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精神育人的载体和途径研究

2020-01-09王梦姣易倇叶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31期
关键词:育人大学精神

王梦姣 易倇叶

(西北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7)

大学作为一个存在的实体,与社会经济、政治相互关联,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大学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其核心组成便是大学精神。这一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刘亚敏把大学精神定义为“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共同努力,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它对大学的发展起到了激发、凝聚、定向的作用。大学文化给社会贡献一种价值观和知识体系,通过对人才的全面培养,实现现代大学生纯粹的学术精神,以及引领社会的正确批判精神。研究其育人载体和途径,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智慧挖掘。

1 大学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大学精神”的内涵及本质特征是大学精神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对大学的生存起到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李辉认为,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即大学精神的内涵包含人文、学术、科学等形式的价值体统一,通过思想导向作用推动并创造大学自身的文明成果。

现代大学精神本质上是相对稳定的价值规范体系,以一定的物质形态、符号标志、制度体系、行为活动为表现形式,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在物质形态、符号标识、制度体系等方面研发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具有两方面特征:(1)时代性。随着时代变化,经济、政治等因素变化导致大学精神的思想观念转型,从而形成新的价值导向。(2)教育性。现代大学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勇于担当的社会关怀精神,教育学生的人文理性同时发展,培养其胸襟与个性。最终使大学成为人、思想、价值观念、理性思考、创新、智慧和博大胸怀的集合体。

2 弘扬和发展大学精神育人的必要性

2.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现实需求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中,大学精神的积极现实作用不可忽略,为了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历了艰难的求索,从而探索出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核力量,培养其前瞻性和创新性是新时达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精神的现实要求在非意识形态领域的表现。

2.2 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今世界,大学精神推动不同文化选择的科学性和延展性,继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大学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倡导和发展先进文化,凝聚奋斗力量。

2.3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大学和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大学精神是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任务,教育则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研究,融入师生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从而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3 大学精神育人的有效载体和现实途径

3.1 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育人的导向力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贯通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生命体,是一个熔铸历史传统、时代精神、民族气质的有机体,也是一个彰显青春活力、智慧光芒、人文关怀的集合体。而大学精神作为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大学人自身的价值追求后,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激励和鼓舞大学人去探索知识、追求真理。校园物态文化就是校园显性的物质实体,即硬件设施。是贯彻大学精神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完善大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馆、校史馆、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广大师生的精神生活方式既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和人格塑造,进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这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言行举止,而且从深层影响着全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意志等,对于形成开拓进取、团结有序、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学风建设——大学精神育人的风向标

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建设。学风建设不仅是一个教学问题,更是高校育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求真务实的精神风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进而对教育工程质量、数量发展做出质的贡献。“精神”使大学生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强权,敢于捍卫正义,敢于领时代之先。学风建设作为大学生精神育人的重要载体,体现了高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增强大学生主人翁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入手,从根本上推动学风建设的提高,使高校成为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人才的集散地。完成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3.3 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大学精神育人的主推手

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习近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及时发现并解答大学生的真实问题,以正能量为导向、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要,以“四个服务”为目标,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和升华。通过大学精神凝聚的号召力来使校园文化不断地发展,同时高校也在发展方向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思想教育的内容也是影响时代进步的重要因素,它站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在高校师生的思想中树立信念,可以调动师生工作学习工作中的创造性来进一步深化新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学校历史研究、编写校史系列丛书、组件校史宣讲队等,深入开展校史校情教育,继承和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自豪感、责任感,使大学精神渗透到师生的日常活动和行为规范之中,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教育改革要求。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及社会进步的需要。基于它特有的创造、批判和社会关怀精神,由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共同创造及创造的大学精神,通过思政课、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实践活动等载体,结合物质、制度等形式,实现以育人的第一要旨,完成全面人才教育的大学使命。努力营造和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学风校风建设、加快思政立德树人步伐、推动实践活动深刻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实现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育人大学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虎虎生威见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