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会展经济发展成就、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0-01-10孙凯涛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会展经济会展业成就

摘 要:我国会展经济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阐述了会展经济的概念、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了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展业;会展经济;成就;问题;对策

一、会展经济的概念

会展经济可以描述为通过举办各类会议、展览活动,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它不同于传统的、单纯的产业经济或者区域经济,而是伴随人类会展活动、会展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的一种跨产业、跨区域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作用,集聚效应、关联效应、扩散效应强,能够产生很高的经济、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方面。一是会展业属于高收入、高盈利的行业,利润率一般在20%-25%以上;二是一般认为,会展业会对其相关产业(住宿、餐饮、广告、旅游、交通、通信、零售、物流等)產生1:9的带动作用,即办展会的场馆收入如果是1,那么相关的收入则是其9倍;三是会展业通过扩散作用,也会对并不直接相关的房地产、金融保险等产业产生拉动作用;四是会展经济作为一种交易手段,能够为各方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了中间交易环节和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五是其能够集聚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科学技术,从而为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催化剂”。

2.社会效益方面。一是会展经济能够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二是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人口就业压力。三是会展经济在带动多业态发展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四是会展经济能够促进对外交流和开放合作,能够有效提高一个国家、地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会展经济属于“绿色经济”、“无烟产业”,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二、我国会展经济发展成就

1.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相继出台政策支持会展业发展。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出展览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目前,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化,会展法律法规政策已由管理类日益向促进类转变,会展业发展的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2.展馆数量和可租用面积增加。展馆是会展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展馆条件大为改善,数量及可租用面积实现稳定增长。据《中国展览经济报告2018》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国内展览馆数量为164个,室内可租用总面积约983万平方米。同时,2018年全国展览馆市场整体租馆率提升明显,有104家展馆租馆率提高,比2017年增加4个,占比达到 63%,体现出展览馆利用率整体提升的发展态势。

3.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稳步提升。据统计,2018年中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览3793个,较2017年增加130个,同比增长3.5%;举办展览总面积为12949万平方米,较2017年增加5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5万平方米以上中大型规模展览合计占比达51.3%,会展行业正逐渐向规模化转变。

4.赴“一带一路”国家参办展成果丰硕。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激发了并肩偕行、逐梦未来的时代共鸣,也为我国会展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五年来,我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办展稳步提升。2018年,全国76个组展单位共赴3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组织参办展718项,占参办展项目总数的42.9%;展出总面积37.7万平方米,占参办展总面积的45.4%;参办展企业2.6万家,占参办展企业总数的44.5%。

5.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与会展经济加速融合,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等有力推动了会展业转型升级。同时,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持续推动下,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行业共识,渐渐融入到会展经济的各个环节中。

三、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场馆利用率整体偏低。部分地区会展产业发展、会展场馆建设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在场馆建设时并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配套设施建设也较为滞后,导致场馆利用率偏低。据统计,一般情况下,展馆利用率达到50%-60%才可能产生较好的市场效益。而我国半数以上的展馆利用率低于10%,仅有14% 的展馆能达到30%以上的利用率。

2.产业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其会展业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差距。据中国贸促会信息中心统计,2018 年华东地区办展数量、办展面积在全国的占比分别为45.0%、41.0%,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区域,而西北地区办展数量、办展面积均为最低,占比分别为3.0%、3.6%。同时,不同产业办展数量和规模差异明显,轻工业、重工业办展数量占比65.2%,办展面积占比70.0%,而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办展数量、办展面积占比分别只有25.4%、19.4%。

3.专业人才短缺。我国从事会展业的专业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稀缺,影响了会展经济发展。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我国目前开设会展类专业的高校较少,会展专业人才输送不足,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会展经济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在人才结构上,会展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缺乏系统的会展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缺乏与国际接轨的会展专业本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不足,导致会展活动组织和管理效率不高,

4.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高。国内举办的会展活动大多由政府、国有部门主办或参办,政府对会展活动的干预较多,企业参展、办展成本较高,市场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整个行业对会展品牌塑造的意识不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展商等较少。许多展会仅局限于国内某个区域,规模偏小、影响力不够,且城市间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会展经济综合效益偏低。

四、对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会展经济发展,推动我国由会展大国加速迈向会展强国,现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明晰政府职能。政府应把准自身职能定位,在会展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应由“管理”加快向“促进”转变。要着重于从战略性、全局性角度出发,加强会展行业规划、引导和服务功能,做好政策制定、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工作,尽可能减少对行业的直接干预。要通过积极营造和谐的市场环境,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会展业市场化转型,会展经济蓬勃发展。

2.完善法律法规。良好的法律体系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行业行稳致远的现实需要。目前,我国虽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与会展业相关联,但尚未出台《会展法》《展览法》或者叫《会议促进法》等面向会展业的专门法律。随着会展经济持续发展,我国亟需建立完整系统的会展行業法律法规体系,用以规范会展行业秩序,监督管理会展经营活动,强化会展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参与各方合法权益等。

3.健全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重要联系纽带,它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同时,一方面可以团结所在行业,倾听企业呼声,向政府部门反映企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和合理诉求,提出工作建议;另一方面,可以在健全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评估机制、推动行业自律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展览馆协会是我国唯一的全国性的展览行业组织,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展览业,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会展业协会。因此,尽快建立适应会展经济发展的全国性会展行业协会正当其时。

4.提高场馆质量。各地市在建设会展场馆前,要对区域会展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条件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科学地制定场馆建设规划,必要时可组织听证会,积极吸收社会意见建议,合理确定场馆规模和布局,而不是一味求大求全,防止造成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在建设时,一方面要确保场馆自身符合专业要求,通水、通电、通气、通信等达到行业标准;另一方面,要为参展商、参观者等提供餐饮、住宿、交通、休闲娱乐、购物等多重服务功能,确保场馆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两手抓、两手硬,切实提高场馆利用率。

5.注重人才培养。在学校教育方面,要进一步优化会展学科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学历学位教育的模式,大力培养会展专业人才。在行业方面,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认证等方式对会展从业人员加强培训。企业方面要着重从实践角度,通过考核、激励等机制,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吸引优秀会展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学校、行业、企业等都应加强与国际优秀同行的交流合作,为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通晓国际语言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6.优化整合资源。各地市在发展会展经济时,应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合作,结合各自实际,明确目标定位,走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之路,有效避免重复办展、恶性竞争、无序混乱的局面。实力雄厚的会展公司可以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跨地区、跨省际联合,做大做响公司品牌,也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兼并和收购等方式,建立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会展龙头企业,还可以通过强化会展项目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会展等多重方式,整合会展资源,带动区域会展业整体实力提升。

7.强化科技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有力推动会展业创新发展。例如,人脸识别技术、二维码签到、移动互联网LBS等,可提高展会现场服务智能化水平,直播互动、3D、VR、AR、MR等技术可增强观众沉浸式体验,大数据技术可通过对数据的动态监测和科学分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可使会展活动各方参与者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等。因此,我们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并利用科技进步为会展场馆建设、宣传推介、信息交流、配套服务、交易合作、产业发展等提供助力。

8.推动业态融合。充分发挥会展业营销功能强、带动、辐射作用大的特点,大力发展“会展+N”模式,推动会展业与通信传媒、文化旅游、康养娱乐、酒店餐饮、文化创意、新经济等产业融合发展。例如,会展业与旅游就可以很好结合,一方面,会展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人群,为旅游业提供更多游客,另一方面,旅游业也可留住这些因为会展业而逗留的人群,延长其停驻时间,提高参展商向游客的转化率,挖掘其旅游消费潜力。近年来,一种会展与旅游融合产生的新业态“会奖旅游”(MICE)正在蓬勃发展,其具有团队规模大、逗留时间长、消费水平高和价格敏感度低等突出优势,被看作是旅游市场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全球每年大约有350万人开展会奖旅游活动。

9.深化对外交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鼓励企业赴境外参展、办展,推动品牌展会“走出去”。积极拓展营销渠道,在海外设立办事处,更好地了解、满足海外消费者需求。鼓励国外资金、技术、优秀人才进入中国会展市场。鼓励国内会展机构加入全球展览业协会(UFI)、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国际展览与项目协会(IAEE)等国际会展行业组织,鼓励会展项目获取国际认证。

参考文献:

[1]王新刚.中国会展经济研究[D].吉林大学,2004

[2]赵云.“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会展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5)

[3]肖婕.“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9(10)

[4]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8)[R],2019

作者简介:

孙凯涛(1987--)男,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中级经济师,现就职于西安世园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会展经济会展业成就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全面透析欧洲会展业
征途漫漫 惟有奋斗
燧人氏钻木取火
年轻有为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区域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关系探究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第九届年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