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社会志愿服务对受助大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2020-01-11余晓玲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宁夏大学资助德育

余晓玲

【摘要】当今社会,受助大学生发扬家国情怀,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是以己之力担当时代使命与责任。在回顾和总结现有关于大学生资助体系和社会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德育研究的基础上,从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角度展开探讨,寻找社会志愿服务对受助大学生德育影响的内在规律,从而找到对大学生德育培养有最大效用的改进方式,让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展现家国情怀,通过社会志愿服务提升自己的反哺能力,展现自身的感恩情怀,进而完善资助育人保障机制和惩戒举措,使得国家资助对受助大学生成才发挥最大效用。

【关键词】社会志愿服务 大学生 资助 德育 宁夏大学

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集中体现,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原则。在资助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将助学与感恩、扶贫与服务相结合,帮助受助大学生培养家国情怀,用社会志愿服务反哺社会。当前,资助育人工作已然成为高校一大重点工作,关于资助、德育及志愿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无论是在高校中,还是在社会上,总会看到一批又一批有责任、敢担当、讲奉献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胸怀爱心和责任担当,大力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很多大学生都是因为曾经是受助者,所以才会更加愿意奉献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反哺社会。

一、志愿服务、资助、德育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爱心的传递方式,是青年大学生承担责任、展示担当的一种方式,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首先,有利于真正帮助受助群体,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其次,从实现个人价值来说,大学生可以借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达到个人价值的获取。不仅如此,在这些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受过国家、社会、个人资助的大学生。

国家在高等教育本专科阶段建立起了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对象的范围覆盖较为全面,基本能够满足大学生们的需要,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们在物质方面的后顾之忧,不让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并激励大学生努力成才。本文以宁夏大学人文学院为例,探讨社会志愿服务对受助大学生的德育影响。共有783名在校大一到博士研究生填写问卷调查。就性别而言,男生占比15.2%,女生占比84.8%,就年龄段而言,18~22岁占比93.57%,就政治面貌而言,共青团员占比90.06%,中共党员(包括预备党员)占比6.43%,群众占比3.51%。68.42%学生为普通学生,30.99%学生为学生干部。就生源地而言,宁夏生源地学生占比72.51%。通过问卷调查,宁夏大学人文学院783名学生受过资助(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项目)的占比64.33%,受资助类型多为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少部分来自于奖学金和政策性学费减免(如公费师范生等),且60%以上的学生认为资助对他们有重大意义。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受到资助后,几乎90%的学生感激学校和资助方,68.47%学生认为这笔资金对其意义重大,81.08%學生希望通过好好学习、68.47%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志愿服务来回馈学校和社会。就是否参加过志愿活动而言,80%以上的学生都在平时或者学校参加过社会志愿服务,并且大多数大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是通过学校(社团)和学院组织,27.66%的学生参加过校外志愿活动。就参与志愿活动给学生带来的获得感与满足感的程度而言,51.67%的学生认为参与志愿活动给他带来的获得感与满足感的程度是非常强烈的,就参与志愿活动对大学生的德育影响程度而言,49.12%学生认为影响非常显著,30.99%学生认为影响较大,16.96%学生认为有一定影响,只有2.92%学生认为基本没有影响。就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意愿程度而言,98.83%的学生愿意参加志愿活动。

二、受助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

虽然大多数受助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意愿和行动都很理想,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反映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受助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过程中反映出以下几项问题:

(1)受助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存在认识偏差。大部分受助大学生把得到锻炼作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首要原因,把个人价值放在首位,忽视了社会价值。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样会严重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并难以形成长期以往的奉献精神。

(2)受助大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热情度高,但参与度和持久度都不高。经常会出现的志愿服务的时间和上课时间相冲突的情况,以及活动单一、活动机制不完善、缺乏宣传、参与途径少等问题造成了受助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虽然热情度高,但参与度和持久度低的问题。

(3)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的相关制度不健全,受助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前培训不足。缺乏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法律法规,志愿服务活动中难免有风险存在。其中涉及志愿者的权利,也涉及到服务对象的权利。此外,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现行的管理,如从计划、组织、指导都比较松懈,缺乏有效管理,以及以放大活动效果宣传为重点,而不愿放开约束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的权利。

(4)受助大学生铺张浪费,不合理使用奖助学金的现象时有存在。通过问卷调查显示,8.19%学生认为在他身边这种情况有且很普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受助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所以需要寻求解决志愿服务、资助、德育三者间问题的途径,积极采取措施,来完善资助育人保障体制和惩戒措施。

三、解决志愿服务、资助、德育三者问题的途经

通过问卷实证调查研究,获得各类资助的大学生,有了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之后,其自身社会责任感相对未参加社会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有明显的提高和增强。大家普遍认为家境贫困、学业成绩优秀、参加比赛获奖的学生应该受到资助,其中家境贫困占比94.15%,学业成绩优秀占比81.87%。此外,98.83%学生认为大学生应该参与社会志愿活动,并且,59.65%学生认为相比没有受资助的学生,受资助大学生更应该参与志愿活动,他们应该反哺社会,38%学生持中立态度,认为应该参考受资助大学生的主观意愿。

1.高校将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程度作为评选助学金必要条件

在设置助学金申请资格时,应重点参考大学生日常参与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表现情况,不能仅仅以“经济缺陷”为由帮助贫困大学生,有利于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掘自己、消除自卑感、增强信心、怀抱感恩和回馈社会的思想意识,最终帮助他们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学校可以定期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地了解受助学生的情况,如:严格核实情况,在资助前对受助学生的家境情况和个人平时表现包括学习中的表现,学习之外生活中的表现,比如志愿服务,以及消费情况作简单的了解,把资助名额给予真正贫困的家庭;实地家庭调查,向周边同学、老师走访;对于虚假谎报家庭条件的,应该对其进行惩罚。

学校还应该建立受助学生志愿服务考核机制,让受资助人每参加一项志愿活动,向学校或者学院报告说明。并定期展开考察,实时观察,不断更新对受助对象的评估。

2.家庭要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态度、思想素质和修养还有思维和行动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父母要主动和老师交流,沟通了解高校的相关资助体系或相关政策,清楚高校设立相关政策的教育目的,时刻和大学生保持沟通交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高校資助体系最终意义和价值。

四、结语

德育的根本还是在于个人的思想品质,一切分数和物质的激励作用只能限于激励作用,而不能把方向找错,个人认为目前资助、志愿服务与德育三者之前存在脱节现象,我们应该从资助对象层面就要选择品格好、成绩佳、确实需要、已经有相关社会志愿服务经验或倾向于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同学。同时,希望学校及学院可以帮助创造更多的志愿活动机会,且这些志愿活动本身一定要保证它的意义性,能够学到东西,或者能够有所感悟,帮助真正需要的人,而不是可能存在的一些比较水分的项目。另外,希望多一些交互性的,或者说是否可以与社会上的一些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搭建桥梁,这样可能交互双方受益最大化,且有助于提高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德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金钢.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J].智库时代,2019,(38):91.

[2]李俊茹,张益民.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文学教育,2019,(07):162.

[3]刘亚宁,刘美华.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J].品牌研究,2018,(06):203.

本文为宁夏大学2020年度“以资助促育人”学生资助研究课题项目。项目编号:NXUZZ2020011。

猜你喜欢

宁夏大学资助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宁夏大学回应考研压分质疑
An investigation of principles for promoting intermediate ESL students’speaking fluency within a spoke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lassroom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of Self-identity in Invisible Man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A Review of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