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化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

2020-01-12婷,苏

化工设计通讯 2020年10期
关键词:配体传感化合物

王 婷,苏 峰

(长治学院化学系,山西长治 046011)

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发展历程

1995年以前,多孔材料泛指无机孔和碳材料,自无机框架为主的多孔晶体材料问世发展后,一种新型的多孔材料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即: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其可以由金属离子或簇构成,也可利用有机化学的性质,科学选取合成材料,最终获取适用于实际情况的有机分子[1]。

1995 年,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概念首次被提出,1997 年,一种在室温下具有一定气体吸附性质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被发现,1999年,有学者开始研究合成工作,自2002年起,开始出现多种不同性质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并且人们开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合成研究中,不仅丰富了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类型,也为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后续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总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历程,归根结底是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应当深入理解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功能机理,优化合成条件和构筑单元,以实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更多领域和行业的应用。

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性质

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有机配体和金属中心来看,其具有一定的多样性特点,因而,也决定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结构的丰富性、理化性质的优越性。观察大多数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可知,主要包括通道为网状和均一的孔三维结构,在孔道中往往又存在影响孔笼的客体分子,因而为实现孔道的充分利用,可应用有效方法,适当去除客体分子。此外,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配体中加以适当的修饰元素,也可对材料的性质进行强化,进而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发展提供条件。

2.1 气体吸附材料

由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多孔,所以可作为气体吸附材料,现阶段,二氧化碳气体的贮存和捕获已经成为时下一项严峻的问题,可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物理吸附作用,克服化学吸附缺点,实现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附和分离。

2.2 光学材料

近年来,随着镧系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在光学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关于其设计和合成的研究也开始备受关注。镧系元素与有机配体作用后,可实现理想的寿命、荧光发射、位移和荧光量子产率。因而,可将其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有机结合,为新颖荧光材料的设计奠定基础。

与单纯的有机材料比较,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热稳定性、发射强度和机械性能均较为理想,在掺杂稀土金属后,其性能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在白光发射、荧光调变和温度传感等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

3 气体吸附材料的设计及合成

过往模式下,常常应用化学吸附,实现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此种模式下,不利于材料的再生、影响了溶液的使用周期、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材料再生时耗。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带有的比表面积大、理化性质特殊和结构可调的优势,将其应用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捕获中,吸附能力理想,因而本环节对有机结构单元为芐氧四酸配体、溶剂热条件下、结合硝酸铜的、nbo 拓扑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展开研究,分析其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附作用,同时,融入碳纳米管,对比两种材料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附能力。

3.1 合成过程

首先是有机配体的合成,取容量为500mL 的烧杯,放入5-甲基间苯二甲酸,并加入适量的浓硫酸和无水乙醇,在发生取代反应后,混合产物,制得芐氧四酸配体。

其次是合成nbo 拓扑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取容量为25mL 的玻璃瓶,加入适量的水、硝酸铜和配体等物质后,封口处理,将其置于温度为85℃的烤箱中12h 后,取出冷却,过滤洗涤,待其干燥后,即得到颜色为暗绿色的晶体。

三是碳纳米管与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合成,首先对其进行酸化处理,然后将硝酸铜、有机配体和碳纳米管悬浊液加入容量为25mL 的玻璃瓶中,经过一系列操作后,得到掺有碳管的暗绿色晶体,最后,进行溶剂交换,一周后即可进行气体吸附测试。

3.2 结果

作为一种微孔化合物,nbo 拓扑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二氧化碳吸附效果较为理想,是一种能够再生的吸附剂。在材料中融入碳纳米管后,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材料对二氧化碳吸附效果更加理想,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 光学材料的设计及合成

自2002年起,我国关于金属框架材料在光学领域的合成研究就从未停止,并以单元结构为稀土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代表。与传统无机和有机发光材料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荧光技术框架材料明显更具优势,从材料结构角度出发,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发光位点多,只需简单设计配体,科学合理选择金属单元,即可组成荧光材料。从能量转移的角度出发,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不同能量转移过程均可激发材料发光。从骨架结构和客体分子出发,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所发光的波长变化、强度改变和发光性质等。从发射波长的角度来看,范围广的同时,合成过程也比较简便。因而可科学选择金属框架有机材料,合理进行有机配体调控,并有效利用功能化修饰功能,将其应用于温度传感和白光发射等领域。

在荧光强度和寿命与温度变化密切相关的情况下,可应用荧光温度传感技术,实现对温度的探测,该项技术不受电磁场影响,安全性和分辨率较高,不接触即可完成远程操作,且响应时间较短。本环节应用该项技术,将稀土铕离子和铽离子与有机配体合成,组成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既实现了荧光颜色的调变,也使材料具有了白光发射性质,同时,技术检测结果显示:该化合物温度传感性质良好。

4.1 合成过程

首先,科学选取实验原料,无需纯化处理,可直接应用溶剂和试剂。选取容量为2mL 的碘间笨二甲酸二甲酯DMF 溶液,按照顺序依次加入合适剂量的乙炴基苯甲酸乙酯、Pd(pph3)2Cl2、氯化铜和三乙胺,选取温度条件为室温,气氛条件为氮气的环境中,对混合物进行时长为12h 的搅拌操作,分别用乙醚和浓盐水进行萃取和洗涤,硫酸镁干燥后获取白色粉末物质。然后,将产品置于容量为20mL 的比例为1 ∶1的甲醇和水溶剂中,加入适量KOH 后,以24h 为周期,经由搅拌、酸化、过滤、结晶和干燥后,即可得到H3CPEIP。最后是稀土双掺化合物的合成,将H3CPEIP、Eu(NO3)3·6H2O 和Tb(NO3)3.6H2O 加入烧杯,进行混合后,添加适量的无水乙醇与DMF的混合溶剂,置于室温环境后,经由搅拌、溶解、转移、密封、反应、清洗、干燥操作后,得到产物。

4.2 结果

开展化合物白光发射和温度传感性质研究后,可以发现在室温环境下,金属框架材料中的稀土离子发光有着一定的规律,即:在铕离子较多时,铽离子含量会对应下降,此时材料的荧光开始由蓝色向红色转变,因而,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调整铕离子和铽离子的掺入比例,得到新型的白光发射材料,实验证明,在铽离子和铕离子比例为99.5 ∶0.5的情况下,合成化合物的白光发射点趋于理想值。

而从化合物的温度传感性质来看,其荧光发射强度受温度影响较深,在特定范围内,若温度升高,则铽离子的特征会逐渐削弱,而铕离子的特征则不会发生变化。总之,温度升高时,铽离子和铕离子的归一化强度比值均会下降,只是下降程度不同而已,同时,铕离子的荧光强度会高于铽离子,这可能是因为铽离子能量耗散并未向铕离子转移,而铕离子固有能量还发生了部分损失。实验表明,该化合物材料在低温条件下检测灵敏度高,在高温条件下则情况相反,意味着该化合物材料适用于低温温度传感,其是一种可实时温度成像的温度传感材料。

5 未来发展方向

新时期,新型材料的研究工作已经成为助推国家发展的关键力量,传统材料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具有优越化学性质材料的研究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在未来,关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研究,不能安于现状,局限于新颖拓扑结构合成的成果中,应侧重于对金属有机框材料固有性质的研究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结构的研究。

本项研究中,基于二氧化碳气体物理吸附方式原理,提出应用多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不仅能够达成理想的吸附效果,在未来,还能将其应用于气体的选择性分离领域。同时,金属有机框架热稳定、机械性能和发射强度均带有显著的优势,其合成发光材料后,可完美地应用于荧光调变、白光发射和温度传感领域,在未来,可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离子检测领域,以实现新型有机探针分子的开发。

6 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作为一项新型的多孔材料,有着较为优越的二氧化碳气体吸附作用和光学性能等,在新时期我国多个领域均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因此,有关单位需要强化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研究,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和作用,使其能够发挥出更加理想和优越的价值。

猜你喜欢

配体传感化合物
《传感技术学报》期刊征订
新型无酶便携式传感平台 两秒内测出果蔬农药残留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碳及其化合物题型点击
含季铵盐的芳酰腙配体的铜 (Ⅱ)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体外DNA键合和核酸酶活性
阐释纳米晶溶解度的机理—固体核磁揭示表面配体的排布和相互作用
一个氢键构筑的基于偶氮二羧酸和吡啶酰胺配体的超分子配合物
IPv6与ZigBee无线传感网互联网关的研究
例析高考中的铁及其化合物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