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师范专业评估和认证促进专业内涵建设

2020-01-09王魏根李永民姚侠妹

科教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师范教学质量评估

王魏根 李永民 偶 春 姚侠妹

(阜阳师范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安徽·阜阳 236037)

在我国高等教育向普及化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也越来越受到政府、教育界以及大众的关注。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应用效果也得到多方面的认可。[1]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专业评估指标和专业认证标准中既有内容相同的要求,又呈现出关注点的差异。因此,面对两种保障机制,一些高校教师或管理者会有“既然有了专业评估,为何还需专业认证”的疑问,专业建设是“遵循专业评估指标,还是遵从专业认证标准”的疑惑。因此在我国高校开展专业评估和师范专业认证之际,有必要认清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的概念、目标和评价内容,使二者成为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专业可持续发展。

1 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比较

1.1 专业评估

专业评估是以专业为对象,根据评价指标标准,采用一定的评估手段,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专业进行审核、评估的过程。[1]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为主要内容的多维度的教学评估制度。2017年,安徽省成立普通本科高校专业合作委员会,共含33个专业类委员会,负责制定安徽省普通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组织开展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评估工作。“安徽省普通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9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共53个观测点,另加特色项目。一级指标分别是:专业办学目标与建设规划、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教学成果、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最终评估结论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2]

1.2 师范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是对医药、工程、师范等与公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等密切相关的职业性专业的一种认证或评价,为进入相应专门职业领域工作的人才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1]师范专业认证则是由专门性教育认证机构根据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检测、评价过程,核心是证明在当前以及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师范生在毕业时能否达到规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3]

我国的专业认证最早起始于2006年对工程技术、医学等专业领域进行的认证。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专业认证逐渐推广。 2014年12月,教育部发文(教师司函〔2014〕98号)首先在江苏、河南和广西等省(区)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全面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3]包含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三个专业认证标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第二级为合格标准认证;第三级为卓越标准认证。其中,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合格标准认证包括8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分别是: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

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由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实施第一级监测、第三级认证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第二级认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教育评估机构组织实施本省份的第二级认证工作。与其它专业认证自主申请不同,我国师范专业认证具有明显强制性,通过专业认证这个手段,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实现提高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根本目的。

1.3 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的指标分析

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从概念到实际应用上是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在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和专业认证标准体系上,二者都是针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样既有简单对应的地方,也有关注点明显不同的地方。

简单对应表现有:(1)专业办学目标对应培养目标。都强调专业人才目标定位要准确,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2)课程建设对应课程与教学。都重视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有机结合,能体现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需求。(3)师资队伍。都要求专任教师在数量和结构上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4)教学条件对应支持条件,实践教学环节对应合作与实践。都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重视对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5)教学管理对应质量保障。都认为需要建立完备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用以保障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6)教学质量对应毕业要求。都强调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在思想道德、学科知识以及能力等各方面全面发展。(7)社会声誉对应学生发展。都认为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4]

但具体来看,专业认证标准关注点和专业评估指标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有:(1)专业认证更多地体现以“学生中心”。不仅仅是关注老师教了什么、教得如何,而是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即学会什么、会做什么。不是关注少数拔尖学生和突出成果,而是要评价全体学生培养效果。(2)专业认证以“产出导向”。专业认证更多以毕业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来证明教育目标是否实现。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不仅关注教学资源、条件的建设情况,更加关注教学资源、条件的有效利用情况。既关注教学实施过程的完整、规范,也关注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3)专业认证强调“持续改进”。专业评估关注的是专业现状,专业认证则要求在现有基础之上有持续的信息收集与改进机制,以便保证培养的人才始终符合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最终实现从终结性评估向自我“持续改进” 的理念转变。[5]

2 推进专业内涵建设

2.1 专业现状

阜阳师范大学是一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2001年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8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等级为“优秀”;2017年又接受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这些评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各方面建设和内涵发展。阜阳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师范)本科专业始建于1997年,近年来专业建设取得一定成效。(1)师资力量较雄厚,满足学科教学和科研以及教师教育课程任课需求。建有“生物化学”1个省级教学团队,“太和香椿药用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和“体细胞核重编码的表观遗传调控”2个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2)专业教学设施完善。建有基础教学实验室8000m2,实验设备值3000余万元,能基本满足专业实验教学需求。有“胚胎发育与生殖调节”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环境激素与生殖发育”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抗衰老中草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研平台。(3)“生物学”为安徽省重大学科建设立项项目。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实施的专业评估和师范专业认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专业综合评估指标和专业认证标准,深刻领会和把握其内涵实质,对照专业评估和认证要求,“促建、促改、促管”,全面助推师范专业发展,“促强”,切实提升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2 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思路

2.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作为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必然要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彰显自身办学特色。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首先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生物科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生物科学专业)”作为基本依据。其次根据“综合型,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学校定位,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应主要培养应用型师范人才。随后,多方面分析查找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与不足,更好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细化培养过程。(1)重点研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专业评估评估综合指标”等文件具体要求;(2)向专业教师以及毕业生进行调查,深入了解生物科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3)主动与中学等教育机构进行交流和研讨,关注中学基础教育需求,重视用人学校的反馈意见,将他们的需求也反映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去。根据调研结果,最终认为形成的培养目标定位既需体现学术性,又要体现师范性。[6]在学科上,要体现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在师范性上,要体现思想道德、教书育人和专业发展目标。同时,人才培养方案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人才需求,适应毕业生继续深造、不同方向就业以及创业的多方向出口。

2.2.2 优化课程体系和改进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优化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关键。根据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以及认证标准,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注意不同课程学时、学分比例符合专业认证的要求,体现通识教育、生物学科专业教育以及教师教育的有机结合。其次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也要考虑各课程对培养目标以及毕业要求的支撑和贡献。[7]此外,当前生物学科快速发展、知识更新迅速,在教学内容上也需持续改进,如增加新兴和交叉学科课程,使课程内容能体现生物学发展现状。对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主要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围绕《生物学科课程与教学理论》建立课程群,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和新颖性,全面性和针对性,以及较强的实用性。[8]注重隐性课程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如通过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师范生专业素质。

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及内容设计。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根据专业评估和认证指标要求,实践教学除了体系完备,在学时(学分)上有保证外,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课程中的比重。鼓励专业教师吸纳本科生进入自己课题研究,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作为师范专业,教育实践是未来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根据师范生毕业要求,遵循“实践—反思—发展”的实践教学路径,构建了“教育见习、演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将教育实践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在教学模式上,鼓励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尽量避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如建立网络资源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等,结合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和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2.3 加强支撑条件建设与利用

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主体。在满足专业评估和认证基本条件基础上,今后将进一步以高水平教师为核心建立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做到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也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场所和设备。在保证实验实训设备持续改善基础之上,将继续加大实训经费投入与实验设备维护力度,提高实验场所和设备的利用率。不断扩大实验(实践)场所的开放力度,支撑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和教学技能自主训练。加强校外实习场所的建设,积极与地方中学开展深度合作,使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获得更加扎实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和发展能力。

2.2.4 完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除了校级监控体系外,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内部也建立了学院和教研室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主要教学环节进行常态化监测。学院主要依据学校相关制度,使每个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具体化。例如,建立了教学管理实施细则、教学考核实施细则、新入岗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领导干部听课方案、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等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研室重点监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以及对教师具体教学过程检查。例如:领导干部听课记录、试卷抽查记录和质量分析、毕业论文、专业实习、课程标准、考试管理、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等活动的记录和材料。这样,从校、院、室三级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实现。[9]

3 小结

专业是高校办学基本单位,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教学质量,以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抓手,促进专业内涵发展是当前高校总体办学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二者都要求人才培养从学生入口(生源质量)开始,涵盖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方面(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直至最终效果(学生发展、社会声誉)。通过专业评估和师范专业认证,必将有利于促进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最终有利于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和人生发展。因此我们积极利用当前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这一大好时机,做好顶层设计,改善办学条件,规范管理,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师范教学质量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