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教师的隐喻及当代教师角色的转变

2020-01-10杜志慧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角色转变

摘 要:一直以来,只要人们想要赞美老师的无私奉献、呕心沥血就会将教师喻为“园丁”、“蜡烛”、“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这些词已经成了老师的代名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思维的不断开拓,许多研究者对这些传统的教师隐喻进行了否认和批判,他们认为传统隐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观念,而且这些观念在当代社会是很难被实现的。因此,如何对待传统教师隐喻以及当代教师角色应如何转变便成了人们急于求解的疑问。

关键词:传统隐喻;原因;角色转变

一、传统教师隐喻的含义及存在问题

传统教师隐喻有很多,例如“蜡烛”、“警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隐喻都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对于塑造教师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当代社会,人们对此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1.教师是“蜡烛”

“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每天最多的活动圈就是在学校,陪伴最多时间的人亦是学生。所以将教师比喻为蜡烛肯定了老师对孩子们默默无闻的付出,这点毫无疑问。但这种伟大而又悲壮的色调不禁让人反问:老师一定要燃烧自己才能发挥自己的职能吗?教师自身的提升和发展是否应该坚持?

这种隐喻认为教师只有用生命的耗尽、销蚀才能证明自己,而忽略了教师本质是人,教师也需要生活,也有家庭。曾经有新闻报道:高三老师只因午休没有及时回复家长的提问而遭到家长的暴打,事后家长仍不知悔改,态度强硬,看完真的令人心寒。如果每个家长的观念都是如此,试问还有人愿意或者说有人敢再去触碰教师这个职业吗?人们总会对那些为救孩子而牺牲性命的老师牺牲致敬转发朋友圈,而对那些并不了解或误留下坏印象的老师嗤之以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就是人们对于教师形象的过度放大而忽略了教师的本身发展。

2.教师是“园丁”

“教师是园丁”是教师隐喻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因为它强调了一种顺应孩子天性发展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受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影响的,旨在“把自然人固有的潜在的素质自内向外引发显现出来,成为现实发展状态”。即便在现代,这种思想也依旧是众人所拥护的。孩子们小时候丰富的想象力、最真挚的情感都是我们应该守护的地方,不应该让其被束缚。

然而,园丁的工作正是修剪多余的枝叶,而且园丁修剪的植物也是各式各样的。曾经看过一张漫画,画上内容是这样的:教室里坐着形状都是正方体的“孩子们”,讲桌上的老师手里拿着剪刀,而屋外背着书包的新同学形状就是原来本该有的圆柱形。漫画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讽刺社会上那些将孩子们的天性都遏制的教育现象,批判将孩子们变成了一个个相同“标准件”的教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漫画所隐射的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教师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发挥其主动能动性,做到“让生命自由地呼吸”。但顺应了并不意味着放任,教师也需要对儿童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指导,把握好度。

在花园里,园丁拥有主动权,花苗只能任其安排、设计、无条件服从。园丁和植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而教师和学生本应该是平等的,从这点来看这个隐喻并不成立。从另一方面来说,花园里的植物在园丁眼中地位也并不相同,有的花金贵,而有的草并不美丽甚至还会被园丁除去。在现实生活中,教育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教师会对成绩优异的孩子多上点心,而对于成绩差的孩子则相反。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灵魂”一词为将教师这个职业上升到了一个神圣的境界,而且工程师也肯定了教师的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但是有的专家则认为“工程师”一词并不符合教师这个角色。因为工程师与制造品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教师与学生则是人与人的关系,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工程师只需要设计好图纸,然后交给下面的人来处理就结束了工作。而教师教育学生就不是如此简单了,不仅要“设计图纸”,还要亲身去将图纸上的内容实现出来。因此,师生关系更为复杂化。再从“灵魂”来看,这一隐喻过分的夸大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确应该不仅教孩子们知识,还应关注孩子心灵的发展,道德的塑造。毕竟孩子的最重要的青年时期都在学校度过,所以这对教师的要求就很高了。但与此同时,这也导致了许多家长会形成错误的观念,认为孩子的道德教育责任都在教师,从而对教师形成一定的压力。

二、传统教师隐喻受到质疑的原因

1.时代精神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园丁”、“蜡烛”、“春蚕”等隐喻被人们频繁使用。不难看出这几个词都强调了为人之奉献精神,而且建国后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之中,举国上下都洋溢着勇往直前的风气,所以教师也不例外。因此人们对于教师更加强调的是浅层次的奉献敬业,对其它认识并不是很深入。

而现代社会提倡的不仅仅是奉献还有平等、自由、创新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已经转变。所以当引领时代前进的大旗改变之后,教师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大群体,人们自然会对其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这就导致与建国后的认识产生分歧,其实并不出乎意料,时代永远在发展进步。人们对教师的认识已经不再停留在那个独自一人在课堂上讲解、只会命令孩子,让孩子无条件服从的“先生”,而是一个个教孩子独立思考、促膝长谈的好友。

2.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质疑

新闻上总会报道一些关于“教师教育不当导致孩子自杀身亡”或者“幼儿园教师施暴”的事件。久而久之,人们对于教師的角色、专业素养等等都产生了质疑。

这些对孩子进行有形或无形施暴的教师有的可能是“古董教师”,也有的是“新时代的老师”。对“古董教师”不得不说,要想随意改变他们的观念的确是有难度的,但我们不妨去试一试。而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如果固执己见、品格较低自然会被社会所淘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教师素养,摒弃一切传统教育观念中的“糟粕”,顺应时代潮流,正确引导孩子们走向成功的道路。

三、当代教师角色的转变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教师隐喻中对教师的肯定是美好且高尚的,但新时代来临,我们只有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丰富才会使其不被历史淘汰。所以,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必然的。

1.由“严师”向“朋友”的转变

手拿戒尺,一脸严肃的“先生时代”早已一去不返,现在我们看到的師生关系可能都是“席地而坐,促膝长谈”等等。教师不仅应是孩子们心中优秀的老师,也应该是他们亲密无间的朋友。其实仔细观察学校的老师,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幽默风趣,喜欢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往往更受孩子们的欢迎,而且那个老师管理的班级也会因此而变得很优秀。相反那些整日紧绷着脸的老师,学生可能都不愿与其接触,从而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等等。因此,新时代的老师要有当学生的勇气,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喜悦,一起成长。

2.由“一桶水”向“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流”的转变

以前的观念认为教师要想给孩子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然而现在的观点则认为教师应是一条奔流,生生不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的一桶水显然已经过时,并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干涸的状态。学生的知识在不断丰富更新,如果老师仍然停滞不前,那一定是会被社会所淘汰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学识应该涉及的面更大更广,即使不能样样精通,也需要我们尽力而为。

3.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仅仅将知识灌输给孩子的确可以应付考试,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孩子并没有好处。

“从小就缺失了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务的这种教育,这种训练的人是不可能拥有强大的处理事务的能力的,这样的人不管拥有多少知识,拥有什么样的学位,他都是一个低能儿。”从徐九庆先生的话中就可以看出目前仍存在的教育弊端。中国教育给予我们孩子的更多是扎实的书本知识,而在思维拓展方面确实少之又少。因此,中国的教育不仅应抓牢课本知识,还应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问题,教会他们利用什么方法去探索问题。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时代在进步,思想也不会停滞不前,对于传统的教师隐喻,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的基础上予以创新,赋予其新的内涵,符合新时代的气息。教师之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黄来仪.为“蜡烛观”正名[J].教师教育研究,1989(6)

[2]曾永国.论园丁――对现代教育教师隐喻的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2004(2)

[3]于珍.建国以来教师道德标准的发展与反思――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高维.传统教师隐喻的现代诠释[J].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5]杨晨楠.传统的教师隐喻及其角色的转变[J].读与写杂志,2018

作者简介:

杜志慧(1999--)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角色转变
谈新课改后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对初中历史教学创新理念的浅显认识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以人为本观念下中学班主任角色转变研究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
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