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及志愿服务意愿调查

2020-01-09谢涓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医学类参与度医学生

谢涓贤 韦 倩 王 进*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9)

“临终关怀”一词译自英文hospice,指的是对那些救治无望的临终患者采取生活照顾、心理疏导、姑息治疗,着重于控制病情、缓解痛苦,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使临终患者活的尊严,死时安逸。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并探讨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在认知与志愿服务意向的现状、差异及影响因素,探讨普及临终关怀知识的必要性,从而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死亡观和提升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参与度提出合理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苏州市在校大学生,其中医学类大学生188人(49%),非医学类大学生196人(51%),男性169人(44%),女性 215人(56%)。

1.2 调查内容

编制《大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及志愿服务意愿》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单选及多选的问卷评价方法。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含性别、年级、专业;第二部分为调查对象对临终关怀的了解程度、了解途径、接受程度以及身边是否有过重症晚期病人的经历等;第三部分为调查对象对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了解程度、意愿程度以及过往参与度等。

1.3 资料收集方法

被测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填写问卷,时间为20分钟,现场回收问卷并检查问卷的有效性,漏答率>5%为无效问卷。选取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各200名大学生作为样本发放问卷共400份,回收397份(回收率为99.25%),有效问卷384份(有效率为 9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检验水准 =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样本中家中曾有或现有重症临终病人289人,占75.26%;仅22人表示曾经参与过临终关怀相关志愿服务,占5.73%。

2.2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临终关怀认知情况

调查发现,在认知层面,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大学生有明显差异且医学生认知程度普遍高于非医学类(P<0.05)。医学生中有125位(占66.49%)均表示听说过相关概念并且具有较全面的了解,而此项非医学生中仅有73人(占37.24%),说明非医学生对于临终关怀这一概念相对陌生。在认知渠道上,医学类大学生主要通过专业课程介绍(39.36%),而非医学类大学生主要认知渠道为媒体报道(38.27%)且课程领域涉及严重欠缺,仅3人表示课程中曾涉及相关教育(1.53%)。

但在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场所的认知上均无明显差异。但对于服务对象的认知较不全面,普遍忽视了患者家属。

2.3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临终志愿服务意愿情况

调查发现,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大学生在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过往参与度上整体偏低,但两者之间仍有所差异(P<0.05),医学类大学生参与度为 9.04%,非医学类大学生参与度为2.55%。在增进了解的意愿方面(通过讲座或公众号了解信息),两类大学生无明显差异,大多选择愿意或不确定,极少部分(占9.64%)明确表示不愿意,表明大学生增进了解的积极性较好。在宣传临终关怀相关知识与参与相关服务上两类大学生有显著差异(P<0.05),医学类大学生中有127人(67.55%)表示愿意传播相关概念、117人(62.23%)表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而非医学类大学生中有105人(53.57%)表示愿意传播相关概念、76人(38.76%)表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这表明医学生更愿意参与临终关怀相关实践。

3 讨论

3.1 医学类与非医学类大学生临终关怀认知度差异较大

调查情况表明,医学生总体认知情况较为良好,而非医学生总体认知较为缺乏,这与医学类院校专业课程中涉及临终关怀相关内容密切相关,且与医学生的年级数呈正相关,88%大二以上年级学生表示专业课程曾涉及到临终关怀相关内容。而非医学类大学生基本均未涉及相关内容。

3.2 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实践上存在矛盾

调查显示,临终关怀志愿服务上存在两对矛盾,即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比例(89.06%)与愿意参与的比例(50.26%)不匹配;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愿意了解的比例(87.24%)与愿意参与的比例(50.26%)不匹配,其中非医学类大学生矛盾更为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本质上来说是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开展受阻,其原因主要有:死亡这个话题敏感忌讳,很多人不愿意接触(76.04%);临终关怀相关教育培训较少,大学生经验不足(72.92%);社会参与度、关注度较低,资金筹困难(55.21%)。

4 建议

4.1 普及临终关怀相关知识,转变传统的死亡观念

目前我国对临终关怀的普及教育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医学院校还没有将“临终关怀学”作为必修课,没有对医学生进行临终关怀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培训。非医学院校更是忽视了对于临终关怀相关内容的普及和教育,因而加强临终关怀相关教育十分必要。积极开展临终关怀相关教育,转变固有观念有助于提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促进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高校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传播相关内容,例如开展讲座、利用学校官网或微信公众号宣传、开设临终关怀选修课或必修课等。并在课程中帮助大学生重新认识临终关怀,让他们了解临终关怀的本质是全面性的支持和照料,是帮助患者有尊严的度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根据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相关启示,例如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临终关怀教育,例如讲座、小组讨论、病例分析、临床见习实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改进评价方法等。院校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临终关怀教育方法,例如基于博物馆的教育(MBE)。

4.2 提高社会关注度,扩展资金筹集渠道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缓慢。其原因在于资金不足、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合理。而西方主要国家临终关怀事业正蓬勃发展,政府重视,民众积极参与正是其重要原因。因而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想要得以长久有效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充分提升民众关注度与资金得以保障的基础之上。民众关注度提升的基础是逐渐转变长期以来固有的死亡观念,树立起对于临终关怀的正确认知,这需要相关组织与团体的积极宣传与传播。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经济支持主要来自政府财政,为了弥补空缺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并存的方式筹集资金。例如鼓励个人、企业以及慈善机构捐赠,在筹集资金的同时还能增强群众对于临终关怀的了解程度,从而激发群众的潜在参与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英国经验,发行专门彩票,或通过开办“第三产业”等方式募集资金。

猜你喜欢

医学类参与度医学生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激活珠心算生命力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开设高等数学必要性的认识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医学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探索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