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起牛结节性皮肤病案例的处置评析

2020-01-11

中国动物检疫 2020年11期
关键词:长汀县结节性皮肤病

(福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福州 350026)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又称牛结节性皮炎、牛疙瘩皮肤病、牛结节疹,其病原是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该病临床以皮肤出现结节为显著特征,非人兽共患病,不传染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须通报的动物疫病[1-2],我国暂对其按二类动物疫病管理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3]。1929 年,牛结节性皮肤病首次发现于赞比亚,此后传入中东、东欧、中亚等地区;2019 年传入印度;2019 年8月10 日,我国首次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确诊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2]。2020 年6 月5 日,农业农村部通报了福建长汀县濯田镇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有关情况。7 月9 日,有媒体以“扑杀、深埋、焚烧:福建长汀全城围堵牛结节性皮肤病、禁止活牛调出”为题,对该事件进行了相关报道,引发公众关注。笔者就该案例发生与处置情况作简要介绍,并提出思考,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

1 案例概况

2020 年6 月,在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南安村3户养殖户,共饲养肉牛70 头,发现25 头牛身上皮肤有结节,此为福建省首次发现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病例,相关部门按程序采样并送检。6 月2 日,长汀县农业农村部门立即组织各乡镇开展牛结节性皮肤病全面排查和报告工作。6 月3 日,福建省、龙岩市各派出专家指导组赴长汀县开展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6 月4 日,农业农村部派出专家组会同当地专家再次进入长汀县发生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病例所在的乡镇,对可疑病牛和同群牛进行采样并送检。6 月5 日,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确认,农业农村部通报了福建省长汀县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

疫病发生后,长汀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发布了《关于做好全县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应急控制的紧急通知》等文件,要求对南安村检测病毒核酸阳性发病牛进行立即扑杀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对同群牛进行临床监视,对全县牛养殖场(户)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和灭杀虫媒。河田镇、童坊镇等地政府和长汀县农业农村局也陆续发布了关于做好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措施的相关通知、通告。

2 处置要点分析

2.1 扑杀、无害化处理并上报信息

对所有已经发病和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牛只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对扑杀牛的所有排泄物和可能被污染的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将动物疫病监测信息和疫情信息及时通过中国兽医网“兽医卫生综合信息平台”报送至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2 对同群牛开展隔离观察

将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牛和与扑杀牛的同群牛隔离饲养、限制移动或上市交易,每天观察临床表现,隔离观察28 d 后,确认无临床症状且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准予活牛调运或屠宰上市。

2.3 禁止活牛及产品调运,加强检疫监管

禁止疫区内调出活牛及其产品,禁止活牛调入疫区饲养;加强检疫监管,进入定点屠宰企业的牛和屠宰的肉品须经严格检疫,并附有效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产品B)》《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方可上市销售。

2.4 加强消毒灭源和灭杀虫媒

对病牛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的场所、运输车辆等物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灭源;加强牛舍和牛只活动区域消毒,对疫点内隔离饲养同群牛的场所和设施设备连续消毒7 d,每天3~5 次,之后每天消毒1 次,至第28 天后病毒核酸检测呈阴性为止;对出入隔离点的人员与车辆进行定期与不定期消毒。疫区每天消毒1 次,持续至最后1头牛扑杀、无害化处理28 d 后,如没有新增确诊病例,消毒工作转为日常消毒。此外,做好当地蚊、蝇、虻、蠓、蜱等虫媒集中消杀行动,清除疫点内同群牛隔离点内外可能孳生虫媒的环境,控制虫媒传播。

2.5 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加强对全县存栏牛只的临床巡查监视,重点做好病例确诊28 d 内同群牛的采样检测工作,一旦出现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立即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7 月10 日以后,一旦出现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立即按照《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技术规范》(以下称《规范》)严格执行处置。

2.6 做好归档管理工作

对本起病例的诊断和处置要全程做好记录。检验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和临床巡查记录等材料必须分门别类进行归档管理。

3 案例评析

3.1 及时确认,重点排查

本病例的诊断和判定严格遵循了《规范》的相关方法和“可疑-疑似-确诊”的疫情确认程序,诊断方法严谨,疫情确认程序规范,判定结果准确。在全县开展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与发病牛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牛只、发病牛周边地区活牛以及个别走私牛等高风险牛只展开重点监测排查,做到了早发现,早处置。

3.2 规范处置,及时报告

怀疑为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及时诊断、报告、确认并严格处置。落实《规范》要求,对发病牛和检测阳性牛及时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对病牛活动过程中污染的饲料、垫料和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隔离饲养的环境和无害化处理场所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及时消灭传染源,防止疫情传播。疫情处理结束后,及时报告疫情总体处理和流调开展情况。

3.3 紧急免疫,强化监管

开展紧急免疫,筑牢免疫屏障。对高危地区,特别是疫情发生地长汀县内健康牛实施4~5 倍剂量的山羊痘疫苗紧急免疫,以免疫情进一步蔓延[4]。督促养牛场(户)灭杀饲养场所的吸血昆虫及幼虫,清除孳生环境,切断传播途径。开展疫情追踪溯源,全面掌握疫情动向。加强检疫监管,借鉴非洲猪瘟防控监管经验,对牛只调运实行准调证明制度管理,疫区封锁期间,严禁疫情发生地活牛调出和外地活牛调入饲养。协调海关、边防等部门,切实落实省际过境动物及其产品的查证验物和消毒灭源等防控措施。禁止进口疫情国家或地区的牛只及其产品,严厉打击非法调运和走私染疫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

3.4 把握舆情,增信释疑

在长汀县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后,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主管的福建官方新闻门户网站“东南网”对“放心牛肉”给出了温馨提示:建议广大市民选择正规商超和农贸市场购买牛肉,购买时可询问商家是否持有“两章两证”(动物检疫合格印章、肉品品质检验合格印章,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及食用农产品追溯凭证,确保肉品来源正规可靠。同时告知市民:只要是定点屠宰企业屠宰的牛,经过严格检疫的,均可放心食用。通过把握舆情,及时权威发声,避免了公众不必要的恐慌。

4 有关思考

4.1 领导重视是快速响应应急处置的重要保障

福建省首例疑似牛结节性皮肤病病例发生后,部、省、市、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快速响应,紧密协作;县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两次召开应急响应部署会,明确动物防疫工作的属地管理和主体责任。通过上下齐心、共同努力,确保了本起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应急处置及时规范,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4.2 靠前服务是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策略

国内首例确诊牛结节性皮肤病至今仅相隔1年,作为兽医技术人员,务必靠前服务,对养殖、经营、屠宰等环节的从业人员以科技入户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提高群防群控意识与能力。结合牛只养殖、经营、屠宰等环节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做好野生易感动物、吸血虫媒的调查监测。落实重点环节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风险评估,提高生物安全防控水平。

4.3 科普宣传是疫情群防群控的重要力量

各级畜牧兽医工作及相关从业人员应不断加强学习,了解和熟练掌握重大动物疫病专业防控知识,提升对养殖户的科学指导能力。建议有关部门积极搭建权威媒体宣传平台,制作或储备挂图、电子宣传册、科教视频等不同形式的重大动物疫病宣传制品,形成一个专业化、常态化、社会化、通俗化的科普宣传网络,随时开展科普宣传。建立专业性科普队伍,如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设立科普传播专业等,多渠道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行业与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猜你喜欢

长汀县结节性皮肤病
长汀县优质烟叶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运用中药对药治疗皮肤病瘙痒症状浅析
福建省长汀县鸟类资源多样性与区系分析
超声刀辅助低位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观察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胸腔镜微创切除肺小结节性病变临床病理学分析
长汀县推进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基于RS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