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之所以成为深圳

2020-01-08徐豪

中国报道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深圳香港

徐豪

“写不尽的城市才是最有魅力的城市。”作家胡秋野在《深圳传》中这样写道。

很难去定义深圳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深圳像一本读不完的书、解不完的谜。从1979年的边陲小镇,到如今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的发展恰如奔涌的江河大海,澎湃不止。我们看深圳,有无数个视角,有无数种惊喜。

“40年春风化雨,40年春华秋实。当年的蛇口开山炮声犹然在耳,如今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机勃勃,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了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实现的历史性跨越,总结了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新时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深圳何以成为深圳?这背后或许有许多必然和偶然的原因,但有一点最重要——深圳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一手缔造的现代化城市,始终勇立时代潮头,不断探索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可能性。

双城记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至今传唱。在深圳莲花山山顶平台上,矗立着邓小平同志铜像,他健步向前的姿态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这是深圳市政府官网上对深圳地理位置的介绍。实际上,深圳与香港一直就有着不解的淵源。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把靠近香港的深圳镇作为城市的名字,意味着它从诞生之初就要对标香港。

1979年4月,广东省委提出,希望中央能根据广东紧靠港澳、华侨众多的特点,给予特殊政策,在深圳、珠海、汕头建立出口加工区。这一设想得到了邓小平的大力支持。邓小平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就叫作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暂行条例》,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

那时候,深圳很多地方还是海滩和荒山。而深圳河对岸的香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维多利亚港的夜色绚丽夺目。那时的香港,是闪耀全球的“东方之珠”,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彼时香港正值产业转型期,一些港商开始走过罗湖桥来洽谈来料加工业务。毗邻香港、土地和人工成本低等优势,让深圳从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加工制造业汇集地。

深圳的成功,离不开香港的因素。深圳作家斯培森在《我们深圳四十年》一书中写道:“香港在经历廉政风暴和产业升级后,短时间内成功跻身亚洲经济龙头,成为了全亚洲最繁荣富裕的地区和自由贸易港,这就意味着它有足够的资本、经验和渠道来孵化深圳。”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走上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深圳经济仍然发展势头旺盛,香港开始积极同深圳合作。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如今选择在深圳创业定居。正如胡秋野在《深圳传》的《双城记》一文中所说:“深圳和香港像一对双胞胎,既相互独立,又相似乃尔……深圳与香港这一对同胞兄弟,从来没有真正地分开过……”

在相互成就中,“深圳成为了龙头创科企业落户的地方、创新企业发展的重要据点。香港也从服务业转向高端服务业,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如今,深圳已经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在国际上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两座中心城市,深圳和香港的故事还在继续。

赓续改革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选择广东,首站即来到深圳。习近平总书记登上莲花山,向邓小平同志铜像敬献花篮,并在不远处亲手种下一株高山榕。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登上莲花山敬献花篮,同大家一起向邓小平同志铜像三鞠躬,表达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8年前种下的那棵高山榕,已是枝繁叶茂、迎风摇曳。

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决策者。率先启动和探索改革开放,就是党赋予深圳的重大历史使命。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后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1992年春天,邓小平再次来到深圳,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英国《经济学人》曾这样评价。

改革是深圳的“金字招牌”。深圳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以“敢为天下先”的闯劲,突破各种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才创造了惊天动地的“深圳奇迹”。

有人戏言说,深圳是吃螃蟹长大的。

40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率先实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取消粮票等一切票证,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建立第一个出口工业区、科技工业园区,率先创办证券市场,出台全国首部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政府规章,创造了1000多项改革的“中国第一”。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大力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等一批重大改革全面开花结果。

深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境外上市融资、海外研发等,推动与国际投资、贸易等规则相衔接,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77.6亿美元,吸引近30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对外投资存量达到1450.8亿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是中国主动拥抱世界、主动融入世界,率先与国际接轨的先行者。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提出,深圳先后打造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坚持在全球坐标系下谋划开放格局,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创新不止

沿着深南大道向前,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招商银行总部、腾讯大厦……一路高楼鳞次栉比,铺展开一幅壮丽的现代城市画卷。

今天,当人们谈论起深圳的经济发展,早已不再是“三来一补”“贴牌加工”“模拟仿制”。仅在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23.8平方公里的辖区里,就密集分布了212个产业园区,活跃着超千家高新技术企业,走出了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世界知名科技企业,诞生了94家上市公司、9家“独角兽”企业,贡献了超过3000亿元的GDP。

“我们坚持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坚持打基础、谋长远,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狠抓以科学仪器、工业母机、核心芯片、关键零部件等为重点的核心技术攻关。”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

创新是深圳的城市基因。2019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超过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4%,占比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接近全球领先的以色列和韩国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8081件,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总量超过英国、韩国、新加坡;新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创新驱动着深圳前瞻布局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一个让人称道的例子就是“荔枝节”变成“高交会”。从“三来一补”到深圳“智造”,深圳产业的数次锐意转型,让众多创新型企业在这片热土萌芽、成长、壮大,深圳被誉为“中国硅谷”“创客天堂”。

2000年率先从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转型;2008年率先布局生物技术、新能源、互联网等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率先布局新一代存储处理技术、新材料等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率先培育生命健康、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深圳的创新精神一以贯之。

2010年8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一位网友发表了题为《来深十八年,再回忆那些曾经令我热血沸腾的口号》的帖子,引起全城共鸣。深圳报业集团启动了“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最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三个观念均获得全票。

“如果深圳仅凭经济上的奇迹,也许只能被视为一个成功的城市,人们也许会羡慕它,习惯性地投奔它,然后赚一把就走。但有了这些影响深远的观念,人们便选择留在这里,与它共生。”《深圳传》中说,观念铸就伟大城市。

而創新就是深圳的观念,是深圳40年动力不竭的发展密码。

共享发展

深圳特区成立以来,经济发展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深圳的发展,是市民共享的发展。

深圳经济总量从1979年的1.96亿元起步,到2011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用了30年的时间;再到2017年迈上2万亿元台阶,仅用了6年;2019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2.69万亿元,GDP增长13000多倍。2019年,深圳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在全国最高,人均地均产出全国最高,登记商事主体近320万户,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是服务型政府,“秒批”“零成本”“不见面审批”等都是说深圳营商环境的形象关键词。2018年2月,深圳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条”,对标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其中126个政策点均是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来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

40年来,深圳常住人口从建市时的30多万人增加到1300多万人,但城市常住居民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创业者平均年龄约为36岁,连续多年成为“最年轻的一线城市”。在深圳,很少有所谓“外地人”“本地人”的思维范畴,这座“移民城市”汇聚的年轻力量是创造深圳奇迹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深圳的公园、街头,你很可能就遇见一场小型音乐会。深圳在全国首发“城市文化菜单”,全年有16万场次公益类文化活动,实现“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等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读书月持续进行20年,文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深圳被赋予“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的定位。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更为深圳制定“三步走”发展目标,根据部署,到2025年,深圳将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要成为全国典范。

“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努力创造经济特区新的发展奇迹,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提供鲜明例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王伟中在署名文章中表示。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深圳香港
印尼经济特区发展及其经济效应评估
——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分析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展与拍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