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 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

2020-01-10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互联网+

张 亚

(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1)

“互联网+” 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理论课”)教学产生着愈益深远的影响,并使思政教育内外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得益于信息传播多元化、即时性、交互性,教师既可以更便捷地获取教学资源,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又可以借助网络上的诸多社交媒体、论坛等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大学生们可以借助网络,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在网络平台上展现自己的个性。但同时,“互联网+” 时代也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复杂性、去中心化时刻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政治选择、学习方式、生活模式、话语习惯。“互联网+” 时代重塑了固有的社会结构、关系结构、文化结构,也必然会带来师生之间关系、对话规则和对话方式的转变。求变和革新正是“互联网+” 时代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因此,面对机遇和挑战,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创新性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 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互联网+” 时代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化

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在教学环节拥有主导权,学生则是教学的客体。而“互联网+” 时代,师生之间的关系结构及角色地位被重塑,学生作为教学客体,从学习内容消耗者转变为内容创建者并进而成为学习资源共享者。“互联网+” 时代打破了传统课堂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方式,师生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弱,教师的“知识权威优势” 大大削减。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多少变得不重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才更重要。教师和学生不是知识多少的差异,而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差异。

(二)“互联网+” 时代对教育客体的影响

“互联网+” 时代,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增强,互联网向他们呈现出一个更加开阔和无限的新世界,这极大地激起了大学生群体的求知欲。填充知识空白最便利的方式即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而网络的无限性又使得网络上的际遇有无限的可能性,极大地丰富着大学生的想象力。不断突破自我局限的创新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符号。但是,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也使部分大学生重感觉轻积累,考虑当前较多考虑长远较少,注重效率较多注重质量较少。久而久之,学生习惯有问题做“伸手党”,缺乏理性思考分析的积累过程,导致思维钝化,缺乏思想上的独立性,在现实和虚拟中迷失自我。

(三)“互联网+” 时代教育环境的转变

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教育环境的局限被打破,新的知识获取方式更契合大学生的认知需求。“互联网+” 时代下的教学活动突破了时间限制,一天24 小时,学生可以随时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突破了空间限制,授课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可在任何地方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突破了人数限制,几万人、几十万人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同一内容的在线学习;突破了教育形式限制,教师可以通过软件、微课等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掌握知识传播的主导权,较易达成教育目标,但在“互联网+”时代,学生更多依赖于网络汲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作为最大的信息集散地,各种思潮和文化在网络空间进行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影响。学生在多元思想和多变观念的冲击下,“社会共识” 的形成和凝聚难以达成,且会严重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二、“互联网+” 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

(一)转变控制型教学观念,重塑师生关系

“互联网+” 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工作者作为知识权威的角色被弱化,开展教学活动时的主导性、支配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已经很难仅靠知识的广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2]。作为原本应处于被动接受教育和观念熏陶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更多知识,其思维方式更多体现出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所以,“互联网+” 时代的思政课教师除了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实施者外,还需要立足学生主体性发展视角,关注学生发展的现实诉求,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设计。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 “去主体化” 趋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习的设计者,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的学习环境,为其提供一个安全、智慧与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信息接受的指导者,大学生每天通过网络接触海量信息,但信息不一定是知识,只有对信息进行分析、鉴定、选择、整理吸收并思考内化才能转化成知识,进而成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智慧。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者要具备较强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度和政治鉴别力,引导学生对互联网庞杂的信息进行鉴别和选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困惑,遇到困难,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总之,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设计、信息搜集甄别以及解决困难的指导者。

(二)让教学语言更生动、更具时代特色

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及师生之间互动交流,都离不开教学语言的运用。传统的教学语言讲究精炼、规范、严谨、准确等艺术,但这种教学语言的运用侧重于知识传授。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和信息技术打破了知识传递的单一方式,网络、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媒体如抖音、快手等,呈现的知识信息更直观化、更凝练、更通俗易懂。而传统思政课堂的教学语言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使其更生动活泼。在互联网背景下,受新媒体的熏陶,大学生也建构了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和接受习惯,并不断追求、创新更富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表达方式,如热衷于使用网络用语。因此,思政教师也要把握网络文化的特征,创新思政话语体系,以富有时代性的教学语言诠释教材抽象的理论,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三)创新教学模式,搭建立体化的在线教育平台

传统思政理论课教育模式单一、平面化,已无法满足受教育主体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适应 “互联网+” 时代下知识传播的非中心化、非线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因势利导,通过网络来延伸传统课堂,并通过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来为传统课堂增加新的元素和活力。第一,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论坛等网络社交平台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关注热点、生活需求,进而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教育措施,因材施教。第二,丰富教学形式、增加教学深度。高校思政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慕课、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环节。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度分析讨论、分组学习、案例学习,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让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讲解新知,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或理论进行独立思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成效。第三,拓展教学时空。高校思政理论教学还须突破固有的教学时空限制,利用网络技术,如微信、慕课等发布教学课件、提供在线教学指导、分享与教学有关的教学信息,并组织学生进行在线讨论,引导学生认清形势,化解疑虑。

(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在“互联网+” 时代,为了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必须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努力开发和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推动思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其次,要吸纳富有新时代内涵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信息,增强分析和解答新时代重大课题的阐释力,引导大学生认清社会发展趋势,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定理想信念。再次,保证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心灵、思想、生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工作,为了保证思政教育成效,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与大学生生活相契合,并紧跟网络时代进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