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傣族孔雀拳的发展与传承研究

2020-01-10杨永芬

昆明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德宏傣族孔雀

杨永芬

(昆明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昆明 650214)

民族传统体育是多年来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生产技能以及民俗节庆等的高度凝练和生动展示,并逐渐成为他们健身娱乐的项目.而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点和文化底蕴的云南傣族孔雀拳则是傣族武术的代表性拳种,它的形成与云南早期傣族的土司制度、宗教信仰、原始自然崇拜、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传统节日庆典等有关[1].虽然传统孔雀拳的技法能够满足早期傣族民众的健身、娱乐等需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孔雀拳已面临着发展与传承的巨大挑战.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孔雀拳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探讨解决其发展困境的思路和对策,旨在为傣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1 傣族孔雀拳概况

1.1 孔雀拳的起源

傣族孔雀拳的起源于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汉代巫术文化.换言之,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孔雀拳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与早期的巫术文化和祭祀文化密切相关[2].当时,巫师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笼络民心,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利用孔雀拳向傣族民众灌输具有巫术色彩的封建迷信思想,这也是古代傣族孔雀拳能够发展的思想根源.此外,当民间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时,其中就有孔雀拳的表演,于是孔雀拳逐渐获得傣族民众的喜爱和认可.

1.2 孔雀拳的内涵

孔雀拳是云南德宏傣族地区最具民族特色的拳术之一,主要流行于德宏的傣族地区,由于其拳法与孔雀的动作和神韵极为相似而得名,属于象形拳种,它是傣族民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细心观察和模仿孔雀的动作和神态,并融入傣族传统武术的基本技法而创造出的一种拳术.孔雀嬉戏追逐、饮水啄食以及开屏求偶等经典动作的巧妙运用使得孔雀拳刚柔相济、优美协调.值得一提的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孔雀拳既保持着傣族传统武术的特征,又巧妙地融汇了孔雀舞的动作和神韵,其在傣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1.3 孔雀拳的特征

孔雀拳的形成和发展与傣族文化密切相关.云南傣族独特的风俗习惯、佛教信仰以及土司制度等众多因素无不影响着孔雀拳的发展和衍变.首先,孔雀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早期的孔雀拳着重模仿原生态的孔雀动态和神韵,意在突出傣族拳术的攻防特点和宣传傣族文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过精心改良后的傣族孔雀拳更能满足人们的健身、休闲娱乐等需求,其技法的复杂化和节奏化使其在展演时也更具趣味性和观赏性.也就是说,孔雀拳的功能已从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武术逐渐演变为武术竞技和舞台表演.其次,孔雀拳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域的影响.例如:从孔雀拳的动作到拳法的顺序等,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拳法特征.最后,不同的表演者具有各自独特的动作特点.由此可知,孔雀拳既保留了傣族的民族特色,又促进了拳术的多样化发展.

1.3.1 时代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孔雀拳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早期的孔雀拳作为傣族武术对外交流的代表性拳种,肩负着宣传傣族传统文化和强身健体的职责.从拳法上来看,其则重点体现在展现傣族武术和孔雀曼妙的形体动作、神态等特点.其动作要领多注重手掌、肩肘、膝盖和脚跟的弯曲变化,在步伐上主张稳健,招法上则讲究灵活[3].而现代孔雀拳对技法和套路的繁简度进行改良,不仅吸取了其他拳种步伐和技法之长,而且保留了早期孔雀拳的招式特点.从孔雀拳的行打线路来看,早期的孔雀拳多为直打,现代孔雀拳行打方式和路线则是由东南西北4个方向进行:孔雀拳原地起式后,首先向前以马步冲拳,撤步右转身冲拳,然后上左步冲拳,退步,紧接着连出两拳再转身砸拳,接下来踢侧步连击3拳,最后同时转左右手向下砸拳,收式.在此过程中,孔雀拳方向自东始,转为南面,接着由西转北,收式回到原地.此外,经过改良后的孔雀拳与其传统拳法相比较,招式和技法更加科学规范,观赏性更强.

1.3.2 地域性

孔雀拳在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尤其是在边沿的行走路线上表现最为明显.例如,云南德宏芒市的杨四创编的孔雀拳在拳法和行走路线上都与其他地区有所差异,其表演线路是:原地起式,以孔雀步伐在表演场地上绕行一圈,转身右行至场地的右前方,经过场地前方直行至左前方位置,随后转身斜行回到表演场地中间,再竖直至场地的正前方,以孔雀开屏的经典动作行至场地的正后方,然后像鱼跃龙门般凌空跳跃,落在场地的左后方,随后在空中翻身斜打落至场地的右前方,最后回到原点收式[4].云南德宏盈江地区孔雀拳的行走线路与芒市地区不同,该拳法先由南转向西,随后由北转向西,最后回原点收式.而云南德宏瑞丽的约相创编的孔雀拳,其行打路线也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他的打法普遍遵循“小四门、打八方”的原则[4].总之,不同地域孔雀拳的打法不尽相同,既体现拳师对孔雀拳拳法的潜心钻研,又彰显了傣族武术的独特地域性.

另外,不同地域代表人物孔雀拳的操练风格也迥然不同,特别是在神态和动作上差异较大,原因是他们对拳术的理解以及个人素质不同所致.从眼神来看:杨四的眼神平静时坚定,移动时利落;旺腊的眼神平静时敏亮,移动时灵活;而约相的眼神则是平静时温和,移动时彰显活泼.从动作来看:杨四的拳术招式苍劲有力、舒展开阔,手势利落,步伐干脆,更符合竞技的要求;而约相的动作大方朴实、温顺淳朴,更具傣族的民族特色.

1.3.3 运动性

孔雀拳的习练者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可提高其心肺功能及呼吸能力.此外,由于习练时需要意识、动作和呼吸之间的默契配合,才能使得该拳术风格独特、张弛有度、动静韵味无穷.因此习练孔雀拳能提高人的反应速度、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等,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康健.

从孔雀拳动作风格来看,许多拳师历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将孔雀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和神态融入到拳术套路中.因此该拳法上身多以掌、拳和刀等手法为基础,下身多以弓步、跪步、歇步及四平马步等步伐为根基.手法灵活自如,步伐轻盈有力,全身整体起伏节奏有序,从而带动人体各部分关节的运转.动作娴静时刚柔相济,行动时虎虎生风,身法与步调高度和谐.此外,不同的拳师又有其自身的特点,有的动作犹如一只在水边闲庭信步的高贵孔雀,有的像一只威风凛凛的下山猛虎,而有的则展示出傣族独特的“三道弯”(指身体、上肢和下肢的三道弯)造型.习练者跳跃灵便、步伐轻快,表现出机敏与沉着的风格.由于“三道弯”造型以人体拜佛的动作为基础,因此习练者肢体动作灵动而柔美,展现出人体的曲线和柔韧,具有独特的美感.另外,还有民间拳师将人体部位与孔雀拳的“三道弯”造型结合起来,通过挺胸、抬头、收腹、提跨等动作,表现出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自信和向往,这也是孔雀拳的独特亮点.

2 傣族孔雀拳的发展变化

2.1 孔雀拳的发展状况

孔雀拳是云南德宏傣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通过对孔雀的形态和神态不断观察及模仿而创造出的一种拳术,该拳术既保持了民间民族传统武术的特点,又融入了孔雀的动作要点,极具傣族的民族特色.

孔雀拳的发展与早期傣族人的原始自然崇拜密切相关.当时云南德宏的傣族人认为日月、风雨以及动植物具有灵魂,于是模仿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创作出许多舞蹈和拳术.而孔雀代表着美丽与智慧,加之傣族人喜爱孔雀的窈窕婀娜的身姿和雍容华贵的气质,因此他们不仅喜欢饲养孔雀,还钟情于模仿其动作和神韵,并将其融入拳术之中,以展示他们宽容随和、活泼开朗的民族性格.此外,傣族人民历来注重文化传承,其中习武是每一个傣族男子的人生必修课.在傣族的早期历史中,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男人的一生必须要当和尚学知识、纹身以辟邪和习武强身健体这3件事.因此傣族男孩自小就跟随武师习武,客观上促进孔雀拳的发展.另外,早期傣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他们有充足的农闲时间习武,为推动孔雀拳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孔雀拳经过不断改良,既保留了传统傣族拳法的攻防特点,又吸取了其他拳种之长,同时融入了许多能够满足现代人们健身和审美需求的多种元素,其已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目前,在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我国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着生存和传承危机,甚至出现部分根植于村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其发源地也难以窥其真容.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只有与现代体育及其他元素相结合,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例如,约相在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拳法表演中融入了孔雀的动作,因此而获得肯定.此后,他分别在第三届和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及云南文山体育运动会上三度获奖.然而,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每一个体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和不断努力.

2.2 孔雀拳的发展因素

孔雀拳起源于云南德宏傣族聚居地,而孔雀拳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土司制度的影响.在傣族历史上,傣族人民创作了丰富的文学典籍和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由于当时的土司制度十分注重对傣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因此许多关于孔雀文化记载的经史作品都被保存下来.2)宗教的影响.傣族信仰佛教,早期佛教由邻国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德宏后,在流入的经史典籍中,有大量关于孔雀的描绘和记述,这些文字和图片无疑有利于孔雀拳的形成与流传[5].3)巫术文化的影响.在古代,由于德宏的傣族民众认为万物有灵,十分重视节日庆典,并在这一重要的日子举行隆重祭祀以求神灵保佑, 并将孔雀拳纳入祭祀活动之中.4)自然经济的影响.云南德宏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水稻一年两熟,农闲时间充足,因此傣族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当地民众提供了大量的休闲和体育娱乐时间.

3 傣族孔雀拳的多元化与传承困境

孔雀拳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历经磨难而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然活跃在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孔雀拳的传承与发展,应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找到其多元化共存的原因和途径,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6].

3.1 孔雀拳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3.1.1 满足传承与发展的需求

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人们不断寻求新的思维方式,以获取适应崭新生活的最佳途径,并在实践中利用思想和价值观念使之成为新技术的源泉.虽然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生活状态下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有所差别,但古往今来,需求的产生和满足一直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云南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会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要求.但无论身处何种时代,由于傣族生产状态的改变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傣族武术也产生出多元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其主体需求是孔雀拳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孔雀拳作为一项集宗教仪式、舞蹈和拳术为一体的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首先它与傣族人的孔雀图腾文化具有斩不断的渊源,如今傣族人依然将孔雀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被傣族民众饲养和崇拜,于是孔雀拳被赋予了厚重的傣族文化.此外,许多少数民族由于自身人口少和经济较落后,导致其对本民族的文化表现出更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希望形成一个拥有共同文化心理特征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傣族孔雀拳等武术内容和表现形态,无疑成为增强族群归属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这正是孔雀拳盛行不衰的根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孔雀拳的尚武性和仪式感正在削弱,目前已融入了更多的表演成分,并增加了舞台效果和审美元素.虽然傣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已得到相应满足,但他们期盼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孔雀拳所具有的仪态美和娱乐性,能够让傣族民众在观赏的同时感受到本民族的特色文化.也就是说,孔雀拳既保持了傣族的民族特色,又在现代化传承中发挥出自己的价值.虽然孔雀拳作为祭祀舞蹈和武术对抗的时代会伴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有所消退,但傣族人民的智慧一定会让其以更丰富的形式活跃于世,而且包含着各个时期的印记,构成多元化共存的格局.

3.1.2 顺应所时代潮流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任何物质和思想只有在满足了人类的生物需求以及社会需求之后,才能得以留存和传播,若不能适应便只能消亡[7].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导致以孔雀拳为代表的傣族传统武术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侵扰,使其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困境.因此孔雀拳不可能一成不变,它与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也会因地域和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多元化的外部形态.

早期由于封闭的地理位置、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封建的社会制度,傣族人习练孔雀拳,主要是满足强身健体、充实农闲生活和精神慰藉的需要.他们忙时务农,闲时练武,以抵御不期而遇的天灾人祸.

新中国成立后,孔雀拳出现在体育竞技舞台,逐渐被人们所熟知.进入21世纪后,为响应民族文化事业大发展的号召,孔雀拳被引入德宏地区部分学校的体育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活动之一.在此期间,傣族拳师抓住机会进行改良,在其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强观赏性、娱乐性和表演性以及民族特色,使其更具多元化的特征.

3.2 孔雀拳的传承困境

3.2.1 孔雀拳生存土壤的流失

孔雀拳作为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傣族传统武术文化,根植于傣族原生态的文化生活.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当地傣族人或搬离世代居住的家乡,迁入新型城镇化社区,导致他们离开代代相传的土地,告别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失去充足的农闲时间,使早期村寨概念的变得模糊或消失,孔雀拳也将失去原生态文化土壤的滋养.换言之,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瓦解孔雀拳生存的根基.因此具有极强族群性的傣族孔雀拳要顺势而为,通过不断摸索、创新和完善,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民众的需求.

3.2.2 孔雀拳传承者的缺失

20世纪80年代,经改编的傣族孔雀拳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首次登上舞台,并获得广泛的关注,随后又在其他传统体育比赛中频频获奖.此外,每逢节庆假日傣族村寨都会组织孔雀拳表演或比赛,这个惯例一直延续至今.目前,由于大批傣族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逢年过节回家时,仅有少数人会在长辈的带领下摆几招花架子,因此其既难以学其原形,也难以窥其真意,导致孔雀拳发扬光大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可想而知,在不久的将来老一辈拳师渐渐逝去,而对其感兴趣的青年却寥寥无几,将使孔雀拳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危机.

4 孔雀拳传承与发展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傣族人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逐渐消失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孔雀拳赖以生存的根基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为实现孔雀拳得到持续传承与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4.1 提供孔雀拳生存的文化土壤

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不能淡化其文化根基,不能将其分解,而是要尽可能的保存它的完整性.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传承过程就是既要保护该体育项目本身,又要使其不与休戚相关的人文环境相分离.这里的人文环境是指滋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而所谓的文化土壤就是族群适应社会和利用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也是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根源.也就是说,只有将扎根于农耕文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新时代的文化内涵,才能将其保护和传承好.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傣族民众保持原有的文化生活,如将原本一个村寨的民众安排在同一小区内,使这些共同文化拥有者能够相聚在一起,再次形成傣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土壤,使这项传统武术能够在适宜的文化土壤上发展壮大.实际上孔雀拳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理念、生活方式.因为它的形成、发展以及传承都依附于一定的文化基础,所以对于孔雀拳的现代化传承研究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毕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是要保护形成该体育项目的所有相关因素,而绝非仅仅是保护其传承人就能实现的.

4.2 拓展传承人的发展空间

传承人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核心载体.而由于孔雀拳流传范围和习练人数本来就有限,因此对其传承人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将孔雀拳代表性传承人纳入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名录,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保障其经济利益.同时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展示的平台,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参与各种教学培训及体育活动,使其获得稳定感和认同感.其次,由政府提供经费,组织有关人员与孔雀拳代表性传承人一同编写出整套的文字和音像资料.最后,通过多种方式发现、挖掘具有潜在性的孔雀拳习练者,经过系统培训使其成为传承人.总之,只有保护好传承人,才能让人们领会到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文化精髓,也才能保证民族传统体育的不断发展.

4.3 丰富孔雀拳的传播载体

目前,孔雀拳的对外传播方式还停留在早期的单向传播,传播范围仅限于云南德宏少数几个傣族村寨,具有局限性.因此,可借助自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视频媒体等平台,使傣族武术文化得到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傣族传统武术文化,从而推动孔雀拳的对外交流和发展.除此之外,可借鉴法国人的“生态博物馆”概念,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当地博物馆,使其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展现.

4.4 扩大孔雀拳的受众范围

目前,由于傣族孔雀拳后备人才的缺失,已严重影响到孔雀拳的传承和发展.为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充分发挥孔雀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为其传承与发展找到突破口.孔雀拳演练时不仅具有舞蹈的动态美,姿态的窈窕美,而且表演者穿上具有傣族特色的孔雀服和佩戴孔雀羽饰,在音乐的伴奏下,动作刚柔有节,张弛有度,表现出较大的感染力.因此应充分挖掘孔雀拳的发展潜力,不断创新,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现代竞技体育及其他元素融合,并将孔雀拳纳入全民健身计划,利用其健身、休闲娱乐功能以及独特的武术文化内涵,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成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方式之一,让孔雀拳焕发出时代的生机.

2)突破传统的家族传授、师徒传授方式.让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将其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环节,或以兴趣班、培训班的形式开展教学,可将培训分为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主要训练孔雀拳步伐和手型等基本功,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和综合素质.而高级班主要是强化孔雀拳的技能,以及规范表情和眼神变化等.

此外,在云南德宏的瑞丽和芒市,有民众自发搭建了以孔雀拳为代表的武术教学和传承基地,当地村寨或其他地区的功夫爱好者纷至沓来,经培训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有可能会成为潜在的傣族武术传承者.除此之外,在云南德宏也举办过许多孔雀拳的相关培训,并有数百名学员参加.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少教材及相关资料,教学方式多为参考和观摩各创始人的套路及其在比赛中的参赛技法,并随意加入民间招式,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3)充分利用民俗节庆,为孔雀拳发展与传承创造有利的土壤.云南傣族有很多诸如关门节、开门节、送龙节、泼水节等传统民族节日.在节日庆典时,作为富有文化内涵的孔雀拳获得了传播契机.表演者身着艳丽的孔雀服饰,彰显出孔雀拳舒展大气的风格,加之传统乐器铓和象脚鼓,以及镲、钹和人的和声等音乐伴奏,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深受民众喜爱,为孔雀拳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应以此为契机,将节日变为推动日,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广泛普及和发展.此外,还可将其有机地融合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之中.

4)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建立傣族传统体育科研机构,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传承、创新、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

总之,上述措施都是保护和传承孔雀拳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其完整延续、良性发展和确保其长久不衰的关键.

5 结语

孔雀拳是傣族武术的代表性拳术,属于象形拳种,具有优雅、灵动及沉稳的独特风格,展现了傣族人的民族性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该拳术将傣族武术的基本技法与孔雀舞巧妙地融合,动作刚柔并济、造型优美,有较强的健身性和观赏性.目前,由于傣族孔雀拳后备人才缺失和其他因素的制约,已严重到影响到孔雀拳的传承与发展.因此,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文化变迁,要不断丰富孔雀拳的内涵,拓宽其生存空间,才能使孔雀拳在时代变革中不断发展壮大.

猜你喜欢

德宏傣族孔雀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德宏 生态摄影“朝圣地”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共饮一江水葫芦丝独奏
孔雀1
孔雀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