是要梳理出几个乡村振兴项目,比如农村人居环境、村庄治理、厕所革命等项目,只有将具体的项目挖掘出来,乡村振兴才能够有真正抓手。

建筑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要进行顶层设计,然后立项,同时需要思考投融资问题怎么解决、产业如何导入等问题。建筑企业需要从上述角度进行切入,通过项目梳理,寻找亮点。具体落地实施可以以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等为主要抓手,然后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进行整体布局。

建筑企业要想做好乡村振兴,首先要进行顶层设计。建筑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需要有高度、有势能,才能把地方的经济发展起来。目前,国家的政策红利正在释放,建筑企业需要快速响应,并对相关项目进行梳理,如果项目梳理不到、动作不快,就有可能享受不到政策红利。

二是要把信息化技术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将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在乡村振兴规划初期,就要思考如何将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技术导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并思考如何将一二三产业与信息化技术更好地进行结合。

三是要孵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起到带动作用,当一个地区拥有龙头企业时,会带动一批上下游的企业发展。

四是要创建产业集群。政府需要思考乡村振兴需要聚集哪些产业,梳理已有产业优势,从而延伸出需要导入哪些产业,需要整合哪些产业,最终形成固有的特色产业聚集。

五是要做好产业园区的建设。产业园区的建设切忌大而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园区一定是小而精、优而美,区别于省市级别的产业园区。

最后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不能只考虑某一个点,而是要统筹考虑整个区域的发展。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真正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让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真正富裕起来。

乡村振兴战略要想做好,建筑企业需要做到产业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园区化、园区社区化、社区智能化。

数字技术推动行业快速“蝶变”

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既是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核心,也是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推动建筑企业升级的不竭动力。建筑业迎来又一次颠覆性的变革,将从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为更高形态的智慧化。

智慧建造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对人的替代,并从体力替代逐步发展到脑力增强,实现更高的效率、更优的品质。实现智慧建造的路径要以工业化筑基,用信息化赋能,推动建造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自动化和智慧化。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始终致力于推动行业的全面发展,努力推进智慧建造在中国的生根落地。作为集团的三大科技研发的主攻方向,中国建筑大力推进智慧化建造,较早地推动了BIM应用和智慧工地建设,并相继探索运用了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技术,推动了信息技术和工业化的结合,初步展现了打通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的可行性。

在智慧设计方面,中国建筑通过应用BIM技术、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已基本可以消除错漏碰缺等设计问题,降低了设计方案的模拟分析和优化计算的成本,提高了设计成果的可视化水平,显著提升了设计效率和品质。

在智慧施工方面,中国建筑在全行业率先推广了智慧工地,并能较好的支撑集团的项目目标管理和资源管理,迈出了从数字工地到智慧工地的第一步,大大提升了项目的协同管理水平,并实现与行业监管的互联互通。

在智慧管理方面,中国建筑构建了企业决策分析系统、安全、质量和风险管理系统等企业基础平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引进了大量的资源,通过智慧管理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中国建筑实施的雄安新区首个重大建设项目——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在设计和施工中全面运用了BIM、VR和三维扫描、3D打印等技术,实现了安全、质量、进度、环境、物资、人员的全寿命期管理,实现了协同设计新型建造。采用CIM+BIM技术,初步建立贯穿规划、设计、建造、交付的项目级(BIM)、城市级(CIM)建设管理系统。实现BIM模型、三维倾斜地理模型与三维地质模型的融合叠加展示,可减少70%以上的施工变更,利于快速精确算量,有效控制成本,保障建设品质,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创新工地管理模式,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脸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建筑施工全过程的数据自动采集、智能分析及智能预警,打造智慧工地。实施样板引路,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活动,基于VR(虚拟现实技术)开展“体验式”安全教育,形成有雄安特色的项目管理模式。

2019年,大数据、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的深化改革,建筑市场监管机制的不断健全,行业营商环境的日益优化,都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同时也为行业未来持续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战略智慧建筑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有智慧的羊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