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歌教学中思想情感的把握与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

2020-01-10韩民强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代诗歌民族精神传承

韩民强

摘 要:重视、发掘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我们这个饱经忧患的民族更加自信开放,为正在民族复兴道路上奋勇前行的国人再添不竭的动力。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紧切时代脉搏,科学高效开展教学活动,把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意蕴丰富的中国古诗中所传达出的优秀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血液中去,应是我们每个语文人深入思考并积极实践的课题。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思想情感;民族精神;传承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力的日渐强盛,国人的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掀起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发掘,学习,传承活动的新高潮。例如在一场场大众普及型的不同类型电视栏目的推波助澜下,强烈勾起了亿万中国人的古诗情结或者说唐诗情结。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地将充当起排头兵和主力军的角色。但诗歌教学不可能轰轰烈烈的搞成一场视听饕餮盛宴,更不可能去打造几个知识网红去吸引受众的眼球。学诗需要的是学习主体的冷静的态度和能坐冷板凳的执著,从对诗句字面文字的正确理解,再到意境或诗意的发掘,对语言形式的整饬和音韵的和谐的体味,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最终落脚到诗歌中所传达的优秀民族精神的深入到自身血液和骨髓中去,成为我们为人立世的原则,我想,这样的古代诗歌教学才是完整而又实效的。

一、古代诗歌教学中思想情感的把握

诗歌不同于小说,散文,喜剧,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可见,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古诗能否读懂,关键就在于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正确把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把握思想情感呢?

1.尽可能多地了解创作背景

中国古诗篇幅短小,一首诗歌可能就是诗人某时某地的一种心情的反映或表现,因此,掌握诗歌创作的背景极其重要。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脱离了某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去解读,终究是肤浅甚至是曲解。很遗憾,高考很多诗歌鉴赏题只给作品,有点为难学生,答案解读公式化,表面化。要想全面客观把握一首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应尽量的查寻并可能多地掌握诗人创作背景。知人论世,方可准确全面地理解。

2.准确抓住诗歌的感情基调

诗歌的感情基调通俗一点说,无非就是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愁苦出诗人,愤怒出诗人,人在得志快乐时,是很少提笔的,中国的古诗尤其如此,我估计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诗歌的情感基调都是压抑低沉等负面情感。诗歌的思想也许隐藏得较深,但情感的流露却是明白清楚的,不会隐晦曲折,可以引导学生从标题,正文里找到表明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语,如“愁”“孤”等形容词以及“空”“自”等副词;景物是情感的载体,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来揣摩作者的情感情绪。此外,我们也可以对诗中的用典,甚至是对诗中人物形象的举止描写去把握情感基调。

3.找出情感缘由,把握诗歌的思想

几乎在很多古诗歌教学论述中,把诗歌思想情感混为一谈,不加区别。其实,一首诗歌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但思想较为复杂。比如,中国古诗中抒发“愁”之情的名篇很多,但为何而生愁,却是情由种种,有思念而“愁”,离别之“愁”,亡国之“愁”,壮志难酬之“愁”,其实愁的缘由便是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这样看来,诗歌的感人之处,思想是要大于情感的。

二、发掘和传承古代诗歌中优秀的民族精神

有人说中国是诗的国度,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始终居于正统地位。当然,词这种文学样式,我们今人也把它视为诗歌一种的体裁。但在古代,二者是有严格的区别的。读古诗多了,不少人会对古诗的思想情感产生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甚至有人在指导学生答诗歌鉴赏时,用很精炼的语言试图概括几乎全部古诗的思想情感,如: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鄉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等。应该讲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中国古诗的思想缺少的深邃宏大的对人类的命运整体性架构与思考。古代诗歌教学,不能神话或美化诗歌的价值,引导学生传承的应是紧跟时代的优秀的民族精神。我认为,教授中国古代诗歌,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发掘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

1.热爱国家的民族情怀

从屈原的《离骚》一直到清末的丘逢甲《春愁》,爱国主义的情怀始终是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的主旨。特别是在民族矛盾尖锐的两宋王朝,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诗人众多,爱国诗篇数量众多,在文学上史熠熠生辉,是我们青年人永远仰望和继承的。

2.关心民生的现实主义情怀

学而优则仕,中国的绝大多数诗人,都有仕宦的人生经历。身处朝堂,关注民生,令人感动。如韦应物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寄李儋元锡》),读白居易的“今我何功德,吏禄三百石”(《观刈麦》)。青年学生就要树立造福天下苍生的宏伟抱负,把个人的理想与民生的幸福紧密结合起来。

3.同情弱者的人文主义情怀

有人说,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就看它对社会底层以及弱者的态度。是无视,还是傲慢,抑或是羞辱压榨?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极其质朴,寥寥几十个字,却是国人最能耳熟能详的几首唐诗之一,原因何在?值得深思。白居易的《卖炭翁》读起来也许比《长恨歌》更能震撼人心。同情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永远是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4.流连山水美景的生态伦理情怀

中国文人大多喜欢流连于山水美景之中,把对自然景物的精雕细绘与自己的人生感悟完美的结合起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表达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当代环境问题愈加突出,我们开展的环保理念其实本质上还是对自然的一种无休止的索取和利用,自然和人平等,和谐的,而是对立的。读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从谢灵运、陶渊明、王孟诗作,我们读出的应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敬重,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甚至是在自然面前的人类应有的一种自卑,自谦。

猜你喜欢

古代诗歌民族精神传承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古诗欣赏课在幼师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