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课堂教学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020-01-10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语文

朱 凡

(漳州市第八中学 福建·漳州 363000)

0 引言

“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个人?”“老师,李清照是男的还是女的……?”这样的问题和错误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的课堂上,震惊之余不禁让我担心,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怎么啦?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是老师的教学问题?不可否认,现在的学生普遍课业负担繁重,再加上现代传媒特别是手机,电脑、电视等抢占了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因此很多学生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课内,也就是手头上的课本或者中考必考的那几本书,有的学生甚至简单的将阅读和阅读题划上等号,他们拿到课本,面对书上那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不是自己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而是拿起手头的教辅,拾着别人的牙慧,很多文章对他们而言就是练习测里的一道道阅读题。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老师并未找准阅读教学的立足点,我们很少反思阅读教学模式,一旦自己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来之后,在任何文体的阅读教学上都大同小异的克隆着,扼杀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创造性,加上一些考试试题的误导,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育过程完全以考试为目的。阅读教学只着眼于那百来篇课文,进行急功近利式的训练,没有真正让学生接受美的艺术熏陶,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当然,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也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必须扩大阅读面,可到底怎样阅读,阅读什么,训练什么能力,学生根本不知道,甚至连教师自己也心中无数,结果造成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那么,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

1 基于核心素养下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解决对策

1.1 立足学生素质,认真做好课堂的阅读指导

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阅读,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采取的一些抽筋换骨式的教学,现代中学生阅读教学的主要弊端是肢解式的分析串讲,代替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特别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大做文章,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真正提高。所以,我们要抛开原有的导入新课,作家作品介绍,疏通生字新词,课文内容分析,全文总结,布置作业等经年不变的教学模式,真正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入手进行课堂教学。想要提高对话的有效性,事前的功课要做到家。开学初,很多学生拿到课本第一要做的就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阅读课文,解读文本,要鼓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无目的的阅读,初步感知语文书本带给他们的乐趣。其次,要真正利用好预习这一功能。仅仅利用课堂短短的45分钟进行有效阅读是不可行的,讲文之前要布置学生读书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不被大家看重,甚至流于形式。我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准备预习本,每篇新课之前,设计几个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最好能设计拓展题,发散学生思维,避免学生为了应付了事而百度或照抄现成的答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不确定性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思考与探索,不让现成的结论套住学生的思想,扼杀自主思考。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课文,而是应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认真阅读,仔细思考,自由讨论,反复琢磨,提出设想,验证结论,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每篇新课之前,我会拿出一段时间,不受手上教参和其他参考资料的影响,和学生一起探讨对于这篇课文的感想,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肯定,或质疑,同时我也发表自己对文章或作者的一些看法和想法,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课文,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先入为主的影响。第三,既要让文章本身教育学生,又要让学生多角度地接触一些相关材料,包括前人的评价,为他们提供思考的背景和驳难的材料,并使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因为文本的局限而使其思想缺乏依托而失去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机械地将时代背景等生硬地套用在所有的作品上,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前人的评价。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语文老师更应该做到这一点。这几年,我大量购买和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几年下来,我发现自己在讲课的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涉及到一些相关的语文和历史知识的时候不再照本宣科,而是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更加专注,他们往往会被我对作品的评价所吸引,课下找来我所提到的文章自己进一步阅读。初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旺盛的探索精神,如果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扩大阅读量,让学生迅速扩大认知范围,拓展思维领域,积累语言经验,获取更多的文化信息,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中获得一定的语言感悟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授人以渔,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四,创新教法,激发阅读兴趣。我尝试过几种教学方式:分时段分年级指导学生交流读书经验;摘抄的美文和自己的阅读体会;推荐自己看到的名著或好的文章;朗读名著的片段;朗读自己的作文……通过这样的模式,让学生开拓阅读面,日积月累,收到一定的效果。以《西游记》为例,初一上我要求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介绍每一章回的故事梗概,同时制作课件;初二年级,在学生相互之间已经熟悉的情况下,我开展《猜猜他(她)是谁》的片段描写活动并让学生利用五分钟时间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人猜,极大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这些课前活动,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

1.2 立足学生能力,加强创新阅读的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我们应立足于学生能力,把初中高中作为一个大的阅读时段,规划每一年的阅读重点难点以及应该达到的能力层级,统筹每一个学期,每一个月的阅读计划。只有加强了阅读教学的规划,才能使阅读教学科学有序的进行。首先教师要敢于担当阅读的领头兵,以自身的阅读体验去激发学生乐读、善读的效应。我所在的学校十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每周要有一节阅读课,将学生带到图书馆借阅书籍。这是一个很好的向学生推荐书籍的机会,因此,我首先对图书馆的书籍存量有大体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推荐。一节阅读课,我往往分成两个时间段,第一阶段由学生进入图书馆自由借阅,自由讨论挑选书籍,学生回到教室后进行第二阶段的任务,阅读所借到的书籍或者就自己所借书籍的阅读感受向其他学生介绍和推荐,学生非常期待这样的阅读课,每次时间未到,他们早早就拿着借书证和书在图书馆门口等候了。其次,要在班级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培养学生的高雅素质,营造良好的读书气氛,增加学生的读书兴趣。名著浩如烟海,我们可以从中考推荐阅读的名著篇目入手(《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傅雷家书》《艾青诗选》《水浒传》《儒林外史》)这些名著是历代圣贤名士的智慧精华,是世界文化的精髓,是全世界人文精神的结晶。它们对人生、对社会的阐述非常深刻,无论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都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经典作品。它们在通俗易懂的形式中压缩了无穷的智慧,记载着人类无法遗传的精神和智慧,是特定时代人类创造的缩影,无须权威的扶持,它们凭借自己的力量接受时代的检阅,在时间的冲洗中脱颖而出,从不会有“过时”之说。通过阅读可以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文学水平提高认知水平,辨析能力,丰厚素养,更深刻地感受生活。引导、鼓励正处于成长定型期的初中生读点名著,对于他们提高素质,陶冶性情,养成健康人格以及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大有益处。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阅读量,并指导他们做好读书笔记和摘录,充分利用寒暑假不带有功利性的纯粹阅读,这样日积月累,三年下来,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大大提高。同时我注意及时发现学生中阅读面广,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以他们大量的阅读、宽广的知识面,对作品独特的见解,以及自己出众的才华,激励那些懒于阅读的人,“愤然”而前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过于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老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或阅读课的时间,让这些学生以自己对作品的切身体会,绘声绘色的作品介绍,推荐学生阅读书目,总比教师呐喊式介绍更具感召力。

总之,我认为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因此我们要创新教学模式,真正利用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由老师要我看”变成“我要看”,这样,语文听说读写等语言功能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