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类比象思维运用“神”字穴临证体会

2020-01-11黄晓蕊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7期
关键词:神庭心神安神

黄晓蕊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

神,《说文解字》曰:“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古今医家均重视“神”在施针遣方中的重要作用。明·张景岳云:“医必以神,乃见无形,病必以神,血气乃行,故针以治神为首务。”又云:“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笔者以为,“神”在生命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神”字穴在施针遣方中的准确运用对医患意义重大,切不可不求甚解,当深明其奥义,临床运用方可游刃有余。

经络腧穴理论是以自然为参照物,在“天人合一”“取类比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医基础理论,其主要通过比喻的方法,以一种事物的性质形象地解释另一种事物的性质[1]。“取类比象”思想最早见于《易传·系辞》,曰:“天垂象……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以类万物之情。”其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与意识间相互渗透的特性。首先,通过感性认识加上形象而直观的方式来表达自然界的抽象意义,然后通过另一个象征与类比的概念,探求事物的内在规律,达到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的水平[2]。

针灸穴名是历代医家通过取类比象等方法制定的名称,以便后世医者能够见名求位,顾名知用,由表知里,临证时方能得心应手。

1 “神”字穴命名及其生理特点

1.1 位于头部的“神”字穴 位于头部的“神”字穴有神庭、本神、四神聪。此处之“神”多指“元神”。

庭,《说文解字》曰:“庭者,宫中也。”故神庭指的是脑之元神所居之高贵之处[3]。《续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该穴居于面之上部,脑海前庭,为元神之所在;位于督脉,为督脉经气之所发,故刺之能镇惊安神,用于治疗本虚而致病邪上犯元神清窍所致诸疾。

本,宗也,有根本、本心之义,《说文解字》云:“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灵枢·本神》写道:“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以本神为穴名,重视之也。目之精气为神为光,亦神之本也,与本神邻近的腧穴有临泣、目窗、正营、承光4个穴位,均可以治疗眼目之疾及神明之症[4]。该穴善于统领邻近之穴,有疏风清热、镇惊安神之功,临床常取其治疗目眩、头痛、癫痫等病。

聪,《说文解字》曰:“察也。”《广韵》曰:“闻也,明也,通也,听也。”意指通过思考、眼看、心悟、耳听,以此使人“聪明”。脑为元神之府,四神聪位居颠顶,其内应大脑,故刺之能健脑、醒脑、安神、调神,善于调理元神之气机,达到调神治神的目的,并且有开窍醒神之功,是治疗神志病及脑病之要穴。

1.2 位于背部的“神”字穴 位于背部的“神”字穴有神堂和神道。《黄帝内经》云:“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故此处的“神”指心神。

《说文解字》曰:“堂者,殿也。”指高大明敞的居室。故神堂指心君用事之明堂,心神留驻而深居的居室。神堂位于足太阳膀胱经,旁邻心俞,如天子布阵之堂矣,内应心肺,与心肺之气相通[5]。故多用于治疗心肺之疾,尤善于治疗狭义之“心神”疾病,因其为心神留驻之处,宜静不宜动,刺之能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神道位于背部双侧心俞的中央,此处的“神”亦指心神。《说文解字》曰:“所行道也。”指通路,故“神道”指心神出入的通道。《会元针灸学》曰:“神道者……心神仗督脉之气,所行之道。”将此比喻为心神通达之道路。故其主治心气不畅诸疾,如悲愁、恍惚等,补之能养心安神,泻之可清热宁心。

1.3 位于胸部的“神”字穴 位于胸部的“神”字穴有神封与神藏。

封者,《说文解字》曰:“爵诸侯之土也。”有范围、疆域的意思。横膈以上为胸腔,胸腔最喜空旷,神之居也。“神”的概念抽象,并无具体形质,且喜居清虚境界,故名“神封”,为神识封藏之处[4]。该穴属于肾经,为肾经经气所发,位于胸部乳房,内应心肺,多用于治疗上焦气血壅郁所致的乳房和心肺疾患,常取其利气通乳之功,局部取穴用之。

藏者,《说文解字》曰:“匿也。”《医经理解》曰:“神藏,则君主之室矣。”该穴是足少阴经脉从肺出络心,注心中之处,故名神藏。诸膈上诸穴虽源自足下,也与神识相关。胸腔为清虚之府,如人居之清静之地。神藏为心神之所居,藏神宜静,故应为清净之地,刺之可金水相生,清热除烦,宽胸顺气,为治疗热扰胸膈所致诸症的常用穴。

1.4 位于腹部的“神”字穴 位于腹部的“神”字穴仅有神阙。《黄庭内景经》注:“脐中为太乙君主,人之命也。”此处“神”指人之元神与脐神。《说文解字》曰:“阙,门观也。”又同缺、空的意思。在此理解为门观、门楼。神阙犹如元神出入之缺口。神阙者,脐神出入之道和所舍之处。该穴居脐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成胎之时,先生脐带,系于母之命门,赖以发育,十月胎满,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6]。

《道藏》曰:“神者,变化之极也。”该穴既为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大而化之之谓神,神阙接近大肠与小肠,均关于化。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阙为中门,出入中门,示显贵也。该穴具有回阳救逆、温中和胃之功。神阙位于任脉,乃阳居阴位,故喜熨灸而忌针刺。

1.5 位于四肢的“神”字穴 神门在腕部,为四肢仅有的“神”字穴。心藏神,该穴是心经的原穴。门,《说文解字》曰:“门者,谓外可门于内,内可门于外也,从二户。”即为房屋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在人体可以理解为经络之气出入人体的门户,即经络之气所至所归之处[7]。心阳为阳中之太阳。神门为心脏原气所过和留止之原穴,为心阳出入通达之处。该穴能补能泻,心之虚证、实证均可取之,功善清心泻火、养血安神,是治疗心神疾病的要穴。

2 “神”字穴临床运用辨析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强调了“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神本身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张锡纯云:“然所谓神者,实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有学者把元神定义为主司感觉和运动的魂,以及管理内脏活动的魄。把识神定义为主管思维意识活动的意、志、思、虑、智等。元神的自动调解功能不受意的控制,而识神的思维意识活动是能随意控制的。故笔者认为,凡与诸多感官不适与异常、运动、思维意识活动相关的疾病均可从“调神”的角度加减治之。

位于头部的神庭、本神、四神聪,皆有镇惊安神之功。其中神庭能清头散风,治疗风热之邪上犯元神清窍诸疾;本神擅治诸神明之病;四神聪善调元神之气机,多用于治疗神志病、脑病、感官相关之病证。位于背部的“神”字穴可宁心安神。其中神堂善于宽胸理气,清肺宁心;神道为心神通达之路,善治心气不畅诸疾,亦善清热。位于胸部的“神”字穴可调理识神,利气通乳,清胸膈之郁热。神封善于治疗上焦气血壅郁所致的心肺疾患;神藏可使金水相生,清热除烦。位于腹部的神阙能回阳救逆,温胃和中。位于手腕部的神门能解心之郁结,清心泻火,养血安神。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60岁。主诉:反应迟钝伴嗜睡半年。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嗜卧少动,渐至记忆力明显减退,曾于国内外多家医疗机构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且症状日渐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故来诊。症见:患者反应迟钝,善忘呆笨,乏力嗜睡,平日站、坐时即能入睡,纳呆,便溏,形体肥胖,舌暗淡胖大,苔薄白,脉沉缓。查体: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检查提示脑萎缩。西医诊断:脑萎缩,发作性嗜睡病。中医诊断:痴呆,多寐;辨证属脾肾阳虚型。给予针刺治疗。针刺选穴:四神聪,神庭,大陵,内关,关元,足三里。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各穴位针刺深度以得气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患者治疗1周后,发作性嗜睡明显减少,头晕好转,纳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继续按照上述方案治疗1个月后,患者睡眠正常,反应明显改善,基本能对答如流。又继续按照前法治疗1个月,诸症消失。

按语:脑为奇恒之腑,精髓之海,贮藏精血,宜实宜满,满则邪不能害,故满而不泻也。脑为元神之府,清净之所,宜清宜静,清则神藏,静则神安。《千金翼方》云:“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说明阳气渐衰使人的记忆力、活动力下降。患者体胖、便溏、纳呆,均为脾肾阳虚之象,观其舌脉,证属脾肾阳虚,神明失用,治宜温阳调神,阳气升则神有所养。四神聪位于颠顶,内应大脑,善调元神气机,有健脑调神之功。神庭为元神所居之处,为督脉与足太阳经、足阳明经的交会穴,刺之能通阳,有复阳气、养神之功。配以元气始生的关元和补益气血的足三里,使阳气有源。诸穴合用,共奏养阳调神之功。

4 小结

《黄帝内经》中共有9个含有“神”字的腧穴,均有调理人体之“神”的作用。《千金翼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临床结合取类比象思维,明确人体诸“神”字穴功效的异同,临证总结发微,细心领悟,融会贯通,则针法必彰。

猜你喜欢

神庭心神安神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安神补脑制剂说明书的公告
手梳前额 缓解失眠
安神补脑和补脑安神不是一家
手梳前额可缓解失眠
手梳前额缓解失眠
安神补脑和补脑安神,不是一家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手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