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高等中医院校康复医学类专业本科职业教育三原则

2020-01-10曾雪璐李宝琴王秋颖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32期
关键词:社会分工分工医学

曾雪璐 李宝琴 王秋颖 郭 倩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众所周知,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现代康复医学于20 世纪80 年代引入中国。当时,国人对康复医学尚无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更谈不上康复医学教育了。医疗模式仍处于“救命治病”的生物学模式,医学教育也局限于临床医学[1]。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共享共建,全民健康”成为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2],为大健康产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康复人才的培养如何跟上产业的发展。目前,针对高等中医院校康复医学类本科学生,为其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和专业知识、技术同时,如何参与社会分工,增强职业感,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为康复事业做贡献,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职业教育现实问题[3]。康复医学虽然在医学领域中属于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但其知识内容较为复杂,这就需要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这样在未来的工作中,才会勇于创新和敢于尝试[4]。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成果日益丰硕,康复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对于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考验[5]。

本文尝试以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中“专业化分工”“工业化分工”“地域化分工”三原则,对于康复医学专业在大学一年级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年级进行“就业指导”职业教育,构建康复医学专业职业规划和就业教育体系[6],引导并化解学生职业教育中学习定位不明确、求职地域和岗位选择盲目等现实问题。避免专业知识的单一结构和就业的盲目选择,适应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以应对智能健康养老服务、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医疗健康旅游服务、生殖健康与产后康复服务、自然健康服务、中医/民族特色医疗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职业挑战。通过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7]。面对我国康复服务业发展人群数量和服务层次不同的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应积极参与其中,为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技术保障。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从科学的实践观点出发,依据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具体分析和考察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精辟地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人类社会活动中分工与人的发展形态的密切联系[8]。

1 “专业化分工”与康复医学学习的职业教育

马克思“专业化分工”原则指出[9-10]:“在局部劳动独立化为一个人的专门职能之后,局部劳动的方法也就完善起来。经常重复做同一种有限的动作,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有限的动作上,就能够从经验中学会消耗最少的力量达到预期的效果。又因为总是有好几代工人同时在一起生活,在同一些手工工场内共同劳动,因此,这样获得的技术上的诀窍就能巩固、积累并迅速地传下去。”高等中医院校康复医学学科和专业负责人和专业课程教师,往往是该领域长期耕耘的学术带头人,是学术的传承者或创造者,是学术研究的引领者和规范者。

相较于非中医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康复学”的“专业化分工”特性尤为突出。这与中医自身特有的传承性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体现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上[11]。高等中医院校康复医学专业的建立,是基于科研教学工作者几代人共同奉献和传承的结果,具有“专业化分工”的特征。对于学生而言,要在有限的修业年限内掌握康复医学专业理论和知识,首先就要了解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历史和专业课程的框架,熟悉专业教师的特长,这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入学后必须接受和掌握的职业教育内容[12]。

以中医康复学为例,各所高等中医院校皆有各级重点学科设置,并有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这些专家既是学术理论的传授者,更是将实践和知识转换到临床中的医学工作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康复治疗学专业理论和知识,在设计学习生涯规划时,应该要考虑到向专家学者跟教学习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是“专业化分工”下的理论和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承者[13]。例如,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和他(她)的学术成就、工作业绩、发表的专业论文、主持的课题研究、临床实践的医院及科室、治愈并康复的患者量、擅长的康复治疗技术等等。带头人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效应,近距离的言传身教更能激发新生的求知欲和职业使命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可以更早地进入康复治疗者的角色[14],为自己及早设立职业定位。同时学生在长期的跟教学习中不断学到师者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强化了职业能力,能尽快适应职业角色。

对于康复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化分工”意味着要了解和掌握“高、精、尖”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学生角色从中等教育转变为高等教育,对于职业世界的认知还不全面,心理上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因而此阶段进行职业教育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避免学习的盲目和被动,具体是要建立学业规划意识,对职业生涯做出合理规划设计[15]。

2 “工业化分工”与康复医学技术的职业教育

马克思“工业化分工”原则指出[16]:“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前工业化变革具体体现在信息化的兴起,健康行业领域的新技术革命是信息化的产物。新技术尤其是可穿戴医疗设备、人工智能医疗技术和健康医疗数据的兴起为康复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治疗手段和方式。在移动智能时代,可穿戴设备是在智能、生物及技术基础上的创新,旨在提升和补充医疗资源的不足,更好地为社会医疗健康服务。随着可穿戴技术的不断创新,可穿戴设备逐渐在康复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必将影响康复医疗的模式并促进其健康发展[17]。

掌握康复医疗理论和知识的同时,并掌握康复医学技术,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一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书本上和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过于抽象化,而康复治疗又是需要借助相应辅助手段介入诊治、恢复、康复的过程,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18]。目前,设立康复医学专业的高等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已经细化为作业治疗、物理治疗、传统康复,并且康复医学专业多是在原有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而来的,专业课程安排针灸学、推拿学、康复工程学、作业治疗学、运动疗法、中医骨伤科学、肌肉骨骼康复学、理疗学、言语治疗学、局部解剖学、语言治疗学、系统解剖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都与康复技术和辅助工具密切相关。在现代康复医学语境下,康复辅助技术和器具是康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康复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基于职能和技术革新,康复医学人员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使用者了,已经融入到康复技术和辅助器具的发明和开发中,否则理论和知识、技能无法在康复治疗中得以运用[19]。因此,按照“工业化分工”原则,在其职业生涯规划中,应该具有技术意识,并且通过这种意识而与现代社会的康复医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 “地域化分工”与康复医学就业的职业教育

马克思“地域化分工”原则指出[20]:“不同的公社因地域、气候、文明程度不同而生产不同的产品。”于高等中医院校康复医学专业本科生而言,地域经济不平衡和康复观念的认知差异,导致对于健康服务需求的迫切性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设立康复医学专业的高等中医院校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导致地域分工就业的差别。完成学业的康复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在面临就业选择之时,需要及时的就业指导。而以“地域化分工”理论指导学生的有效就业和满足就业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拥有中医学的背景下,更要发挥中医学特长。

我国康复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地区间差距较大,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西北、西南地区明显不足。目前,我国拥有早期康复介入能力的康复科主要集中在部分大医院。20%的省级综合医院,30%的市级综合医院和56%的市级以下医院不具备早期的康复能力,只能提供传统康复服务,康复医疗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对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专业化分工”“工业化分工”“地域化分工”三原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等中医院校康复医学类专业本科人才的职业教育现状,不难看出目前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类人才本科职业教育还亟待提高。对于康复类医学生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分工,既是对专业的要求,也是培养人才的标准,更是就业稳定性的保证,而不是单纯依靠市场短期需要,迎合市场片面的发展去培养职业技能。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专业正是处于“知识更新”迅速、“社会分工”精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鼎新的大时代变革中。其中,“社会分工”是实现康复医学“知识更新”的驱动力,也是创造康复医学“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前提。社会分工,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康复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而言,既是“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也是“能力素质”亟待提升的“更高要求”。

猜你喜欢

社会分工分工医学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社会分工的历史衍进及相关理论的反思
理想国式的“正义”解构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