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对免疫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0-01-10周舒宁徐赟赟胡汉通方剑乔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肥大细胞抗炎胶质

周舒宁 徐赟赟 胡汉通 方剑乔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310053

笔者将近年来针灸对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进行综述,为阐明针灸与免疫系统的关系提供参考。

1 针灸疗法对T细胞的影响

T 细胞亚群是判定细胞免疫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特定T 细胞亚群通过分泌特征性细胞因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并影响多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针灸可通过调节T 细胞及其亚群发挥免疫功能。孙斌[1]对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中极、关元、气海、天枢、大横、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的患者CD3+T 细胞、CD4+T 细胞水平显著升高,加速了患者康复的水平。镇方勇[2]以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关元、气海为主穴,配合循经取穴及阿是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温针治疗,结果显示针灸能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同时降低白介素-6(IL-6)的水平,从而起到减轻其疼痛症状的效果。此外,目前针灸对T细胞的调节研究还体现在对Th1/Th2 平衡的双向调节作用,如李志锋等[3]以肾俞、肺俞、脾俞、肝俞、膈俞为主穴对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结果发现其能通过调节内源性阿片肽,利用受体介导途径调控免疫细胞活性,改善外周血中Th1/Th2水平,显著提高疗效。

2 针灸疗法对B细胞的影响

B 细胞是由骨髓多能干细胞发育而成的一种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其一方面能够将抗原提呈给T 细胞,参与T细胞的免疫应答,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识别不同的抗原表位,分泌免疫球蛋白,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现代研究显示针灸对B 细胞的调控具有双向性。一方面,针灸可以通过增加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来增强体液免疫,改善患者的症状。徐福兰[4]研究发现通过对慢性疲劳患者八会穴的针刺治疗,可以提高其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A(IgA)、IgG 水平。陈益[5]发现通过对慢性疲劳患者百会、关元、气海等穴位的针刺治疗,可以使其外周血中IgA、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恢复正常,增强其体液免疫。倪卫民等[6]发现针刺百会、四神聪、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留针20min,配合中脘穴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治疗,能提高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及IgG、IgA、IgM水平,从而强化患者化疗治疗中的吞噬作用,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免疫能力。周舒心等[7]采用常规基础治疗+针灸辅助治疗60例中风后面瘫患者,针灸治疗以翳风、牵正、上巨虚、足三里、太阳等穴位进行平补平泻针刺,治疗4周后,患者血清中IgA、IgG、IgM水平较前显著降低。

3 针灸疗法对NK细胞的影响

NK 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效应细胞,能够自发杀死转化和感染的细胞,是宿主免疫防御癌症和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NK 细胞是针灸调控免疫抑制的重要参与细胞,一方面,在免疫低下时(如慢性应激、疲劳综合征等),针灸可增加NK细胞数量和增强NK细胞活性,促进NK 细胞分泌免疫因子。Yamaguchi N 等[8]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肝俞、脾俞、肾俞能够显著提高正常人外周血中NK 细胞的百分比。Arranz L 等[9]研究发现在足三里、阳陵泉、合谷等穴留针30 分钟,可明显降低高水平焦虑情况患者的外周血NK 细胞的细胞毒活性。Petti 等[10]发现针刺足三里联合合谷能使疼痛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β-内啡肽含量增加,增加NK 细胞活性,从而减轻疼痛;另一方面,针灸在缓解疼痛时可降低N K细胞数量。如Mori H等[11]发现针刺能抑制肩关节、膝关节疼痛患者NK细胞活性。

4 针灸疗法对其它免疫细胞的影响

4.1 肥大细胞:肥大细胞(MC)是人体疏松结缔组织内一种常见的细胞,可对各种不同刺激作出反应,通过释放强有力的生物介质(肝素、5-羟色胺、多巴胺等)进入周围组织从而引发免疫和神经刺激反应。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经络穴位可能以结缔组织为基础,包括其中的血管、淋巴管、神经丛等,针刺可以刺激神经组织中的肥大细胞,释放活性物质。如宋继美[12]研究发现人体一些主要穴位中肥大细胞较非穴位区多,且肥大细胞多沿经络走行分布。研究[13]发现对足三里进行针刺刺激,可使其穴位组织内的肥大细胞数量增多,释放组织胺(HIS)、缓激肽(BK)等物质,从而影响穴区的血管和神经网络。

4.2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作为人体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其可根据周围环境产生不同的亚型,从而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M1 和M2 型。M1 型是经典活化型巨噬细胞,主要发挥免疫功能,同时会造成机体的炎性损伤,分泌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炎介质;M2 型则发挥抗炎作用,分泌白介素-10(IL-10)等抗炎介质。针灸可选择性调控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生理状态下,针灸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影响不大;病理状态下,增强吞噬能力,但当吞噬过于活跃时,则降低其吞噬指数。张思依等[14]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小鼠肥胖模型后,针刺关元、足三里、胃脘下俞,发现穴位组小鼠体质量减轻,血脂降低,促炎介质减少,抗炎介质增多,iNOS 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CD206 的表达较模型组上升。这一研究提示针刺可促进巨噬细胞由M1 型向M2 型转化,使附睾白色脂肪炎性反应减轻。

4.3 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是大脑中的主要免疫效应细胞,其对外部环境刺激非常敏感,能够通过分泌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在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中发挥作用。临床实践证实针灸调控小胶质细胞在治疗慢性疲劳、阿尔兹海默症、缺血性脑病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冀丽丽[15]研究发现电针能够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从而降低环氧化酶-2(COX-2)在脊髓水平的表达,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曹瑾[16]研究发现电针刺激阿尔兹海默症小鼠,能够提高其海马区小胶质细胞PI3K/AKT通路蛋白相对表达,降低其分泌TNF-α、IL-6、白介素-1β(IL-1β)的相对表达量,从而降低炎症反应。谢璐霜等[17]通过对阿尔兹海默病大鼠百会穴进行电针治疗,结果发现大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向M2 型方向极化,并改善了大鼠的病变,可能与TLR4/NF-kB信号通路有关。

5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针灸通过调控免疫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成功,一些学者也对此做过总结[18],但是其主要停留在对治疗效果、免疫效应细胞等的观察,并未对影响细胞状态的信号通路、分子生物学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今后可通过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组学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结合针灸影响免疫细胞的主要信号通路及miRNA、lncRNA 等非编码RNA,深入阐明针灸预防和治疗相关免疫性疾病的具体机制。

猜你喜欢

肥大细胞抗炎胶质
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特性
秦艽不同配伍的抗炎镇痛作用分析
肥大细胞活化综合征
牛耳枫提取物的抗炎作用
短柱八角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的研究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侧脑室内罕见胶质肉瘤一例
熏硫与未熏硫白芷抗炎镇痛作用的对比研究
肥大细胞在抗感染免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肥大细胞与肾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