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呗”类产品对信用卡业务的影响

2020-01-08黄祥俊苏天笑

金卡生活 2020年1期
关键词:商户信用卡支付宝

黄祥俊 苏天笑

编者按:2015年4月,主打年轻用户的蚂蚁花呗产品上线,凭借在天猫、淘宝两大线上消费平台,以及线下商户的逐步覆盖,蚂蚁花呗业务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本文以蚂蚁花呗为样本,梳理其产品,讨论其发展模式,分析其对银行信用卡及银行的影响。

201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力支持消费金融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随着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处在信用交易为主导的信用经济阶段。

2015年4月,经过4个多月试运行后,蚂蚁金服正式上线蚂蚁花呗产品。用户可在蚂蚁花呗的授信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并可获得类似银行信用卡的“免息期”,满足了支付宝用户小额、日常的信用消费需求。短期内实现了快速发展,用户超过1亿。蚂蚁花呗实际上是阿里巴巴依托其线上平台、线下商户消费场景推出的虚拟信用卡,标志着其与银行信用卡产业正面交锋的正式展开。

2015年前后,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蚂蚁花呗、京东白条为主的互联网公司消费信贷产品对消费金融市场格局的影响,各银行陆续推出了自己的虚拟信用卡产品。银行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一类是去掉了实体卡,通过网络渠道等简化传统信用卡申领的步骤;另一类是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下沉获客和信用消费渠道。银行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可视作银行对传统信用卡产品的创新和延伸,同时也是对互联网公司消费信贷产品的对标。

当前,蚂蚁花呗在年轻用户及日常消费场景中已占有相当的份额,从用户和场景两端影响银行信用卡业务,尽管二者用户群体的重合度在25%以下,但二者的竞争格局逐渐形成。

蚂蚁花呗产品介绍

用户端。蚂蚁花呗在C端的产品设计与银行的信用卡产品有较多相似之处(表1)。

商户端。蚂蚁花呗对开通花呗支付的商户收取服务费。每笔按花呗交易的订单金额×费率计算。目前,线下商户费率0.8%;天猫商户费率0.8%;淘宝商户费率1%。

根据支付宝官方信息,天猫、淘宝等平台支持花呗分期的商家已经超过60%,每个商家开通花呗分期服务当月,店铺交易额平均提升近30%,次月继续提升26%。

在线下商户端,开通花呗支付对商户的引流没有线上平台明显,商户是否开通蚂蚁花呗是衡量店铺交易提升和承担手续费之间博弈的结果。线下商户,尤其是小微商户对蚂蚁花呗的支持率较低。为提高线下商户对蚂蚁花呗的支持率,2018年,蚂蚁花呗推出当面付,并在2019年7月升级该功能,单笔订单金额在150(含)元以内均可用蚂蚁花呗付款。

蚂蚁花呗交易分期。2017年4月,蚂蚁花呗推出了交易分期。交易分期与分期还款在还款时的选择不同,交易分期是指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就选择分期支付,手续费可由用户承担,也可由商户承担。如由用户承担,则用户可以分期还手续费,且与账单分期还款相比,手续费略有优惠;由商户承担,则在交易时,一次性从商户那扣除手续费。由于花呗交易分期的这种选择性,在消费过程中,商户承担手续费,对消费者而言就相当于免息分期购买商品,成为商户的有力营销手段。

蚂蚁花呗的收入。通过以上对蚂蚁花呗产品的梳理,可以看出蚂蚁花呗的收入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利息,包括延期还款服务费、账单分期服务费、交易分期服务费,都可以算是利息收入,因为本质上都是资金占用的成本。二是交易手续费,即对商户收取的每笔交易手续费。三是惩罚性收入,即用户逾期还款而被收取的逾期费用。相对传统信用卡来说,消费者不需要承担年费等成本。

蚂蚁花呗的发展模式

持续产品输出,覆盖线上线下场景。蚂蚁金服开发蚂蚁花呗的初衷是在“双11”活動期间为支付高峰期兜底,让支付可以快速平滑地进行。天猫、支付宝的消费场景是蚂蚁花呗用户的首要支付场景,两大平台上支持花呗支付的商户迅速增长,占比超过60%,奠定了基础用户场景。

另外,通过重金投入的花呗红包线下拓展及推出的当面花功能,预计覆盖了超90%以上线下支付宝商户,成功打通了线上线下场景。然而支付宝的目标不止于此,借助其线上移动支付优势,支付宝将蚂蚁花呗不断向其他平台输出,截至2019年底,已支持在当当网、大众点评等众多主流互联网平台使用。

基于自身生态优势打通线上线下消费,并持续扩大支持平台,使蚂蚁花呗用户与场景高度结合,实现相互协同发展。

依托用户基础,提升用户转化率。蚂蚁花呗嵌入在支付宝App中,支付宝的庞大用户体量是蚂蚁花呗得天独厚的用户基础。从易观咨询实时监控数据来看,支付宝的月度活跃用户在2019年3月提升至5.5亿,单季度增加了0.3亿,较2017年12月增加了1.1亿,月度活跃用户提升了24.9%(图1)。

2015年,蚂蚁花呗一经推出就在短期内实现了用户的快速增长,2017年用户数突破一个亿。在依托于现有支付平台实现用户自然增长的红利逐渐减少后,针对线下商户对蚂蚁花呗支持率较低的情况,支付宝将拓展蚂蚁花呗的战场转移到线下。

2018年,蚂蚁金服投入15亿的花呗红包进行线下推广,在营销的带动、海量地推团队的推动下,掀起了线下培养用户的高潮。通过花呗红包的带动,进一步拓展蚂蚁花呗在线下B端的影响力,同时实现了C端用户增长的又一次爆发。

打造支付生态,破除社交魔咒。作为支付宝的内在板块,蚂蚁花呗与支付宝自身的发展战略一脉相承。截至2019年3月份支付宝的用户数已经超过8亿,其中月度活跃用户数达5.5亿,占比69%。

同时,微信支付快速发展,让支付宝深感“高频打低频”之痛。在对社交功能强烈追赶之时,支付宝甚至连首屏都和微信极为相似(图2)。2016年末的“圈子事件”轰动一时,大尺度照片问题让支付宝引来一片口诛笔伐,其社交战略一波三折,最终还是“郁郁而终”。

2016年末开始,支付宝逐渐放弃社交战略,专注于客户需求,建立了一个集大金融、便利、信用、购物等于一体的全方位平台。支付宝打出“不杀时间的流量”口号,社交流量Kill time,工具流量Save time,前者经营的是无聊经济,后者则是为有用而生。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曾在一次内部分享中说,“支付宝不必追求用户时长,用户大可以在社交、游戏、视频上耗费时间;对于支付宝来说,只要用户在解决刚需问题的关键时刻,能想起我们,就够了,甚至停留时间越短越好,因为这才代表解决问题的效率够高。”

事实上在用户转化率方面,社交流量的转化路径更长,转化率更低。举个例子,在国内,支付宝用户约为8亿,余额宝用户约为6亿,转化率为75%,微信支付用户约为10亿,理财通用户约为1亿,转化率为10%。

基于支付宝向工具流量的转变,支付宝用户得以用最为便捷、高效的操作完成App内的相关操作。而蚂蚁花呗也得益于这个变化,在用户中形成了安全、便捷、高效、专业的信用消费产品形象,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用户的需求,为最大范围覆盖用户打下基础。

及时调整产品,服务长尾用户。实际上,蚂蚁花呗的产品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上线之初,“快速开通”给很多用户留下了默认开通的印象,由于担心自己的资金安全,一时间引来大量投诉。蚂蚁花呗的发展与P2P高速发展时间重合,校园信贷等违法信贷造成的舆论压力同样波及到蚂蚁花呗。因蚂蚁花呗用户中高校学生占据重要部分,不同于现金、刷卡消费,使用花呗支付容易引发提前消费等不理性消费行为。

面对各种质疑,蚂蚁花呗及时调整产品和相应策略。由于产品设计原因,蚂蚁花呗主要服务的是长尾用户,因此其采取限制授信额度等手段,持续加强风控管理。通过各种渠道强调花呗用户绝大部分是理性消费,风险可控。同时强调了蚂蚁花呗有效缓解了长尾用户金融服务获得率低的问题,释放了年轻人群和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具有普惠属性。由于监管的压力和自身判断,蚂蚁花呗主动舍弃掉了一些市场,比如租房、医美、大额教育、直播打赏等。产品反馈速度快,引导用户理性消费,突出产品的普惠性,让蚂蚁花呗在面对市场和监管时占据了主动,为自身发展留下了足够的成长空间。

信用卡产业的竞争分析

目前市场上具有“信用卡”属性的竞争产品主要有三类,除了银行的传统信用卡外,一类是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等为各大互联网金融公司推出的具有信用贷属性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另一类是商业银行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产品。

互联网公司虚拟信用卡。2015年初,京东和支付宝先后发布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作为两大互联网公司发布的消费信贷产品,两者都积累了大量用户。事实上,蚂蚁金服推出的蚂蚁花呗、蚂蚁借呗分别对标了银行的信用卡和贷款业务,并促使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跟进,推出了各自的“花”“借”产品组合(表2)。

而在“信用卡”属性产品的竞争市场中,微信一直持谨慎态度,迟迟未推出自身产品。有报道称,微信在2019年四季度推出自己的消费分期产品“分付”。而与蚂蚁花呗等产品设有一定免息期不同,“分付”只会是一款针对消费场景、没有常规免息期的纯粹消费分期产品。这样的产品设计体现了微信一贯的谨慎态度:一方面在金融“去杠杆”及现金贷整治的大环境下,消费金融产品ABS(资产支持证券化)发行有所减少,资金成本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拥有10亿用户级别用户的微信,开放“免息”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账单厚度和分期率带来的利润短期内难以覆盖成本。然而无论“分付”最终是否有免息期,这款经腾讯反复讨论后的产品上线,都将意味着竞争的加剧。

当前各互联网公司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产品中,除蚂蚁花呗外,京东白条的用户量最大,美团、去哪儿、苏宁等体量较小。而与蚂蚁花呗打通线上线下场景不同,京东白条等产品主要在自身平台和场景中使用,主要目的还是增加自身用户的使用黏性。

银行虚拟信用卡。2015年前后,各互联网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陆续推出消费信贷和现金贷产品,对传统信用卡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基于银行信用卡业务受到的影响,各银行陸续推出虚拟信用卡,并在监管政策的要求下逐步发展。银行虚拟信用卡指基于银行卡上的BIN码所派生出来的虚拟账号,没有实体卡片作为载体,但依然可应用于线上线下支付场景的信用卡产品。银行虚拟信用卡现有两种类型:

一是银行单独发行的虚拟信用卡。银行单独发行的虚拟信用卡减少了制卡、邮寄过程,基本上可做到秒批秒用,持卡人也无需担心卡片丢失、销卡后剪卡等问题。这是移动支付背景下的信用卡模式创新,但产品本质上还是信用卡。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陆续推出了虚拟信用卡。

二是银行联合互联网金融机构发行的虚拟信用卡。这是将消费贷与银行Ⅱ类户打通,再基于Ⅱ类户绑定支付工具,像信用卡一样展示在用户的支付列表中,是消费贷产品的变形。用户可以在对应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或消费贷App内,实现银联渠道的二维码支付和手机闪付。小赢、360金融、招联消金、马上消金、中邮消金等多家公司联合上海银行等推出了虚拟信用卡(表3)。

虚拟信用卡的现状分析。银行单独发行的虚拟信用卡,本质上是实体信用卡业务的延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下卡流程、降低获客成本,但并没有改变当前市场竞争中传统信用卡的诸多劣势。

联合发行的虚拟信用卡,因为与场景和用户联系紧密,满足了对应平台用户的信贷需求,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当前推出的产品,如招联消金的招联“云闪付”、马上消金的安逸花闪付、中邮消金的邮你花“云闪付”等均是与银联合作,支持银联标准的移动支付,进一步扩大了平台用户消费的覆盖面。但目前仍然存在监管政策不确定性、用户使用成本较高、单个平台用户体量小等劣势,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表4)。

蚂蚁花呗与银行信用卡的比较分析

蚂蚁花呗借助平台和线下优势,实现了“出圈”,在一众互联网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产品中独树一帜,获得了其他产品难以匹敌的竞争优势。而银行系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中,由于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发展规模的限制,尚未形成较大的影响力。蚂蚁花呗和银行信用卡的竞争是当前主要的战场。

C端群体比较。用户量方面,有报道称,当前蚂蚁花呗已有3亿左右的用户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国内信用卡(含借贷合一卡)累计发卡数量共计7.34亿张。另据各银行2019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工商银行以1.5亿张的累计发卡量排名第一,国有行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分列其后。招商银行以9千多万的累计发卡量排名第五,居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首位。单行信用卡用户量低于蚂蚁花呗的用户量。

用户结构方面,信用卡的准入门槛高,办理时需要提供工作、医保、固定资产等证明材料,并通过征信系统查询办理人征信情况,从而确定信用卡申请人是否合格。换句话讲,信用卡优先服务于高净值客户。而蚂蚁花呗服务对象覆盖全部支付宝用户,对于申请人先提供一个微小的额度,再根据用户的成长表现提额。目前蚂蚁花呗用户中80后、90后用户占比80%以上,且70%的用户是第一次使用信用消费(图3)。可以看出“年轻”“首次使用信用产品”是蚂蚁花呗的典型用户特征,有很强的成长性。

B端受理范围比较。蚂蚁花呗的受理范围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阿里巴巴自身的天猫、淘宝等平台;二是支持蚂蚁花呗的线下商户;三是通过支付宝的影响力对外输出的平台,截至2019年底,已支持在当当网等众多平台使用。信用卡的直接受理范围主要是线下的POS商户、银联渠道的二维码收单及自身手机银行内的消费。单就商户受理而言,蚂蚁花呗通过当面付功能预计可覆盖90%以上的线下支付宝商户,由于市场上商户大量使用个人收款码,蚂蚁花呗线下可受理商户预计为5000万。而根据《2019年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可受理信用卡的联网受理商户为2733万户。

授信额度比较。蚂蚁花呗用户的最高授信额度不超过5万元,信用卡的授信额度按照信用卡等级不同而不同,最高授信额度远高于5万元。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每卡的平均授信额度约2.31万元,而截至2018年12月底蚂蚁花呗人均授信额度不到 4000元,目前蚂蚁花呗户均账单金额仅 900 元左右(图4)。从额度上来看,对于在校学生等无法申请到信用卡群体而言,蚂蚁花呗的优势更大。而对于已经有信用卡的用户而言,蚂蚁花呗是信用额度的一个补充,除了特定免息产品外,其产品吸引力相对较小。

消费习惯比较。最初的蚂蚁花呗用户是以天猫、淘宝消费为主,随着将线上线下业务的打通,蚂蚁花呗消费随之渗透。而信用卡主要是从线下商户的消费和权益建设为主体,随移动支付发展向线上延伸。与信用卡主要用于商超、百货等大中型消费场景不同,蚂蚁花呗使用场景为小微场景,如小区便利店、早点铺等。根据蚂蚁金服的数据分析,蚂蚁花呗主要被用于生存类、实物类和非耐用品类等生活刚需消费,并没有超出能力去追求享受型和大件高额耐用品消费。

盈利模式比较。信用卡的主要收入包含:持卡人对未清偿卡余额的利息收入(账单分期等);刷卡手续费收入;因为用户逾期还款惩罚性收费;年费和其他增值服务收入等。其中利息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占全部收入的75%以上。

螞蚁花呗的收入主要包含利息、交易手续费、惩罚性收入三个部分。蚂蚁花呗不存在年费收入,但年费收入占信用卡的收入仅为2%左右;利息收入均是二者的主要收入来源。

蚂蚁花呗的交易手续费与信用卡的刷卡手续费类似,但前者的手续费更高,尤其是依托淘宝、天猫的垄断地位,可创造可观的收入。

蚂蚁花呗对银行的影响

商户和场景被侵蚀。蚂蚁花呗推广初期,线下商户的支持率不高,但支付宝通过花呗的红包营销补贴和功能调整,在拓展大量C端用户的同时,快速打通了线下商户。由于大量支付宝个人收款码的存在,当前线下受理蚂蚁花呗的商户数量已高于可受理信用卡的商户数量,且交易额度在逐渐提升。而银行对商户的掌控度越来越低,尤其是大量的二维码收单商户掌握在聚合服务商手中,且银联二维码交易活跃度过低,长此以往,银行将彻底失去对二维码收单商户的掌控。另一方面,支付宝通过与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着力建设百货、交通出行、医疗、教育等商业、民生和政务领域场景,可以快速实现蚂蚁花呗用户的渗透。银行业对场景的建设,虽借助移动支付便民工程有所起色,但仍处于重视程度不够、覆盖面不高阶段,推进效果有限。随着用户习惯形成,银行在受理端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

分流信用卡用户。蚂蚁花呗的用户主体是首次使用信用消费的年轻人,这部分用户有着较强的成长性和品牌的忠诚度,且活跃用户大部分会将蚂蚁花呗作为线上线下支付的第一选择。随着用户收入的提升和消费习惯的养成,蚂蚁花呗的授信额度和消费额度会进一步提升,从而进一步挤占信用卡的消费,分流信用卡的用户。目前蚂蚁花呗与信用卡用户的重复率约为25%,可以预见,随着用户的进一步拓展和自身用户的成长,二者重复率将快速提升。

交易量增速下降,收入增速降低。信用卡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包含消费分期的收入和手续费等。随着信用卡的用户被蚂蚁花呗分流,受理信用卡的线下商户和场景被支付宝挤占,信用卡的交易量增速将下降。事实上,银联网络中信用卡的交易笔数同比增速在2015年后持续下降。2018年,银联网络实现信用卡交易笔数 119.3 亿笔,同比分别增长 14.0%,虽然增速较2017有所提升,但与历史同比最高增速超30%,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影响银行核心业务。一直以来,商户的收单业务并非银行的重要收入来源,银行重视程度不够。而网络金融的发展已经对传统银行业全面冲击。从银行“存、贷、汇”三个核心业务上,存款线上有支付宝的余额宝、微信的理财通等,它们不设最低门槛,收益比一年期的银行存款高。贷款线上支付宝的蚂蚁花呗等同于信用卡,蚂蚁借呗等同于小额贷,基本可以满足用户小额、短期的消费贷款需求。汇款线上,在无现金普及后,人们主要都使用微信、支付宝为主的移动支付工具转账,全面替代现金和银行卡,银行被第三方支付“脱媒”。

目前银行仍普遍忽视线下商户的受理,尤其是支持银联二维码支付的商户,大量掌握在非银行支付机构、聚合支付服务商手中。长期来看,蚂蚁花呗对银行贷款业务有越来越大的替代作用,另外,脱离了与商户、大客户的业务合作,势必会影响到银行的存贷业务。

应对策略

卡组织的应对策略。在蚂蚁花呗与银行信用卡的竞争中,中国银联作为银行卡组织,需要充分抓牢银行这一核心合作伙伴,向产业各方赋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统一战线,才能赢得市场份额。一是要协同银行手机银行用户发展,提升“云闪付”用户量,并在“云闪付”上推出类似于蚂蚁花呗的消费信贷产品;二是与产业各行合作,巩固并加强重点场景和商户的受理;三是积极服务于银行收单业务,实现线下商户银联二维码覆盖;四是争取公平、安全、有利的监管政策。

作为一款实际上是对标银行信用卡的消费信贷产品,蚂蚁花呗从2015年上线以来,C端、B端快速增长。利用自身淘宝、天猫平台优势,依托支付宝的巨大用户量,实现了最初的用户积累。其后支付宝依托自身生态优势,借助强大的营销和地推投入,实现了线上线下场景的打通,并将蚂蚁花呗持续输出到其他线上平台。随着支付宝自身放弃社交属性向支付属性转变,蚂蚁花呗在用户端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面对监管和市场反馈的压力,蚂蚁花呗快速应对,扬长避短,实现了服务长尾用戶的定位,并快速占据市场份额。

当前,消费信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主要有三部分竞争主体:一是互联网金融公司依托自身平台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等。这部分要求是以拥有自身场景为前提,其中只有蚂蚁花呗打通线上线下场景,占据着绝对竞争优势。二是银行信用卡业务及创新延伸而来的银行单独发行的虚拟信用卡,这部分可与传统信用卡一并考虑。三是互联网金融公司联合银行发行的虚拟信用卡,这部分由银行发卡,互联网金融机构负责运营,属于消费信贷的变形,且尚未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

可以预见,凭借在天猫、淘宝两大线上消费平台垄断地位,线下商户的覆盖和线上购物向三四城市下沉,蚂蚁花呗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同时,蚂蚁花呗将不断试探提升授信额度和消费额度,进一步扩大用户覆盖面。

银行的应对策略。一是加大虚拟信用卡的拓展。虽然银行信用卡受到了蚂蚁花呗为首的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但信用卡整体市场还有不少的成长空间,截至2019年三季度,我国人均信用卡持卡量仅为0.53张,信用卡人均持卡量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信用卡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为了能在与蚂蚁花呗等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银行应加大虚拟信用卡的拓展力度。一方面通过自身发行的虚拟信用卡简化发卡流程,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加大与网络金融机构联合推出虚拟信用卡的合作范围,在符合监管政策前提下,触达到更多与场景密切关联的用户,服务更多长尾用户,形成竞争优势。

二是高度重视商户和场景建设。受理层面的商户和场景始终是保证银行信用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失去对商户和场景的掌控,产业发展将无从谈起。银行应重视商户的拓展和维护,通过协议和外包等方式,加大对商户的掌控,尤其要加大二维码商户的收单掌控,提升在商户端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银行应集中各自在政府合作、场景资源方面的优势,建设符合银行业统一标准的支付场景,通过营销等手段培养用户习惯,对标支付宝、微信,把握住场景这一重要入口,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三是协同发展用户。依托于线上消费和社交平台,支付宝、微信对用户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单从蚂蚁花呗用户的总量和品牌忠诚度而言,已不是单个银行信用卡可以撼动。作为利益共同体,唯有抱团取暖,形成合力,才可获得竞争优势。一方面银行信用卡发卡侧结合自身优势,培养用户;另一方面各银行应该充分将银行业统一标准App“云闪付”与本行手机银联App协同发展,加强“云闪付”和银行手机银行间的相互引流,实现合作共赢。

四是持续权益建设。相较于蚂蚁花呗,银行信用卡的卡权益一直是获客和培养用户的有力武器。各银行应不断加大权益方面的建设,并推出覆盖更多用户乃至长尾用户的权益,例如招商银行“周三五折”、交通银行“最红星期五”等普惠式权益。另一方面,通过高端权益,培养用户忠诚度,服务于高成长型用户。

五是完善信贷产品,服务长尾客户。根据市场的客户反馈,10万元以下的贷款规模,更多客户不愿意到银行借款,主要是因为银行手续太麻烦,转为通过P2P或者亲戚朋友借款。而在10万元以下的消费贷款市场里,是客户需求最大的长尾市场(表5)。这部分客户正是蚂蚁花呗、蚂蚁借呗的主要服务群体,如果银行不健全信贷产品,将失去这部分用户中信用卡无法覆盖的绝大部分。

面对竞争,银行只有充分认识到商户和场景的重要性,积极完善自身产品和服务,抱团取暖,充分与银联协助,才能形成对抗支付宝的竞争实力,稳固占据市场一席之地。

作者供职于中国银联四川分公司

责任编辑:钟立群

猜你喜欢

商户信用卡支付宝
江苏赣榆农商行 上线商户回访管理系统
“543”工作法构建党建共同体
招商银行:招行两大APP支持信用卡免费还款
零花钱
信用卡资深用户
工商银行 银行业首家商户发展中心成立
注意!有些信用卡不激活也收费
有诚意的话
浅谈商户对信用卡业务的作用
支付宝用户数达到两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