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排斥理论下的国内外弱势群体研究综述

2020-01-10詹陈冰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者农民工群体

詹陈冰

摘 要:社会排斥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欧洲,后在全球迅速引起各政策研究者、各学科专家、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社会学家们越来越倾向于从社会排斥角度研究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的处境。本文介绍了社会排斥概念在国内外学界甚至政府部门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学界对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的应用。

关键字:社会排斥;弱势群体;贫困

一、西方“社会排斥”概念的发展与争论

社会排斥产生于西方学者对社会贫困问题的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起来(银平均,2007)。它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而后迅速引起全世界政策研究者、社会学家、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1.社会学角度

有学者侧重从社会学角度定义社会排斥,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个人或群体被全部或部分的排斥在社会系统之外(杨淑芳,2012)。如Strobel(Strobel,1996)指出,社会排斥是某些社会群体全部或部分脱离主流社会,导致该群体享受不到人应有的权利。

2.政治学角度

有学者从政治学角度出发,解析社会排斥的概念。他们认为社会排斥是指公民的权利不能得到完全实现,使得公民无法正常参与部分或全部社会生活中。查理德斯(Richardson)和勒·格兰德(Le Grand)提出,社会排斥的三个要素:被排斥的个体必须居住在排斥他的地理社会中;个体没有参与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参加的正常的活动;个体愿意参加这些活动,但是被他所不能控制的因素阻碍了。

3.经济学角度

有学者则偏重于从经济学层面表述社会排斥的概念,他们指出社会排斥为学界研究社会贫穷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分析思路,是对以往贫穷问题研究的分析工具的一种新的超越。托瑞纳(Touraine)指出,“社会排斥被用于贫穷问题的研究时,它和以往的理论概念截然不同的地方在于:以往那些激进的研究学者家和政客们认为富人阶级(资产阶级)剥削了大多数的工人阶级。而在后现代社会文化中,研究者们谈论的某些人或群体被社会排斥成为相对主流的、中心社会的边缘”。

从表面上看,“社会排斥”具有多个维度的不同的定义,但却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即主要用来解释说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或个人特殊的生存状态。社会排斥不仅仅涉及到这一群体的收入贫困或物质性资源的缺乏,也涉及到他们作为合法公民的权利得不到全部的实现,还涉及到这些群体和个人被排除到社会系统之外,逐渐被边缘化的过程。

二、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的应用研究

国外学者,尤其是欧洲学者,在对社会排斥进行概念探讨的同时,对社会排斥的测量和应用展开了研究。Duffy(Duffy,1998)利用问卷调查对欧盟13个成员国中的调势群体在健谈、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护等方而所受的杜会排斥进行了测量,指出国家、市场与社会多种制度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社会排斥,分析了制度安排对消除社会排斥的作用,“为欧盟社会政策的发展提供了指引”。

社会排斥概念在贫困研究领域的运川,使贫困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Touraine(Touraine,1991)、Walker(Walker,1997))等作这方而的研究对于区分“社会排斥”和“下层阶级”或“贫困”等概念具有重要意义(陈树强,2002)。社会排斥概念的运用,使得研究的关注焦点从单面向的物质或经济弱势转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面向的弱势,从静态分析转到动态分析,从个人或家庭性因素等转到社会性因素,从关注资源分配转到社会关系,从侧重社会关系的连续性转到社会关系的灾难性中断。

三、我国学者对社会排斥理论的引进与认识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使用“排斥”概念的是王家宝,他在1997年运用“排斥”概念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動力转移问题。在国内学者当中,关信平教授1999年首次正式提及西方“社会排斥”概念,在他之后把这一概念运用到中国社会问题的具体研究起始于2002年,唐钧(唐钧,2002)、李斌(李斌,2002)、等各自在自己的研究中借鉴、运用了西方的“社会排斥”概念。

我国学者对社会排斥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李斌指出,社会排斥研究的实质在于,它研究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系统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并且这种状况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积累和传递。

2.石彤把某些个人、家庭或社群缺乏机会参与—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成隔离的系统性过程定义为社会排斥。

3.周林刚则认为,社会排斥是社会脆弱群体因为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社会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和过程。社会排斥既是一种社会机制,又是排斥与被排斥的动态过程,是造成脆弱群体社会支持丧失的根源。

4.曾群、魏雁滨把社会排斥定义为个人、团体和地方由于国家、企业(市场)和利益集团等施动者的作用而全部或部分排斥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系统、文化权利以及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

四、我国学者对社会排斥理论的应用研究

1.社会排斥现象的研究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弱势群体问题就一直与我国社会改革相伴随。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社会排斥的研究侧重于农村贫困现象和农民工、失地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因此,借助社会排斥理论了解当前农村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及认识弱势群体本质特征,提升弱势群体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弱势群体摆脱边缘化的社会处境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此后,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社会排斥”概念开始被广泛研究与运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会排斥”概念的分析研究和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的脉络梳理;另一方面则通过引用“社会排斥”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中国本土化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问题,通常侧重于一些特殊弱势群体。例如,姚洋(姚洋,2001)运用社会排斥的分析框架对东部农村地区移民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列举了移民所遭受的儿种社会排斥形式。

2.反社会排斥政策建议

利用社会棑斥研究社会弱势群体是当今世界弱势群体研究的新取向,是对弱势群体的重新概念化,它为我们研究我国社会排斥观象,制定反社会排斥政策提供了一个的新视角。

闻英(闻英,2005)的研究指出,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所遭遇的社会门槛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排斥凸显出社会不公。这需要进行反社会排斥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制度上的安排要克服集体排他的倾向,给予农民工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允许并鼓励农民工建立自己合法的社团组织;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李景治、熊光清(李景治,2006)认为,中国农民工在城市中遭受着经济、政治、公共服务和社会关系等多层面的社会排斥问题。应从战略高度认识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改革和完善城市中相关的政治运行机制,扩大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不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工与城市住居民之间的差别待遇,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五、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社会排斥的研究领域涉及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排斥、教育文化排斥、制度排斥等。学界的大量研究已经注意到制度性因素是造成国内社会排斥的主要原因,但对社会排斥如何导致被排斥、被边缘化群体的具体原因上分析并不深入,对反社会排斥提出的建设性建议也存在不多。

中国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需兼顾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阶级的利益,消除社会排斥带来的不平等,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曾群.失业的社会后果:欧美文献回顾.国外社会科技,2004(2)

[2]李斌.社会排斥与中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J].社会科学研究,2002(3)

[3]李景治、熊光清.中国城市中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排斥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6)

[4]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J].江苏社会科学,2002(3)55

[5]闻英.農民工群体的社会门槛与社会排斥[J].学习论坛,2005(9)

[6]姚洋.社会排斤和经济歧视——东部农村地去移民的观状调查.战略与管埋,2001

[7]阿马蒂·森,王燕燕译.论社会排斥;经济社会体质比较,2005(3)

[8]银平均、黄文琳.社会排斥与中国农村贫困再生产机制关系探析.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1-108

[9]杨淑芳.西方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中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Duffy,K.(1998a).The human dignity and social exclusion project—research opportunity and risk:trends of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Council of Europe,Giddens,A.2001,Sociology.CambridgC5 Policy Press & Blackwell Publishing Company.neighbor hoods toan academic definition of social exclusion.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36(5)496-516

[11]Richardson,L.& Le Grand,J,(2002).Outsider and insider expertise:the response of residents of deprived Strobel,P.1996tFrom Poverty to Exclusions Wage —Eaming Society to a Society of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48,173~189

[12]Touraine,A.(1991).Face a l`exclusion. Esprit,141:7-13.Quoted in Beck,W.Van der Maesen,L.Walker,L.ed.The Social Quality of Europe,The Hague.Bost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13]Walker,A.1997,The strategy of inequality [M]/AVALKER A,WALKER C.Britain divided:the growth of social exclusion in 1980 s and 1990 s.London:CPAG

猜你喜欢

学者农民工群体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程门立雪
大学者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