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脏腑论治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2020-01-11王艳君薛维华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血海曲池风邪

杨 洁,刘 琪,王艳君,薛维华

(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慢性荨麻疹是多种原因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风团反复发作,同时伴有瘙痒及红斑等症状,其病程一般大于6 周。据统计,中国大约有15%~20%的人群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其病因复杂且久治不愈,常见的原因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食物、药物、物理因素及心理因素等,但仍有3/4的人找不到具体原因[1],其病程甚者长达数年,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目前《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认为慢性荨麻疹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其次还包括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生物制剂等,然而这些药物长期应用易耐药,且停药后易复发。中医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根据“治病必求于本原则”,认为其虽发于皮肤,却与脏腑气血经络关系密切,从脏腑论治方可收效迅速,而针刺疗法疗效快、简便易行且无副作用,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想疗法之一。现将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及近10年来从脏腑论治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1 中医病机探讨

慢性荨麻疹属于中医“瘾疹”“赤白游风”等范畴,历代医家对其多有论述。张仲景明确提出瘾疹为外感风邪所致,《伤寒论·平脉法》云:“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诸病源候论风·候》描述其病机:“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可见古代医家认为瘾疹的发生以表虚不固为先,不能御邪,而风邪是瘾疹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风者,善行而数变”,故慢性荨麻疹以发作突然、发展迅速、部位不固定且消失迅速、退后不留痕迹等为发作特点,与风邪致病特点相似。其次历代医家认为脏腑功能的失调也能导致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认为瘾疹“是属于心火伤血,血不散,而传于皮肤”,提出心火旺盛、阴血耗伤可致瘾疹。《外科枢要·论赤白游风》云:“赤白游风,属脾肺气虚,腠理不密,……或肝火风热、血热。”《丹溪心法》认为:“瘾疹多属脾”。指出本病与脾肺气虚及肝火旺盛有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外科大成》也提出:“疹属少阴君火”。可知肾与皮毛的关系密切,此病迁延日久易损肾,肾虚则卫气温煦不足,卫外失固,外邪侵袭进而引发本病。由此可见五脏皆可与瘾疹相关,病机大多虚实夹杂,脏腑气血不足,腠理不密,又遇外邪壅盛,郁于皮肤而发疹。印证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除此之外,戴思恭《证治要诀·发丹》云:“有人一生不可食肉及鱼动风之物,才食则丹随发,以此得见系是脾风。”指出饮食失宜与本病发病的关系。其次体质因素也是影响瘾疹发病的原因,《圣济总录纂要·风瘙痒》指出:“风瘙痒者,表虚卫气不足,风邪乘之……搔之则成疮”,提示平素体虚者多以气虚及阳虚又遇风邪乘之而发病。结合古今对于慢性荨麻疹的理论研究,其本在正虚,其标在风邪侵袭,标本兼治,才可从根本治疗慢性荨麻疹。

2 从脏腑论治

2.1 从心论治

《素问·禁刺论》云:“心部于表”,即心为阳中之阳,心气部于体表之意,这与心火、心血及心神密切相关。首先,“诸痛疡疮,皆属于心”,心五行属火,心火亢盛,火毒内侵,气血凝滞,则瘾疹色红而痒甚。其次,心主血脉,皮肤润泽依赖心血的充足,若心血不充,则易血燥生风,临床可见瘾疹患者皮肤干燥。此外,心主神志,心神异常,则易心火过亢,临床可见部分瘾疹病人易失眠,心情烦躁。治疗以泻心火、养心血、调心神出发,常可收效良好。

岳运青等[3]用火针配合针刺治疗丘疹性荨麻疹,火针取穴为丘疹皮损处,同时以曲池、血海、风市穴位传统针刺,效果满意。其认为心主火,心火盛则血热,血热外发肌肤而致病,而火针有泻心火、调心血的作用。贺普仁教授善于应用火针治疗瘾疹,火针起效正基于借火助阳、以热引热、开门祛邪,加之体针养营生血、祛风达邪可共同治疗慢性荨麻疹[4]。心火旺盛煎灼不足之阴液便可导致阴虚血少。张哲奎[5]则通过针刺腕踝针上1 上2 穴(相当于通理、内关穴处),配合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清心养血、调营止痒。在清热养血的同时李世林等[6]加强了心理护理可使疗效更佳。田从豁教授认为要注意气血运行及精神因素对于皮肤局部病变的影响,即“形神同病”,治疗上常取百会、神庭、印堂、大椎、神门、心俞、迎香以理气养心安神,并注意调理气血及脏腑功能,达到“形神并调”的目的[7]。王煜明等[8]发现调心神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以清心安神、养血消风为原则,针刺取穴以心经及心包经穴位(神门、少府、大陵、通里)为基础,配合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以达到心神气血同调的良好效果。陶莎[9]认同此观点,发现临床中患者的精神状态、睡眠状态与瘙痒程度可相互影响并恶性循环,以祛风安神止痒为治疗原则,通过调理脏腑以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重视心的辨证对于改善风团皮损、局部止痒及调整脏腑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从肝论治

古人云:“风盛则痒,无风不做痒”,初起荨麻疹多为实证,正气未虚,祛其外风即可奏效。而慢性荨麻疹日久正气不足,风邪内潜血分,耗伤阴血,单纯疏风解表之法难祛其邪。肝主藏血和疏泄,肝血虚少则不能濡润肌肤而致血虚风燥;疏泄失常,肝气郁结,郁久化火则肝阳亢盛,引动内风。肝为风木之脏,风气通于肝,则内外合风致“血为风动”造成瘾疹痼疾难愈。临床常见瘾疹患者夜寐难安、心烦气急、皮肤干燥等症状,治疗以柔肝滋阴、养血熄风,效果颇佳。

基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刘凯等[10]通过针刺太冲配血海治疗瘾疹,取太冲穴施泻法以调达肝气,血海施补法养血和血、滋阴祛风。一泻一补,以达到良好疗效。赵乃煜等[11]采用针罐配合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针刺取穴以风府、风池、风市疏风止痒,肩髃、曲池、外关清热祛邪,百虫窝、血海、阴陵泉、三阴交滋阴养血,足三里益气固表,其中合谷配太冲为开四关,有平肝熄风、祛风止痒之效,疗效满意。叶桂红等[12]认为慢性荨麻疹须内外风同治,以太冲柔肝息风,曲池散周身之风,腹部穴位调理气机运行,配合消风散可达散风祛邪之效。针对风寒型荨麻疹,张海龙等[13]认为在疏风养血、调和营卫的同时还要通过隔姜灸以温通经络,针刺取穴以膻中、太冲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加之曲池、风池、合谷、天枢、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养血和营,针后予穴位处隔姜灸法以畅行气血,共奏其效。慢性荨麻疹患者肝气不疏,日久肝郁化火,容易导致木旺乘土、肝郁脾虚的发生。华银双[14]认为针对日久肝郁脾虚症状,治疗应以疏肝解郁、益气固本为原则,因此中药中重用生黄芪补气固表,陈皮、柴胡疏肝理气,配伍祛风活血中药,针刺选取调和气血之三阴交、血海、合谷,配以太冲、期门以更好发挥中药疏肝理气之功。翟灵仙[15]指出肝郁脾虚易导致风邪内伏、湿邪阻滞,故采用针刺放血治疗配合养血疏肝汤以疏肝解郁、健脾利湿。针刺调理气血之曲池、血海、三阴交及可安神止痒的内关穴,配合放血疗法以使气血流通,瘾疹自除。

2.3 从脾胃论治

《黄帝内经》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脾为中央土,以灌四旁。”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之气充足则脏腑各司其职,当脾胃之气受损,气血运化乏源,皮肤不得濡养,卫气不固,风邪浸淫肌肤,则皮肤瘙痒;无力运化水液,气机升降不畅,又会导致水湿内停,肌肤腠理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瘾疹。验之临床,常有患者由于食用海鲜、辛辣食物诱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故治疗以扶助脾胃之正气为主,根据症状酌情辅以理气通腑之法,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

针灸通过调理脾胃可增强脾主中州的功能,从而固本祛邪,治疗瘾疹。王崟瑜等[16]认为瘾疹的发生为脾失健运,卫外不固,遇风邪开泄而发,采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取穴以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地机、丰隆、三阴交、曲池、合谷、太冲、血海为主穴,加用风池、解溪共凑调理脾胃、益气化湿之功,气血调和,瘾疹自除。陈丽仪等[17]采用薄氏腹针,取穴以引气归元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大横调脾气,腹四关(外陵、滑肉门)为配穴。留针期间在神阙加灸。结果观察组较西药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提示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与西药治疗有同等疗效且副作用低。林星华[18]在治疗组以神阙、腹三针为主穴,血海、曲池、足三里为配穴。先在神阙穴拔罐,然后在中脘、关元、足三里加纯艾绒温针灸。对照I组予依巴斯汀片10 mg和西米替丁0.2 g。对照Ⅱ组煎服加味桂枝汤。其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通过腹三针以健中焦脾胃,在内促进气血生化,益卫固表,在外扶正以祛邪,疗效较好。孙智玲等[19]认识到“风邪多中表虚之人”,以健脾益气为治则,采用附子理中丸温中散邪,配合针刺董氏奇穴驷马穴。驷马穴位于足阳明胃经上,为治肺要穴,有补气理气之功,针药合用,可益气养血、培土生金、祛邪外达肌表使四季脾旺不受邪以治疗瘾疹。慢性荨麻疹患者容易湿邪留滞导致脾虚湿盛,脾胃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孙晨等[20]认为可通过调理脾胃以恢复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针刺“老十针”(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足三里、内关)配合多皮饮有化水谷、通腑气、调中州、理气血之效,以达扶正祛邪之功。

2.4 从肺论治

《明医指掌·咳嗽论》云:“夫肺居至高之上,主持诸气,……外主皮毛,司腠理开合,卫护一身,如天之覆物”。可见肺主皮毛的功能实质上是肺固护肌表、防御外邪的功能。肺主气,可宣发卫气、输精于皮,因此肺气不利、风邪侵袭首先犯肺而客于皮毛便会导致瘾疹的发生。临床常有患者容易外感、恶风,且发病与接触过敏物质及气候改变等息息相关,这均为肺气不足或肺气郁闭、卫外不固,且肺主皮毛,而慢性荨麻疹属于皮肤疾病,因此从肺入手是治疗瘾疹的常用方法之一。

根据姚琴等[21]对慢性荨麻疹穴位放血疗法文献分析,放血出现频次较高的5 个穴位依次是大椎、肺俞、膈俞、曲池、血海,可见肺俞仅次于大椎是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关键穴位,肺俞作为背俞穴,是肺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针刺或者放血、拔罐此穴可宣肺散邪、通其气血,令其调达治疗慢性荨麻疹。王芸等[22]以疏风清热止痒、扶正祛邪为大法,两组在风池、大椎、中脘、足三里、曲池、血海的基础上加背俞穴、肺俞、脾俞、膈俞针刺治疗,观察组于针后对血海、曲池,肺俞、大椎两组穴交替进行刺络拔罐。通过针刺背俞穴可调节脏腑之气,加之调理脾胃腧穴以达培土生金之效,卫外固则邪无可侵,从而内外同治、固表祛风治疗慢性荨麻疹。倪伟等[23]提出慢性荨麻疹从风从血论治的同时要注重补肺气及运水湿,采用头针(伏象“肺俞”、伏象“脾俞”、双侧倒脏下焦、嗅味、书写)及体针(三阴交、足三里、血海、曲池)以宣肺散邪、清利湿热、养血活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宣肃或者肠腑不通影响肺气的宣发均可导致肺主皮毛的功能失常,陈晟等[24]将此理论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其治则不离治肺与通腑二者,针刺选取大肠经曲池及合谷,可同时调节与之表里之肺经,既解表散邪,又清泄阳明。除传统针刺治疗外,其他针刺疗法也广泛应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中,且疗效颇佳。韩莹等[25]根据经脉气血流注及盛衰开阖的原理,采用子午流注法选取肺经气血流注最弱的申时对局部进行皮肤针扣刺,以使脏腑气血得到激发,达到调和周身的作用,可明显降低血清IgE水平。同时临床也常用肺俞穴埋线疗法及自血疗法治疗本病,其通过对腧穴的持续刺激,以达到宣肺固表、疏风止痒的目的[26-28]。

2.5 从肾论治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指出肾气的盛衰与皮肤、毛发有密切关系。而肾对于慢性荨麻疹发病与转归的影响分别体现于肾藏精、肾主水及肾主纳气3个方面。精血同源,肾所藏之精可化生为血濡养皮肤,若精气不足则皮毛不充容易受邪而发病;同时,肾主水不仅将水液蒸腾气化输注全身,还将浊液排除体外,“肾者,胃之关也,……聚水而生疾也。”水液运行不畅则会在皮肤蕴湿动风发为瘾疹。而肾主纳气则可助全身气血运行通畅,肾不纳气,气滞血瘀也会导致瘾疹的发生。因此病程日久者应注重先天的调护。

研究发现通过补肾可促进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增强过敏症状和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而发挥治疗效果。艾宙等[29]认为虚寒型慢性荨麻疹多由于久病体虚、气血亏虚、风邪侵袭而发病,治疗上除了疏风解表,还要注重温阳补虚,在针刺血海、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的基础上,加肺俞、脾俞、肾俞温针灸,并联合口服氯雷他定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补体C3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路遥等[30]针刺选取大椎、风门、肺俞、膈俞、气海、关元、足三里,而气海、关元、足三里、大椎施以灸法达到培元固本、固卫和营之效,配合膀胱经走罐,直达病所,标本兼治。“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路一[31]治疗以主穴气海、关元针刺后加艾箱灸以益气助阳、培补元气,配穴内关、血海、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予针刺治疗共达益气养血、疏风止痒之功。《扁鹊心书》称关元穴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可培肾固本、补益精血,为人体一大强壮穴,灸此穴有很好的温阳补虚的作用,调理脏腑功能不足,温补先天之气以提高机体抵御邪气的能力。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部分女性患者皮疹随经期变化起伏,范雪峰等[32]指出除治风治血外,还要注重肝肾和冲任二脉的调补,妇女以血为本,只有肝肾功能正常才可调节血液运行以濡养周身,治疗以二仙汤口服配合针刺曲池、血海、三阴交加减和中脘、神阙艾灸达到滋补肝肾、调理冲任、祛风止痒的目的。

3 小结

中医认为慢性荨麻疹病情迁延日久,寒热虚实证型已不甚明显,日久伤及气血,湿邪内蕴,风邪内潜,机体无力祛邪外出,治疗以调理脏腑功能入手,有利于从根本上治疗慢性荨麻疹。通过对以上文献总结,在单纯疏风养血效果不佳时,配合脏腑背俞穴或通过脏腑辨证选取的相应腧穴,可取得较好疗效。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①现有的慢性荨麻疹分型与临床症状部分不同步,同时缺乏统一标准;②临床对于通过脏腑理论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相对不足,临床及基础研究较少,且研究多为小样本、单中心研究,不利于针灸疗法的有效推广。随着脏腑论治慢性荨麻疹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设计的不断完善,必将为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更丰富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指导。

猜你喜欢

血海曲池风邪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活血化瘀按血海穴
“气至病所”验案三则
基于《针灸大成》的曲池穴穴位本意及临床应用探微
手机“血海”:中小品牌末路将至?
小穴位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