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口岸营商环境现状分析

2020-01-09聂钦宗徐臻赟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1期
关键词:通关营商货物

□聂钦宗 徐臻赟

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 营商环境报告》(以下简称“2020 报告”)中,我国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单项得分86.5分,排名56 名,较上年进步9 名,其中上海得分权重为55%。为了解上海口岸营商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走访调研了相关委办部门及进出口服务企业。调研显示:近两年,上海围绕港口收费、通关便利化、优惠政策“应享尽享”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取得明显进步,通关时间和费用成本实现较大幅度压缩,但目前仍存在四方面问题。

上海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开展单一窗口国际化合作

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加强上海电子口岸与亚太经济体口岸合作,通过与澳大利亚就海运可视化试点项目数据互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研究推动项目商业化发展和单一窗口产品溯源功能,助力优化上海口岸营商环境。同时,进一步拓展试点经济体范围,吸引中国香港ONEPORT、新加坡PSA 及部分南美国家等经济体成员加入。

(二)自主研发应用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

探索建立智能化监管通关新模式,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初步形成企业供应链准入安全评估模型和风险防控模型集群,有效提升精准识别风险的能力,为守法企业最大限度提供通关便利,对违法企业实施有效拦截。截至2019年9 月底,建立风险防控模型49 个,注册企业达369 家,汇集生产、贸易、物流、税务、工商、外汇等数据125 亿条,并与“单一窗口”、航运企业和港务部门实现无缝对接,“优享订舱”“靠泊即提”等功能上线运行。

(三)全面推广“提前申报”

对进口货物,海关鼓励申报人在确认舱单信息传输后、货物抵港前,向海关申报。对出口货物,企业可以在确认预配舱单传输后、货物运入海关监管场所前3 日内,向海关申报。这样可以便利非查验的进口货物抵港即可办理放行提离,出口货物抵港即可放行装船。

(四)大力推进“先放后税”

“关税保证保险”制度以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作为投保人,海关作为被保险人,企业向保险公司购买关税保证保险后,凭借保险公司出具的保单向海关办理税款类担保手续,从而实现“先放行、后缴税”。此项制度自2018年9 月1 日试点以来,担保金额已达到15.13 亿元人民币,发挥了很大的政策效应。

上海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政策的实际成效

(一)降低跨境贸易总费用

建立了具备“通关+物流”功能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行通关放行、港口作业、物流运输各环节的大并联改革,优化流程。梳理跨境贸易全流程收费事项,大力清理随附单证,全面实施港口收费的清单公示,降低跨境贸易总费用水平。通过两轮改革,进口货物从抵港到提离全流程时间减少了48.6%,边界费用缩减70.9%。出口货物全程耗时减少了21.7%,边界费用缩减了53.3%。

口岸减税降费成效明显。全面落实国家降低货物港务费、保安费和搬迁费政策,整治规范口岸收费情况,实现调降货物港务费15%、港口设施保安费20%,推动相关企业下调码头操作费约10%。

(二)压缩进出口通关时间

2019年1-8 月上海海关关区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较2018年进一步压缩35.2%和26.2%。将“提前申报”推广至全口径单证,上海口岸进口“提前申报”比例从8.3%升至18.4%,出口从54.8%升至66.9%。矿产品“先放后验”使口岸放行时间压缩83%,进口汽车零部件“先申明后验证”使通关时间压缩63.2%。将上海口岸查验比例压缩到2.4%。

单证办理改革后,世行考察的单证合规时间,进口时间(不涉及贸易许可证件)主要就集中在海关通关作业(申报和支付关税)和提单换提货单的时间上,一般情况下,可以在4小时内办理完毕;出口申报和办理原产证书时间,在2 小时内也可办理完毕。

(三)海关检查成本下降幅度较大,占边界合规费用①边界合规成本等于海关检查成本与港口处理成本两项之和,两项成本无交集。比重较低

目前,上海港受理中心网上受理比例超过98%,办结业务从原来的每人次需要2 小时减少到3 分钟以内,柜台受理业务由原来的3000 人次/天减少到现在的不到100 人次/天。部分企业反映,利用网上受理,精简了40% 的跑单人员,人工成本降低60%,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获得感、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上海口岸出口边界合规耗时中,港口物流作业耗时从23 小时压缩至18 小时;出口边界合规费用中,与海关监管相关的报关费由30 美元降为23 美元,与港口物流作业相关的费用由275 美元降为226 美元;上海口岸进口边界合规时间中,海关作业时间由11 小时压缩为4 小时,港口物流作业时间由48 小时压缩为36 小时;进口边界合规费用中,报关费用由45 美元降为30 美元,与港口物流作业相关的费用由290 美元降为200美元。

三个相关创新案例

(一)案例一:协调签发全国首份《未加工证明》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吸引众多跨国企业设立了面向亚太区的物流分拨中心,通过分拨中心来集聚和分拨原产于全球各地的货物。但是贸易实践中,由于全球主要自由贸易协定都设置有“直接运输”条款,即要求货物途经第三国仓储转运时如无法证明货物没有被实施二次加工,则货物转运至第三国后就无法享受到相应自由贸易协定的优惠税率。

为此,2018年初,上海海关关税处向洋山保税港区的发货人签发了全国首份《未加工证明》。上海海关截至目前已累计签发超过1100 份未再加工证明(转口证明书),使大量在上海有分拨业务的企业实现“既快又省”的目的。以梅特勒-托利多集团为例,截至2019年6 月,该集团已向上海海关申请签发未再加工证明138份,出口贸易额达213 万美元,合计节省关税30万美元。

(二)案例二:保税船供公共服务平台

上海港是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但其船供市场规模不足新加坡的5%,这与其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的身份极不匹配,极大地限制了上海港乃至全市、全国的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2018年多家船供企业均在洋山保税港区内储备了大量的保税船舶备件。如客户一——曼恩是目前全球实力最强的船舶动力设备供应商,市场占有率超过80%。2018年其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配件分拨中心的销售额超过2300 万欧元。客户二——中船服务注册资本10 亿元人民币,旨在为集团内所有船舶相关产品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目前,洋山港船供需求超过500 单,供船物资金额超过8500 万元人民币。但是这些船供企业只能通过将物资出口至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来完成出口退税,这样不能高时效、低成本地供应至上海口岸的国际船舶,降低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为进一步满足供应链创新发展需求,自2018年初起,着手筹建“上海自贸区保税船供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旨在为保税区域船舶备件供应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为船舶物资供应业务提供高效、规范的通道。从而赋能保税港区供应链产业,提升上海枢纽港航运综合服务能级,进一步巩固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全球分拨中心的地位。

(三)案例三:设备交接单实现电子化

设备交接单(Equipment Interchange Receipt/EIR)电子化是将上海港沿用30 余年的纸质EIR 以电子化数据替代呈现并流转的信息化工程,是集团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改革的重要举措。EIR 电子化项目于2019年2月14日实现全面推广,使得传统纸质单证彻底成为历史,为推动行业改革奠定了基础。通过近一年的推进工作,EIR 平台目前已完成业务上线的船公司有81 家、船代33 家、堆场105 家,平台注册在案的运输车队有3800 余家、车辆41000 余辆、司机数量达到46000 余人。EIR 电子化主要成效:一是节约制单和流转成本。以制单平均2元/单、寄送流转平均30元/单的成本计算,截至10 月21日,电子EIR 共计完成重箱作业773万余单,节省直接成本约2.4 亿余元。二是提高车队运营效率。根据运输协会的统计,集卡司机由于取单证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车辆空驶里程约占15%左右,加之纸质单证流转传递约30元/单的直接成本,节约总成本约4 亿元/年。三是客户体验提升。实施EIR 电子化后,因单证引起的工作量骤减,船公司、船代的人力资源得到了有效释放,人力成本也明显降低。EIR 电子化使堆场周边排队、拥堵情况得到明显改善,道口通行速度由原本的几分钟一车变为几十秒一车,效率得到大幅提高。

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仍属整体营商环境短板

我国营商环境整体指标排名31名,进步15 名,跨境贸易单项排名仅56 名,进步9 名。达到国务院目标需不懈努力: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方案》提出,到2021年底,世界银行跨境贸易便利化指标排名提升30 位。2020 报告中跨境贸易排名(56 名)较2019 报告(65 名)仅提升9名,与国务院设定的提升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二)指标考核未因地制宜考虑实际情况

世行评价口岸营商环境的指标中有进出口通关时间、进出口报关审查时间、进出口报关审查费用、进出口通关费用等,这些指标与一个区域的进出口规模大小密切相关,上海港口进出口体量较大,空运吞吐量约占全国的50%,海运吞吐量居全国第一位,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当前,国际繁忙程度越高的港口面临持续改善口岸营商环境的压力越大,降低口岸成本、提高效率的难度越大,为改善营商环境和简化操作流程,各个港口都有适合自身的特色做法,现实中难以用统一模式评判。受访企业反映,目前世行营商环境报告已经成为相关政府部门推进营商环境的重要参考依据和主要抓手,但世行的评价方法有失偏颇,一味追求分数和排名提升并不可取,现实中也存在一些部门为迎合指标提升而改变原有更优操作流程的情况,但可能实际工作效率或企业感受度并未提升。

(三)政策解读和实施细则需进一步完善

调研中,企业反映,在实际操作中,政策解读和实施细则尚需进一步完善。某报关服务企业表示,虽然针对旧机电进口有专门的文件公告,但近期在进口空压机段涡卷壳中,面临不同部门解读不一致情况,口岸回复“可能是低风险产品,但要以检验检疫口径为准”,检验检疫表示“产品在系统里查验不到”,海关总局表示“公告文件解读没有明确解释,法规法令需参考其他”,企业咨询沟通了六七次,仍没有明确的回复。

(四)新系统的磨合尚需时日

海关查四系统2019年11月31日开始实行,企业感觉明显的不适应在于原来货物查验可分散在各口岸,海关工作人员赴各口岸分散查验,且只需货车司机开箱即可;但系统实行后,需集中到指定地点查验,并需报关人员和货车司机同时在场开箱。造成的结果是货物在指定查验地点堆积,查验时间较以前平均拉长2天,报关员和进口企业的工作量加大。另外,食品、化妆品等的标签审核以前由口岸执行,目前被抽中查验需要集中到检验检疫部门,企业感觉便利度有所下降。

猜你喜欢

通关营商货物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通关英雄榜
一碗面的通关密码
逛超市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营商环境软转型
打造营商环境邀您共同参与
上海自贸区初步建立便利通关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