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迎接新的生活

2020-01-11刘卫宁陈喜明摄影周西娟杨亚文苗卫钟

河北画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李刚毛绒玩具小院

文/刘卫宁 陈喜明 摄影/周西娟 杨亚文 苗卫钟

摄影/赵瑞光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雄安新区的一些村子却没有了往年的繁忙和收获,代之的是另外一种热火朝天的景象:搬家、腾退、机械轰鸣,人们用身体力行描绘着未来雄安的美丽画卷。

我们先后两次走进白国良、宋建忠、李刚三户普通人家,倾听了他们的心声,也感受着搬迁前后他们的生活。

白国良:商道酬信,诗意随心

63岁的白国良居住在安新县大王镇小王营村。土生土长的他,在村子的中心地带经营着一间名叫“国良”的超市,虽然叫超市,也不过就是一家普通的农村商店。这里没有店长经理,没有会计出纳,没有后勤保安。进货卖货结账收银整理货物,店里的一切活儿都靠白国良夫妻两个干,日子过得殷实、平静。平日喜欢古体诗的白国良,用诗文描绘着自己的生活与心境:

小店营生环四邻,迎来送往每天新。

阶前理论常和善,树下闲聊不认真。

养目诗词求振羽,开心瘦笔向浮尘。

风来似作秋之色,如梦堤头垂钓人。

自从开了小卖部,白国良每天都忙忙碌碌的没有半点儿闲暇。骑自行车去县城进货,总是把车子装得高高的。在店里笑迎乡里乡亲,商品质量要好,价格不能高,诚信当然最重要。

白国良写诗,喜欢先在香烟的包装盒上打草稿,然后反复修改,达到自己最满意的效果后,才用手机打字,发朋友圈或微信群,分享给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微友。一场春雨、一片落叶、一声叹息,这些不被人注意的小事在白国良的诗中得以展现时,变得轻灵、含蓄并带有一股淡淡的惆怅。白国良用诗记录生活,记录时光,记录乡愁,当然也要记录雄安。

白国良和妻子在新家准备着晚饭,火上熬着热气腾腾的小米粥香气四溢。

小王营村是雄安新区规划中的启动区中整建制征迁的村庄之一,那时白国良还没有搬迁,他说:超市一天不搬迁,就要继续用心经营。

无论生活将迎来什么样的变化,白国良的诗作和心中满满的诗意并没有疏离。他要用诗文温暖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他还在继续抒写着心声——

五月南风麦垄黄,晨昏独对一秋狂。

小楼梦怨春华短,篱院花延夏运长。

已惯红尘换绿黄,自然不舍是农桑。

风来庆幸身犹健,善等来年好返乡。

小王营整村腾退后,我们来到了白国良租住的平房小院,离小王营村旧址不远。靠近村边,略显偏僻的新居小院,与往日门前宽阔街道上的车水马龙和超市的琳琅满目相比,显得清静——他终于可以享受一下清净的日子了。

院子收拾的整洁干净,物品摆置的规整有序。炉子上的筒子锅里冒着热气,米香飘满院子。

屋子拾掇得一尘不染,摆放的衣柜、沙发、茶几等家具都是从原来的家里搬过来的,虽没有书香,但还是透出一种文人气息。照应我们的同时,国良老兄没忘给老伴倒一杯茶,递过去,一缕温馨就在屋子里缭绕。

见了国良老兄自然得问此时的感受和最近的诗作,忽然发觉,这清静、温馨、散发着米香的小院不就是一首诗吗?在他们夫妇心里手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过成了诗意。

宋建忠:人道酬善,情性归真

容城县大河镇的河西村是第一批整村搬迁的村庄。

40岁的宋建忠,住在河西村西头。院子坐落在一个不太宽的胡同里,走进院门,左侧有三间低矮的红砖正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的。后面有五间正房,房屋前脸的水刷石装饰和木制门窗显示,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村的建筑样式,到现在该有30年了。

8月份,我们走进了这个院子,院子里的那片小菜地里,豆角、茄子、西红柿、黄瓜都已经挂果。东墙根搭着鸡架,罩着丝网,十几只黑黄不一的母鸡悠闲地啄食,见有人来,咕咕叫几声,然后不信任地躲进窝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生活气息浓郁。

宋建忠的母亲三年前病故,现在家里有他们夫妻俩、老父亲、三个儿女,三世同堂。父亲年纪大了,生活起居需要照顾。院内前后两排正房之间的西配房拾掇得很规整,老人住在里面,一早一晚,没事的时候,建忠就去老人屋里坐坐。老人平安健康,孩子快快乐乐是他们夫妻最大的愿望。

搬迁到新居所的宋建忠夫妇把家布置摆设得跟原来的家一样,熟悉亲切的感觉冲淡了所有的陌生。

宋建忠个头不高,肤色因为日晒的缘故显得微黑。多年以前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开销,后来河西村里兴起毛绒玩具,很多人家都靠这个产业致富,于是宋建忠也买了台电脑刺绣机,给毛绒玩具厂做刺绣加工。

建忠的妻子刘丽明还给我们展示了电脑刺绣的工作场景,经过她的一番操作,一个漂亮的花型就绣好了。这对夫妻,走到一起快20年了,这些年没有过大富大贵,总是在匆忙劳碌奔生活。他们心存善念,真诚对待每一个亲人、朋友、乡邻,严以待己,宽以待人,勤奋自励,在乡亲们中有着不错的口碑。

随着新区产业升级转型,村里做得规模大的绒毛玩具企业已经开始搬到外地去了,他们家以后也不打算再干刺绣这个行当了。已经在新区建设工地上打工的宋建忠说:“以后我们俩人可以去打工,只要肯干,过日子养家不会成问题。”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宋建忠一家人很是期待。

按照之前约定,10月份我们走进了建忠家暂时的落脚点,与原来前后两进的院子相比,现在租的小院略显狭窄,东西配房把小院撑得殷实严谨,像一颗饱满的果实。之前买的新车停在院子中间。

进屋之后立刻产生了一种错觉,这不就是他们原来的家吗?靠后墙的大床,玻璃窗下的柜子,孩子们的小屋,布局摆设跟原来的家一样,熟悉亲切立刻冲淡了陌生,足见两人的匠心——屋内线路、网络都是建忠自己布置的,热水器、淋浴室也是自己设计按装的。建忠的爱人刘丽明笑笑说,也不全一样。换了一张新床,质量超好,计划着搬回安置区时接着用。

新区装在他们心里,新生活实实在在就在眼前。有这样勤劳智慧的两双手,小日子不愁不红火。

李刚:业道酬精,天道酬勤

南文营地处规划中的容东安置区中心地带,这里除了特色服装产业之外,还有一项重要产业——毛绒玩具加工。毛绒玩具加工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小的收益,改变了村庄的面貌,走在街上,道路两旁多是各式的二层、三层的小楼。

李刚是众多毛绒玩具加工户之一,腾退在即我们来到他的家中,他家原来在街里只有几间平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前几年在村子外边申请了宅基地,盖了六间楼房的院落。

和大多家庭作坊一样,李刚家一开始也是两口子做活,从买料到缝纫到成品都是两个人弄,现在有十几个工人,都是村里的乡亲邻居。工人们离家近,既不误照顾家庭,又能挣钱,时间上还比较宽松,来去自由。出货着急的时候,人们就把家事放下,全力加班加点,都很配合。“厂子里没有老板、工人的概念,都是乡亲,这种用感情编织的纽带,才是厂子发展的动力。”说着,李刚脸上露出微笑。

李刚玩具厂的车间主要在六间南房里,分别是裁剪间、缝纫间、成品间。缝纫车间里摆着十几台缝纫机,一群女工在忙碌着,一边做活,一边说着家长里短,不时响起欢快的笑声,与缝纫机急促的哒哒声相映成趣。东边的两间,一个男工操作着一台扪床,沉重笨拙的机器在他的两手之间却是如此轻灵温顺。这些货每天发往义乌,再从外贸渠道发往国外。小村南文营的普通家庭,竟然与世界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透过窗户看到对面广阔的田野,还可以看到一座座转动的塔吊。“我清楚,街坊邻居搬迁后分居各处,想重操旧业就有些困难了。但新区建设的脚步迈开了就不会停下来,我们相信,以后的生活会更好,所以我们响应政府的号召,已经做好了准备。”

在不少村庄紧锣密鼓地征迁的时候,我们再次造访李刚家。李刚没在家,爱人小艳在忙着整理货品。村里好多家搬走了,他家也在准备,彩钢棚拆除了,货物摆满地的院子显得有些凌乱。南房的车间里,部分机器设备已经搬走了,正在忙着把之前剩余的货物发走。说话的时候,小艳手里的活一直没停。她的神情里透出的是对未来的企盼,其力量的源泉是这片大地播撒的希望。

三个家庭只是千百个征迁家庭的缩影。他们为铺设建造未来之城,有牺牲,有奉献,而征迁对于他们也将是一次化蛹成蝶的蜕变。他们已经感受到未来已来的脚步,他们在翘首以盼。

猜你喜欢

李刚毛绒玩具小院
安康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发展观察
The Channel Tunnel
李刚作品
幸福小院
一个毛绒玩具就能拉动脱贫?——紫阳县新社区工厂助力脱贫攻坚
小院觅夏凉
我又没有一千万
方方正正的“小院”
春到小院来
集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