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0-01-10丁男菊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0年7期
关键词:工科创新能力院校

钱 颖,丁男菊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高校是创新人才的聚集地,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作为高校“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以科技创新来服务产业发展,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1]。

1 提升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国务院于2015年5 月印发的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中国制造2025》 行动纲领中,提出要大力推动十大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等,这些领域都与高职工科专业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工科专业设置涉及多数重点领域,并更加贴近产业一线[2]。而工科专业发挥科技创新作用的主体力量是工科专业教师,他们专业性较强,因此提升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是要提升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产业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重视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并将科技创新有机地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在中国制造2025、工业4.0 的时代背景下,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若是不被重视,那么培养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将会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脱节。提高高职工科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将科技创新反哺于教学,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产业一线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

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内培外引,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提升,在工科专业中,硕士教师、博士教师群体已成为主流。具有工科教育背景的高学历人才必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承担者,针对产业一线的技术需求、工艺流程、方式方法等进行创新,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后用于产业一线,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是时代和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2 制约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

为了掌握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现状,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师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得出了制约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2.1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意识不强

调查中发现,部分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意识缺乏,没有意识到科技创新对高职工科专业的重要性。有的教师认为科技创新是本科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不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没有意识到科技创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有的教师漠视科技创新在工科教学中的融入,没有认识到科技创新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

2.2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经验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工科专业教师接受高等教育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部分工科专业教师只有短暂的工作经历,这些教师虽然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工程实际经验,对相关行业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了解不深,不能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传授创新性知识和见解,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更不能通过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融入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即便这些教师有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认知,但由于不懂得从事科技创新的方法,不了解科技创新的具体操作流程,没有积累申报科学研究项目、申请技术发明专利、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经验,久而久之自身能力水平逐渐下降。

2.3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根据调查,部分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厚,致使高职工科专业教师缺乏科技创新动力。首先,高职院校在建设中,比较优先于教室的信息化建设、先进实验设备的购置、校园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经费则往往难以单独列支,直接影响了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其次,部分工科专业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很多教师除了忙于教学工作外,还要兼顾学生管理工作、实验室管理工作,并要完成各项考核指标,致使无暇顾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从而影响了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最后,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设立完善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多数教师感觉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付出与获得不相匹配,学校的激励政策不完善,极大地限制了高职工科专业教师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4]。

3 提升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

针对当前高职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措施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 通过政策导向与扶持,激发科技创新热情。创新是工科专业建设的灵魂,政策的导向与扶持是科技创新进步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只有高职院校对工科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增强高职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的意识,只有高职院校优化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和扶持制度,才能激发高职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的热情。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为工科专业教师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氛围环境,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酌情设立级别不同的科技创新起动基金和配套基金,在时间、精力、物力上提供保障,给工科专业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工科专业教师有条件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激发科技创新热情。

2) 通过高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增强科技创新动力。增强高职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动力,需要高效的激励与评价机制来充分调动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工科专业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将科技创新融入教育教学。通过激励机制,将科技创新活动与工科专业教师职称岗聘、评优评奖、薪酬福利等切身利益结合,调动积极性。学校为工科专业教师搭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桥梁,争取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允许其拥有成果收益的分配权,从而增强其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5]。

3)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升高职工科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培训力度。一是“走出去”,鼓励工科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学习行业先进技术,参与生产实践、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把在企业实践中学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带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接触前沿的科技动态,了解到先进的专业技术。“走出去”不仅能让高职工科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还能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二是“请进来”,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具有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培训、技术交流等活动,以此弥补工科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4) 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组建高效的科研团队是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保障,采取团队的方式,能鼓励多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采用集体的智慧,也是科技创新的需要。

高职工科专业组建科技创新团队,一是可以打破学科、院系、单位的界限,组建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的科技创新团队,发挥团队的力量,分工合作,优势互补。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能提升团队成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并能有效解决工科专业教师科研时间少的问题。二是可以和企业组建团队,企业工程师和高职教师发挥各自特长,企业工程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职工科教师深厚的理论基础相互融合,两者形成合力,能更好地推进产业项目的开发,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促进双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6]。

5) 通过指导学生竞赛和创新训练,锻炼科技创新能力。锻炼工科专业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指导各级高职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训练为载体,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契机。如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效大赛,竞赛涉及内容前沿,可专业技术的先进水平,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强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训练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了解新技术、使用新器件,这样就对高职工科专业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他们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推动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高职院校工科教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承担者,是服务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针对当前高职工科教师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创新经验不够、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措施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使高职工科专业更好地适应时代进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工科创新能力院校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