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课堂上强化我国音乐文化
——以高中音乐鉴赏课为例

2020-01-10

科学咨询 2020年21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传统音乐

庄 艺

(浙江省温岭中学 浙江台州 317500)

一个国家的音乐可以体现其国民性格和智慧,是国家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岁月的洗礼,中国音乐底蕴深厚且种类多样。从庙堂之上的“雅乐”到民间传唱的“小调”,我国音乐反映了每个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然而,随着近代中国对西方音乐的逐步接受、重视甚至推崇,民众对本土音乐的了解反而开始走向浅薄,在教学观念上一度有着“重西轻中”的错误倾向。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及民族意识的觉醒,我们对本国音乐文化愈加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向学生展现中国音乐文化仍是值得一线教师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高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逐渐成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本国音乐知识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国家的文化,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特别强调,中国音乐文化应是高中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提出我国音乐文化“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得到强化”[1]。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多种原因,学生对自己国家的音乐仍然比较陌生,这说明高中阶段关于中国音乐的教学仍不尽如人意。对此,笔者想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浅述高中音乐课关于中国音乐教育的三个问题

(一)现行音乐教材中关于中国音乐的内容略显粗糙

在此,笔者仅以我国发行量、使用量最大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2019版)为例,以强调笔者论点的典型性。此版《音乐鉴赏》分序篇、上篇、下篇三个篇章,共18个单元,从音乐作品数量上看,全书86首音乐作品中,中国作品占比约65%,相较于2003版教材,2019版教材中中国作品占比有明显增长,教材内容也更具时代性。但教材里关于我国音乐内容的分布较为零散,单元和单元之间的衔接也缺少逻辑关系。对比之下,集中讲述西方音乐的中间几个单元则展现出更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而关于中国音乐方面,教材的编写比较强调音乐分类,而忽视了总体归纳;强调某一个体音乐家的成就,而弱化了对音乐家群体的介绍;强调单个作品的历史地位,而弱化了对整体艺术背景的分析;强调音乐作品的音响、结构分析,而弱化了对传统音乐理论的阐释等。这样导致学生对我国音乐的了解是块状的、断裂的,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由此可见,虽然中国音乐在教材内容中整体比重较大,但书写逻辑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现实教学对中国音乐的文化内涵难以深入挖掘

目前,音乐鉴赏课上关于中国音乐的内容,主要还是以音乐作品的聆听与分析为主,首先要承认,这种从音乐本体出发的学习方式是十分有效率的。但遗憾的是,这种教学让人注意到的只是某个作品的外在特征,而缺乏对作品之外的理解,如音乐美学思想、相关音乐理论等方面的发掘与学习。这种仅限于作品表面的赏析,不仅未能探究作品所具有的音乐涵义,而且必然使得学生对中国音乐,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内涵的理解归于空洞。

事实上,现实教学中即使对相关音乐理论的知识有所涉猎,也仅仅是流于表面。如单纯将中国音乐旋律特色归结于“五声音阶”;对作品的性格特征归纳也仅限于形容词的堆砌,如介绍琴乐《流水》时,便说其“淡薄、优雅”,而对作品背后中国文人音乐寄托的美学思想缺乏深入探讨。此外,我们几乎看不到对中国的乐律、作曲法(如旋宫转调)、记谱法等内容的讲授。中国近代和现当代的音乐作品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但在音乐素材、音乐结构甚至美学思想上,仍然可见传统音乐的影子。而我们课堂上对这部分内容的挖掘往往不够深入,甚至让中国音乐的发展呈现出较为割裂的局面,即中国古代音乐是一套体系,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又是另一套体系。

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西方音乐理论大相径庭,对于一直学习西方乐理的学生来说,理解前者确实比较困难。例如,学生很难理解“文字谱”“工尺谱”等记谱方式,他们习惯了有着精确的乐音、节拍、表演情绪的西方乐谱,对待注重“意会”、强调二度创作的中国传统记谱法,反倒是“水土不服”。

(三)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随着时代进步,学生的音乐素质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很多学生都有一定的乐器演奏能力,或有音乐演出的经历。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他们对待中国音乐仍然陌生,学习过程中也问题重重。

笔者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中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为高考做准备,因而忽视了对音乐等非考试科目的学习。持这种态度的学生,他们对高中音乐的学习仅是为了应付任务,对学习内容也懒得进行深入思考,属于被动学习行为。第二,相比对流行音乐的追崇,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及经典作品的喜爱程度并不高,很多学生甚至表示民族音乐“不好听”“不够洋气”,故而不愿主动接触相关作品。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关于我国的音乐知识是有限的、僵化的,对我国家音乐也缺少切实深刻的感受。

二、事出有因——评测机制、音乐体系、教学模式

(一)现行的评测机制仍然“重西轻中”,甚至“以西为主”

虽然近年来我们不断强调要在教学中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但目前针对这种呼声,我们尚未做出标准化的具体要求。从本文第一部分针对教材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到,虽然中国音乐作品在数量上占比较大,但也仅仅是将近“六成”的比例,并未呈现出压倒性优势,更妄提探究音乐作品之外的其他知识性内容。

就笔者随机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一刊采集的两期“高考乐理模拟试题”试卷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中学生音乐知识的考核评测内容,同样倾向于西方音乐理论。如对大、小调的分辨,音程性质的判断,演奏法的辨析等,都是西方理论的内容,而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理论,如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乐句分析、传统作曲技法的应用极少提及。这样的考试内容分配,一方面会驱使学生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另一方面,即使学生在学习了相关中国音乐知识后,由于没有相应的检测、反馈途径,也会影响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效。

(二)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确实存在其独特性

中国音乐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及独特的文明根基,因此,我们的音乐有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然而不幸的是,由于多年来西方音乐的强势冲击,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新音乐”的出现,传统音乐从外在形式、理论思想及教学理念都曾一度被颠覆。而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我们也没有及早地对中国音乐文化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正是这种缺失,导致本就复杂久远的中国音乐就更难被清晰、系统地表述出来。正如杨荫浏先生所说:“我们有着优秀传统,我们是感觉到了,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揭示其规律性,提升为理论[2]。”时至今日,我们音乐课上所用的乐谱、熟悉的调式体系,甚至是教学方法都受西方影响,而中国传统音乐也因高师教育的西化、理论研究的局限等原因与现代课堂愈行愈远。

建国以来,虽然中国音乐学者如杨荫浏、黄翔鹏等致力于梳理、建设我们自己的音乐史和音乐理论体系,但相关知识传播还是限制在高等教育中具体专业方向的教学上,并未垂直渗透到普通教育中。

(三)机械化、套路化的教学模式与中国音乐的独特性难以融合

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资深教师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教学经验,也形成了机械化、套路化的教学模式。而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实际上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性会显得格格不入,加上我国广大一线教师从教之前所学的知识体系也是以西为主的,这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所以,以文本和资料为主的音乐鉴赏课,往往就成了“听作品—讲知识—练习题”的固定程式。内容上单调枯燥、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这些因素不仅消耗师生在课堂上的热情,也让课本上本身有限的知识得不到拓展。在教学方面,就体现为教学及学习只能停留在表面,而缺少多元和灵活性。对于高中生来说,在之前的九年义务教育中,他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识谱、歌唱等知识技能,如果在高中学习阶段,我们的音乐课仍然只是被动地听赏、学唱,而缺乏对文化环境、音乐语汇等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学习,那么,我们有关中国音乐内容的教学仍然无法在审美高度、文化理解上有所突破[3]。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音乐学科的三个核心素养,意味着我们高中的音乐教学需要从“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三个维度上进行教学,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是教育的失责。

三、针对各项问题的建议举措

(一)增加中国音乐内容设置,完善评价机制

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应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制定纲领性文件和保护政策,运用行政手段确保中国音乐文化的优势。在教材编写上,中国的音乐作品比重应继续加大,如展现更多地域代表音乐作品、增加优秀中国音乐作品推荐列表等;在文化背景方面,加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传统音乐理论及传统音乐与现当代音乐的内在关联方面的内容,注意介绍音乐家群体及历史事件;各省市还可以充分挖掘本地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地方特色音乐教材的编写。在以上基础上,应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相配套的考核、评价机制,如在乐理考试内容中注意加入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其比重不得少于西方音乐理论内容;在演奏演唱考试中加入中国音乐作品的考评。此外,更多的学习资源应向传统文化方向倾斜,如开展中国器乐、传统戏曲、地方民间音乐专题课堂,举办教师传统音乐培训课程等。

(二)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的视野,以应对中国音乐的独特性教学

音乐的发展和其所在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我国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华五千年的璀璨文明,所以课堂上关于中国音乐文化的教学,不能仅从音乐学科出发,也不能以单纯作品赏析的视角对待。对待传统或地方音乐,学生面对时间、空间上的诸多不适应,所以,音乐鉴赏教学不应只围绕“音乐”这单一学科,还应涉及对相关地理、历史、文学知识的探讨。这就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如与传统音乐息息相关的概念术语、思想流派、人文思想等,如果对相关知识缺乏灌输,学生在课堂上自然也无法理解经典作品所包含的深刻内涵。学生若能基本厘清这些相关知识,再理解相关作品就不会出现概念混淆、无视其艺术价值等尴尬局面[4]。

(三)教师要勇于突破固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要争取创新

面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口味新奇的学生,我们在教学中要思考两个问题:如何抓住学生“眼球”;如何能让学生在音乐课上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前者需要在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多引用学生感兴趣的范例,既适应他们的音乐口味,又能为其感知我国音乐、思考音乐内涵、了解音乐文化做铺垫。以教材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蝉之歌》一曲为例,该曲是侗族大歌的代表作品,教师可以先以贵州黔东南风土人情作为课程的引入。风光秀美的山居环境往往能孕育出美妙的音乐,常年在深山中生活的侗族人民以歌抒情表意,《蝉之歌》的音响本身就可以反映出当地环境对音乐的启发,以作品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引入,可以让学生更生动地发现侗族大歌的几个基本特点,为课程的开展打开方便之门。

除了播放引发学生兴趣的课外资料,教师也可以从学生本身出发,鼓励学生发挥各人专长,唱、弹、舞并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不同种类音乐的表达方式。如前文所说,学生中不乏具备演奏或歌唱能力突出的个体,在课程设置中引入趣味性比较强的表演环节,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新鲜感。而且,演奏、歌唱与音乐鉴赏也是互补的知识构架。舞台也是课堂,学生通过演奏或歌唱等相关表演活动,可以提前加深对即将学习的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综上所述,对普通高中音乐教育中我国音乐文化教学的分析与建议,是在我们对中国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关于我国音乐文化的普及和教学虽面临很多困难,但其总体仍是呈越来越好的趋势。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一线教师理应将中国音乐文化传播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育思路、方式上勇于创新,从我国音乐的文化价值出发,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以学生核心素养养成为重点,加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帮助营造课堂氛围,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强化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使中国音乐真正走入学生内心。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传统音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