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与政府保护开发模式研究

2020-01-10周雨恬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政府行为文化资源运河

摘 要:大运河扬州段变迁与当地城市发展相互推进,形成体量巨大的运河旅游文化资源。水利工程遗迹、盐商文化、帝王文化、园林文化、运河文学、沐浴文化、淮扬饮食文化、戏曲文化、运河旅游文化展示平台等文化形态丰富多元,展现多线贯穿、相互覆盖之特征。在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政府从顶层设计与规划布局、旅游节事营销、文化遗产普查申报与传承、智慧旅游体系建设等方面发力,展现出与产业商业模式和企业盈利行为区别明显的宏观属性、事业属性。

关键词:运河;扬州;文化资源;旅游;政府行为

扬州境内运河水系庞杂,多段运河的变迁历程展现出其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拟采用历史学范式,梳理京杭运河的历史流变过程;借助民族志的文化范式归类方法,梳理京杭运河文化资源;分析京杭运河扬州段位的政府开发模式,并提出模式优化建议。

一、大运河扬州段变迁与城市发展概史

京杭运河在扬州城区内部分为两段:古运河与大运河,前者穿越城区,后者位于城区外。淮扬运河扬州段是大运河扬州段的主体,北至里排河,南至瓜洲镇,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邗沟。《左传》载:“吴城邗,沟通江淮”。吴国国君夫差出于北伐征战的物资运输考虑,利用本国先进的开河技术,充分利用江淮地带水体密布的优势就地开挖,形成“邗沟”。通过人工挖掘的方式连接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等水体,形成河湖连通格局。

隋代,政府修成具有调节湖水功能的北神堰,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疏通、扩大淤堵的邗沟旧道,形成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漕运迅速兴起,促使扬州后成唐代大都会。公元7-8世纪,瓜洲运河开凿,形成淮扬运河南端的瓜洲渡口。此后,数十处闸、坝、涵等水利工程得以修建,并分段修建、连接月河,使河湖分开。淮扬运河规模进一步扩大,运河沿线相关产业在明清之际臻于极盛。清朝末年,由于水患和海运的兴起,运河沿线相关产业逐渐衰落。

在兴盛时期,大运河扬州段是粮、盐等货物的运输要道与集散地,商贾云集,群贤荟萃,成为运河南北沟通的枢纽,故而带动沿岸大批城镇的崛起:宝应、邵伯、瓜洲三地分别因沿河、临埭、临渡口之优势,成为扬州城内重镇。明清时期大批盐商汇集于扬州,使扬州成为全国盐业中心。

大运河扬州段在中国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史中作用巨大,扬州凭借运河古都之利成为享誉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分析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1]文化资源是指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所必须的可资利用的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包括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以及文化人才资源。[2]结合上述概念,界定运河旅游文化资源概念与类别:运河旅游文化资源是产生于人与运河互动关系的,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或可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文化资源。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是其两种表现形式;产生于人与运河互动关系、与运河存在密切关联是其本质特征。

1.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概览

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体量巨大、类目繁多,主要涵盖以下层面。

(1)水利工程遗迹

自古以来,归江十坝、刘堡减水闸、盂城驿、邵伯古堤、邵伯码头等水利工程在大运河扬州段基础上兴建,用于控制、调配大运河水系水流,成为见证运河变迁的物质类运河旅游文化资源。

刘堡减水闸:刘堡减水闸是明代运河水利工程遗存,其主要作用为调节水位、巩固运河堤防等,目前已废弃,存有闸墙、砖块、木桩、石墙、木基、堤坝、摆手等遗迹。

盂城驿:盂城驿是开设于1375年的驿传建筑,位于扬州县级市高邮,是全国保存最完善的古驿站,内有馆驿巷、驿印流年、文天祥广场、柳泉草屋等景点。

邵伯码头:邵伯码头由竹巷口码头、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组成,位于邵伯运河东堤。邵伯码头作为运河必经之口,供来往行旅之人停泊、休憩、贸易。邵伯码头往来繁盛,邵伯镇逐渐兴起。

(2)盐商文化

大运河贯通后,扬州逐渐凭借交通枢纽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海盐运输集散中心,成为盐商活动最活跃的城市。盐业经济高度繁荣,逐渐成为国家支柱产业。由于盐业利润高、需求量大且为垄断产业,资本集团在此集聚、成长。扬州盐商大多为非扬州籍人,从属于徽商、晋商等商帮,在扬州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在社会公益、艺术、教育等领域留下大量史迹。

盐商投身社会公益,建立两淮盐义仓、粥厂等福利机构;踊跃捐献物资,用于军队、水利、赈灾、迎銮等事宜;振兴地方教育事业,兴办安定书院、梅花书院等教育机构;马曰璐、黄奭、汪棣、安岐等盐商收藏大量书卷,资助印刷事业,推进扬州文脉传承;郑元勋、马氏兄弟、江氏兄弟等盐商资助、结交文人名士,举办诗会雅集,促进书画、音乐、雕刻等文化艺术繁荣兴盛。

此外,扬州盐商兴建大批私人住宅、庙宇园林、会馆、书院等建筑,较著名的包括个园、汪鲁门宅、卢绍绪宅、盐宗庙等。其中,盐宗庙位于淮扬运河西北侧,始建于1873年,将夙沙、胶鬲、管仲三位历史人物奉为“盐宗”并祭祀。盐宗庙是唯一同时供奉三位盐宗的庙宇,由当地盐商出资捐建,现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祠堂大梁、山板等处绘有大量北方清式彩绘,保存完好。

(3)帝王文化

扬州自古与多位封建帝王有深厚渊源,使得大运河扬州段发展历史遍布帝王史迹。对大运河扬州段变迁有深刻影响的帝王有春秋吴王夫差、西汉吴王刘濞、隋炀帝、清康熙、清乾隆等。

春秋吴王夫差首开“邗沟”,奠定扬州运河与城市发展的基础。西汉吴王刘濞统治扬州,煮海为盐,免除赋税,开凿运盐河,扩大运河范围,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隋炀帝将南北原有水道连通,开凿大运河,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四段;沟通南北后,隋炀帝造高45尺的龙舟和数万艘船只,南游江都。康熙在位时重视漕运,治理河道,六下扬州。曾至宝应、高邮、江都等地游赏山水风光,在大明寺、高旻寺等地宴请赏戏、作诗书匾,留有《过维扬》《述怀近体诗》等作品。乾隆效仿祖父康熙,六下扬州,视察淮扬水利,加筑石工,疏浚水道。此外,乾隆在扬州提拔伊龄阿、刘师恕等官员,多次举行召试,笼络江南才士。为迎接帝王南巡,扬州州官商组建高水平戏班,汇集全國各地戏曲,扬州戏曲进一步繁荣。南巡期间,乾隆在高晏寺、天宁寺、莲性寺、香阜寺等多处寺庙游赏并创作诗歌,推动扬州佛教发展。

帝王文化展现扬州在封建统治者生活中的独特地位,成为扬州的重要城市文化品牌,潜在地提升扬州整体文化品格。

(4)园林文化

扬州素以园林享誉中外,园林资源之丰富居全国前列,且城市建设尽显园林特征,是典型的园林城市。扬州园林多属盐商私人宅邸,讲究造法自然、清丽淡雅、文景交融。院落组合、水木山石的处理方式独树一帜,景致虚实相间,动静结合。其中,“叠石”成为重要造景艺术流派。知名度较高且较有代表性的扬州园林有瘦西湖、个园、何园、小盘谷、逸圃、 匏庐、卢宅、冶春园、珍园、蔚圃、明月楼、刘庄、怡庐、汪氏小苑、吴道台宅第、西园、徐园、平园等。

个园:个园建成于1818年,前身为明代“寿芝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个园为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所建造,是前宅后园式盐商私家园林,内含抱山楼、清漪亭、丛书楼、住秋阁、宜雨轩、觅句廊等景点。“四季假山”是个园的特色建筑布局,下分春、夏、秋、冬四大假山区,分别以十二生肖石、太湖石、黄石、雪石建成。个园布局严谨,设计构思尽显山水画理,被誉为“国内孤例”。

汪鲁门故居:汪鲁门是扬州著名徽商,其眼光长远,建立“同德昌制盐公司”,在不被看好的淮北左营地带建成盐圩,大幅提升盐产量。后带动济南盐场开建盐圩,收入不菲。其凭借过人谋略被盐商推举为商总,其创业历史在扬州盐商文化史中勾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汪鲁门故居为徽派建筑,是汪鲁门私家住宅。宅楼排列整齐,上楼下厅,雕刻精美。楼上房间相通,形成“串楼”格局。布局严谨,规模巨大,是扬州境内规模最大的古代盐商私宅。

卢宅:卢绍绪祖籍江西上饶,曾任富安盐场的盐课大使,后弃官经营盐业,先后从事制盐、运盐业务,最兴旺时家产达白银四十余万两,其牵头建造的私家住宅“卢宅”是晚清扬州盐商最大的私宅群落。卢宅始建于1897年,是扬州晚清盐商私宅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扬州最后一个大盐商私宅。内含正厅、藏书楼以及后花园“意园”等景点,见证扬州盐业由盛转衰的历程。木雕、砖雕技艺高妙,与内部墙体和地面巧妙拼接,艺术价值极高。卢宅曾办扬州速成师范学堂和译学馆,成为晚清洋务运动的实践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设扬州淮扬菜博物馆。

(5)运河文学

扬州以文而名,自古以来吸引文人墨客在此游赏、定居,在此创作大量与运河水系相关的文学作品。诗文或描绘运河沿途自然风光,或借自身境遇抒发情感,或咏叹人文历史。其中较著名的有枚乘《七发》、林鸿《夜泊淮阴》、薛瑄《雨中渡淮》、姜夔《扬州慢》、杜牧《扬州三首》《遣怀》《寄扬州韩绰判官》、李白《黃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秦观《梦扬州·晚云收》、陆游《送七兄赴扬州帅幕》、白居易 《长相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

此外,大运河扬州段市民生活丰富多彩,衍生民间文学,其中与运河关联密切的民间传说有:隋炀帝为赏琼花开凿大运河、凤凰歇脚遗羽成岛、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井传奇、瘦西湖钓鱼台传说、莲性寺白塔一夜建成等。

(6)沐浴文化

扬州本地流传方谚“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前者指吃早茶,后者指沐浴。扬州沐浴文化历史悠久,上可追溯至战国时期,《能改斋漫录》、《扬州画舫录》、《望江南百调》等古代文学作品的部分内容均反映扬州沐浴产业的兴盛。扬州沐浴文化的高度繁荣离不开当地运河水体密布、水资源充沛的利好优势,故沐浴文化亦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

扬州沐浴服务体系自古呈现系统化、人性化特质:有专人负责推拿、搓背、刮面、修脚、按摩等服务,世界知名的“扬州三把刀”之一—修脚刀被称为“肉上雕花”,已上升为代表扬州沐浴的文化符号,成为细致服务的象征。扬州沐浴的硬件体系亦较为完备:清《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浴池由白玉石制成,设置隔断;有大、中、小池之分,大池水温较高,小池是温度较低的“娃娃池”;贮衣柜、座厢、站厢、暖房等设施齐全。民国后,扬州浴池有官盆、洋盆、客盆之别,并配香皂和化妆品,硬件之完备可见一斑。

沐浴是扬州人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的特定方式之一,浴室成为市民信息沟通、社会交际、餐饮娱乐、洽谈业务的公共文化空间。

(7)淮扬饮食文化

淮扬菜享誉国际,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厨刀是“扬州三把刀”之一,代指扬州饮食文化。淮扬饮食文化发祥于扬州、淮安,其发展历程与大运河有密切关联。

在食材上,扬州境内水网纵横交错,且缀有高邮湖、宝应湖等水体,水产丰富。故而淮扬菜以江河湖鲜为原材料,常在运河所在水系就地取材。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白鱼、鳝鱼制成的菜品,多取材于淮河一带。三套鸭、清炖圆鱼、软兜长鱼、醉蟹、松鼠鳜鱼、梁溪脆鳝等菜肴亦是就地取材的代表。

在烹饪特点上,淮扬菜讲究刀工精细,选料严格,如中国书画艺术般注重韵味;拼摆图案及颜色设置巧妙、富于变化,配菜难度较高;强调咸甜清淡、醇和新鲜,惯用蒸煮炖焖,便于彰显河鲜原汁原味,彰显运河水系文化特征。

在饮食文化交流方面,大运河沟通扬州与其他地区饮食习俗,使淮扬菜不断丰富、发展、传播。例如,隋炀帝三次北下南巡,传播中原烹饪技法至扬州,进而带动扬州民间饮食习俗变化;明清扬州菜兼采鲁菜、粤菜、徽菜、川菜等流派之长,凭借大运河交通命脉之地位进入兴盛时期,享誉国际;明太祖朱元璋钟情淮扬菜系,在宫内专设御膳,使淮扬菜扎根京城;乾隆皇帝下扬州时酷爱食扬州菜,并与软兜长鱼、平桥豆腐、蒋坝鱼圆等名菜的产生有深厚渊源。

(8)戏曲文化

扬州运河为扬州戏曲发展创造绝佳条件:运河使城市更繁荣、人口更密集,市民阶层壮大,民俗活动丰富,茶馆、戏馆等场所遍布,促进小调、俚曲等民间音乐的发展;文人、宗教云集扬州,使文人乐曲、宗教乐曲等群体性音乐兴盛;河道顺畅,梨园荟萃,昆曲兼采百家之长诞生并广为传播;戏班、乐社在船上搭台,运河水系成为其方便的巡演场所;曲笛、胡琴、坠胡、琵琶、扬琴、三弦等说唱类弓弦类乐器逐渐成为扬州戏曲主流乐器。

在运河作用下,扬州戏曲文化时间跨度长且体量巨大:春秋时期,傩戏等祭祀歌舞普遍存在;汉代,百戏活跃;隋炀帝贯通南北运河后戏子云集,唐代进入戏曲繁盛时期;五代十国,参军戏盛行;南宋,南戏传入扬州;元代杂剧迅速流传,涌现朱帘秀、马致远、侯正卿等优秀杂剧演员与作家;明朝“传奇”涌现,昆曲兴起;清代,扬州成为南方戏曲中心,涌现司徒庙、重宁寺、固乐园、丰乐园等戏曲表演场所,七大内班等高水平演出集团应运而生。在当代,扬剧、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是影响力较广的扬州本土戏剧。

扬剧:扬剧源于香火戏、花鼓戏,后结合清曲、小调发展而来。以丝弦、锣鼓等乐器伴奏,以本地方言念唱,下分“大开口”、“小开口”两种流派,有《鸿雁传书》《恩仇记》《百岁挂帅》等代表作品。扬剧集花鼓、秧歌、杂耍、龙灯、荡湖船等传统艺术之大成,有一百余种唱腔曲调,时而轻柔婉约,时而粗犷豪迈,刚柔并济,情感丰富多变。

扬州评话:扬州评话又称扬州评词,发端于明清,本质上是基于扬州方言的说书曲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评话结构严谨,情节复杂,线索清晰,语言生动,有“圆口”与“方口”两类说表。表演者身处方形书桌之后,灵活运用多种手势、步法、身姿,尤其擅长入木三分地表现衙役、丫环、小商贩、屠夫等市井小民形象。扬州评话题材集中于神鬼、侠义、革命历史等话题,历史上曾涌现邓光斗、邓复堂、宋承章、王少堂、孙玉良、孫玉华、康国华等名家。

扬州弹词:扬州弹词是发端于明清的说唱艺术,以上手演员叙述为主,以下手演员弹唱为辅,讲究说、表、弹、唱结合。张氏、周庭栋、孔庆元是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弹词名家,代表作品有《珍珠塔》《双金锭》《玉蜻蜓》《白蛇传》《大红袍》等。

(9)运河旅游文化展示平台

以运河旅游文化为基础,对其进行有目的、有体系的归纳、整合、展示、开发,形成运河旅游文化展示平台。运河旅游文化展示平台的常见形态分为两类:一为博物馆、主题公园、主题广场及其它实体景点,二为实景演出等文化体验产品,二者皆属于运河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构成。

博物馆是最普遍的文化旅游开发业态,可将运河旅游文化资源用于单向展演或双向互动,集娱乐、教育、展示、保护等功能为一体。扬州市重视博物馆的宣教作用,市内博物馆数量已经超过20,直接展演扬州市运河旅游文化资源的博物馆有:扬州水文化博物馆、扬州博物馆、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中国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邗文化博物馆、扬州八怪纪念馆等。其中,扬州水文化博物馆勾勒扬州“水城共生”之历史,以水的历史、文化、治理、利用为四大板块,内设历代帝王开运河历史展板,收藏运河水系、船舱、桥梁等模型,是运河旅游文化资源的主题博物馆。

围绕运河旅游文化打造主题公园、主题广场,结合自然景观,可满足游客集中体验运河旅游文化的诉求。扬州市运河旅游文化主题公园与广场形成多层级、互覆盖的体系。大王庙广场、大水湾广场、康山文化园、三湾公园、茱萸湾公园、芒稻河公园、老通扬运河公园、星北湖公园、扬子津公园、竹西公园、廖家沟公园、荷花池公园、汊河公园、引潮河公园、瘦西湖公园、瓜洲古渡公园、引江公园等,皆直接展现出扬州运河发展史。其中,竹西公园是扬州运河旅游文化的主题公园,以竹西八景闻名。竹西公园依傍扬州古运河,以帝王行宫——竹西寺遗址为基础兴建,建筑文化、诗词文化、园林文化、帝王文化通过运河这一纽带在此交汇。隋炀帝、赵匡胤、康熙、乾隆、嘉庆等帝王及李白、杜牧、欧阳修、苏东坡、郑板桥等文人皆留有古迹,现存昆丘台、竹西亭、三绝碑等16个主要景观,集扬州运河旅游文化之大成。

在实景演出方面,《春江花月夜·唯美扬州》是典型代表。该演出由扬州瘦西湖演艺股份有限公司经营,演出场地位于瘦西湖。其内容在时间上跨越隋、唐、宋、明、清以及当代,再现隋炀帝开运河、《四相簪花图》、杜十娘沉百宝箱、史可法抗清等运河历迹,成为扬州古运河游览线路的亮点与重点。

2.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特征

贯串与覆盖: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见证大运河扬州段的变迁,地域特征鲜明,表现形式丰富多元,展现多线贯穿、相互覆盖之特点。例如,扬州盐商的发迹线索贯穿园林建造、帝王南巡、文人阶层兴起等多个方面,而戏曲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运河文学、帝王南巡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多种文化范式在运河旅游文化资源累积的过程中相互穿插、覆盖,形成紧密的关系网络。精致、细腻、雅致、温婉是上述运河旅游文化资源各类范式共通的特质,也构成扬州人的精神气质和扬州城的主题风韵。

包容性: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是“火车头资源”,可外延至农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观光休闲乃至体育、影视、建筑、文创等产业,具备为大规模产业集群所使用的粘合力。

综合带动性: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已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通过产业经营反馈机制建设运河沿岸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通过开发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复兴传统文化,通过发育民间行业组织实现管理民主,对运河沿岸社会发展具有全方位的综合带动效应。

三、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的政府保护开发模式

政府行为是政府作为行为主体管理公共事务的行政和控制行为。[3]政府必要的干预行为、调控行为是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在运河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与规划开发、运河旅游市场秩序维护、运河旅游基础设施优化等方面有不可替代之功能。政府行为视角下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措施具有宏观性和事业性,不同于产业商业模式和企业盈利行为,其模式涵盖以下层面。

1.顶层设计与规划布局

(1)街区式保护开发

历史文化街区能营造集体文化记忆,是延续扬州城市文脉的有力载体。扬州重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布局工作。

《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30年)》确定东关街、湾子街、仁丰里、南河下四大历史文化街区,并以运河为核心,形成“一带”(大运河扬州段)、“四片”(扬州、高邮、仪征、宝应)、“多点”(重要历史文物与建筑等)的规划框架,以多种群落形式高效开发运河旅游文化遗产。此外,制定老城区部分街坊控制性详规划,划分扬州古城内12个街坊,逐个整治。

在四大历史文化街区中,东关街是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最富集街区,亦是扬州城的传统文化中心,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历史上,东关街是当地水陆相接的交通要冲,也是手工业、商业重地。东关街汇集个园、逸圃等数十座传统园林,内存叠汤圆、黄桥烧饼、包子、三和四美酱菜等美食,“三把刀”、扬州漆器、陈同兴鞋子、谢馥春香粉、扬派盆景等手工制品,皮五书场等传统戏剧演艺场所,安定书院、广陵书院、仪董学堂等教育场所,东关古渡、宋东门城楼、唐五代城门北壁等建筑遗址。运河旅游文化资源的多种范式集中展示于此,形成规模集聚效应。针对东关街的保护与开发,政府成立“双东项目组”,编制《“双东”街区保护与整治引领规划》《东关街“扬州传统风情文化街”概念规划》《“双东”街区“一点十片”详细规划》,与德国合作开展“东关街文化里民居整治”项目,加强保护与整治。

(2)古城式保护开发

作为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城内有汉唐遗址、宋夹城遗址、明清古城等古代城市遗址。扬州以“古城”为城市定位,以古城思维加强运河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曾颁发《扬州市扬州古城保护行动计划》,成立“古城保护与利用、改善和复兴”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组建扬州市名城建设有限公司,成立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颁布《扬州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纲》、《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30年)》、《扬州城遗址保护规划》、《扬州城遗址——唐子城保护规划纲要》等文本,对古城区域内建筑的高度、风貌、色彩等要素作出详细规定,维持古城整体风貌。

2.节庆式保护开发

旅游节事营销是旅游地管理与规划的重要抓手,对提升旅游地人气、旺活旅游地消费、树立城市形象有促进作用。扬州已构建完善的节事营销体系,举办过的节事包括:世界运河博览会、世界运河大会、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中国厨师节,全国剪纸礼品、旅游纪念品交易会,扬州工艺品博览会,中国珠宝玉石博览会,两岸素食文化节,古城灯会,冬季沐浴养生节等。

其中,“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始于2005年,已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扬州旅游节事,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致力于推介城市,招商引资,宣传漆器、玉雕、“三把刀”等扬州手工艺以及个园、何园、普哈丁墓园等园林遗产。“政府主导,旅游、经贸、投融资唱戏”的节庆营销模式,体现扬州公共部门对运河旅游文化资源的高效整合。

3.遗产主导的保护开发

扬州作为牵头城市,成立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联合运河沿岸其他地市,推动中国大运河申遺工作。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境内个园、瘦西湖等10个遗产点及古邗沟、里运河等6段河道被列入中国大运河河道段及遗产点名录,极大增强扬州运河旅游文化资源的国际影响力。

扬州市打造多级别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19项、46项、206项,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各17名、82名、278名。雕版印刷技艺、扬州剪纸、古琴艺术(广陵琴派)是扬州境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3项遗产。

扬州制定《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开展非遗普查工作,挖掘、整理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200余项。设立师带徒津贴,建立大师工作室或建立了传习所,并对扬州评话等艺术设立专项培训经费。

4.“智慧旅游”保护开发

扬州作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将“智慧”元素全方位融入运河旅游发展,制定智慧旅游建设规划,规定每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资金用于建设商务旅游、智慧旅游项目。

运营“扬州旅游网”,成立城市旅游推广中心、多个综合性智能化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平台;成立扬州假日旅游指挥中心,发布景区游客大数据;开发手机APP“乐游扬州”、智能旅游腕表、扬州旅游休闲卡、旅游景点电子年卡,提供语音导览、高清摄像、定位与推荐等服务;建设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扬州旅游营销中心电子商务平台,与携程网等旅游电商展开合作,发起“烟花三月三元赏美景”等系列营销活动。扬州瘦西湖公园已建成完善的智慧旅游服务与管理系统,被评为“江苏省智慧旅游示范基地”。

注释:

[1]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书海出版社,2006(7):125

[3]袁天荣、焦跃华.政府干预企业并购的动机与行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2):124-129

参考文献:

[1]陈跃、李斯尔.大运河扬州段遗产[J].江苏地方志,2014(05):11-16

[2]郭宏宇.古城保护与改造的“扬州智慧”[N].中华建筑报,2013-04-26(012)

[3]丁慧.古城历史地段可持续保护与更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4]朱蕾.乾隆南巡与扬州研究[D].扬州大学,2016

[5]魏怡勤.维扬名胜景点及其传说[J].江苏地方志,2000(06):42-44

[6]侯兵、陈肖静.现代城市节庆活动旅游效应研究与思考——以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为例[J].人文地理,2008(04):95-99

[7]陈星、杨豪中.扬州东关街历史街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空间研究[J].工业建筑,2016.46(03):38-45

[8]毕亮.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D].扬州大学,2010

[9]明光.扬州古代戏曲发展史略[J].艺术百家,1996(01):97-102

[10]姜师立.扬州建设两条运河风光带[N].中国旅游报,2006-10-23(013)

[11]王莲.扬州沐浴文化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7(04):94-96

[12]周玲强、林巧.湖泊旅游开发模式与21世纪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地理,2003(01):139-143

[13]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4]吴必虎、贾佳.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02):99-102

[15]Jovi?i? Dobrica,Brankov Jovana.Tourism attractions:Key elements of tourism resource base[J].Glasnik Srpskog Geografskog Dru?tva,2009.89(1)

作者简介:

周雨恬(2001--)女,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猜你喜欢

政府行为文化资源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发展方式转型期的政府行为的转变
空间计量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政府行为研究
浅谈政府公信力的不足与对策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