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朗读指导叩开学生深度学习之门

2020-01-10

课外语文 2020年1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语文

秦 新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133)

生活中各类“好声音”评选层出不穷,人们喜欢这听觉上的享受。而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也有“好声音”,这“好声音”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便是朗读。特别是对于语文老师来说,2019年的秋季,或许学生是新的,教材是新的,教法也得是新的,压力可谓不小。但无论如何,我想,朗读应该是语文教师最值得关注的事。抓好了朗读,就抓好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一、朗读教学的价值维度

(一)朗读是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最主要形式

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参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不断体现,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全面地参与呢?教师单纯的说教,学生缺乏主动性,效果不佳;繁琐的问答,参与的人员不全面,学生注意力也无法长时间集中;写,也不能作为语文课堂的常态。而唯有朗读才是学生参与语文课堂的最主要形式。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学生语感培养有重要性,就针对一堂语文课来说,课文朗读效果好了,就如画龙点睛,整堂课都活了。只有朗读发挥好作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朗读在语文课堂再多也不为过。

(二)朗读是学生积累语言,提升语言素养的基本途径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文中准确、形象、生动的精彩语言,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这些语言光凭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是不能真正吸收的,必须经过反复吟诵,才能真正吸收,化为自身的语言储备。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只要将这句反复朗读,读出味道,读出情境,学生不但会背了,也自然而然学会了句子的写法,说出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类似的精彩语句。

(三)朗读是学生理解文本、体会情感的重要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的新理念时,“体验”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共16 处。这说明“体验”是本次课改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朗读是体验文本的一种重要方式,好的语言文字,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妙处。三年级上册课文《花的学校》中“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开始读这句时,学生遇到了不少问题:东风怎么是湿润的?怎么能说走过荒野呢?为什么是吹着口笛,不是呼呼地刮着……通过反复诵读,这些问题也自然而然解决了。

二、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于永正老师说过:“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已经成为体会文章感情的主要方式。那怎样才能更好地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朗读训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生预习工作的指导,为课堂朗读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很多课文篇幅较长,课堂上直接开展朗读训练,学生读好一段文字,花费时间较多。因此,课前的预习情况直接影响了课堂朗读效果。预习时明确要求学生要将生字、生词读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注意好停顿,声音响亮,这样可以发现读得不顺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读给家人听,预习基本做到课文能读正确,读通顺。学生的个体差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每个学生花在预习读课文上的时间也会不同,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学生的语感也会逐步得到提升,预习时,读课文也不会成为什么难事。

但现今,很多学生和家长知道要预习,但不知如何预习,认为写上几个生词的注释,读一读课文就是预习。其实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才是预习的第一大要务。课文预习的方法需要教师不断教给学生,要求也要向家长明确。

那么小学阶段的预习,尤其是中高年级应该预习些什么东西呢?笔者认为应该有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读课文要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大意。第二,搜集资料,关于作者、关于背景等内容,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第三,理清脉络,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第四,做批注,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五,做好读书笔记,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哪里看不懂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

做到这五点,才能算真正的预习,这是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一个前提,学生深度学习的一个基础。

(二)提升教师朗读水平,让“范读”在课堂真正发生

学生朗读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朗读水平,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首先要热爱朗读,善于朗读。前期电视节目中热播的《朗读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热爱朗读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这一份朗读作品是他们精神的寄托。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朗读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享受,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朗读又是我们必备的教学技能。教师出色的范读,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正确的朗读方法,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情感。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可以在平时多听、多看一些优秀的朗读节目,生活中也要多读多诵,在课堂上教师更要勤范读。在范读时,需要教师身心入境、完全投入。争取每一次范读都是自己最努力、最动情的状态,切不可因为听众是一群孩子而敷衍了事、走过场。只有这样一次次地地范读,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得。

(三)抓住文中朗读训练点,鼓励个性化朗读

课堂教学中,因时间限制,不能对全文所有文字细细品读,但每篇文章总有一些最需要学生读好的地方。教师要用心找到这些朗读训练点。选择时要紧密联系课时目标,要有目的性、针对性,不可千篇一律。例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那句“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初读时学生没什么特殊感觉,经教师和几名学生用心读后,其他学生也抓到了读这句话的要素,即突出“安静”,读好这句话还在于让学生体会这一种美好、一种情趣。再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两只小蟋蟀语言十分丰富,对话非常多。读好这些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对话的提示语:“大声喊”“拼命地叫起来”“急忙问”“悲哀地说”等,这些提示语如果教师在平时课堂上用好它们,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开展朗读训练,不需要几篇类似的课文,学生便能将这项本领学到家。但这篇课文中有些对话没有提示语,又该怎么办呢?教师这时就该引导学生用脑去读,朗读需要智慧。学生理解不同,展现出来的朗读也会不同,只要分析有道理,就可以这样尝试着去读一读。个性化的朗读,才能使课堂变得更有生趣,学生才会真正爱上朗读。

语文课堂上,抓实开展朗读训练,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朗读也可以成为叩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朗读兴趣需要教师不时地去调动。语文课、班会课、课间、家庭中等,全可以是学生进行朗读的阵地,只有将朗读融入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朗读,让朗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时,学生的深度学习才会真正发生,才算真正走进学习的大门。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