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平教授从“心之积
——伏梁”论治心肌肥大合并心房颤动

2020-01-08戴方圆李思琪李赛赛李金懋王一非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17期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细胞

戴方圆,刘 欣,李思琪,孟 园,李赛赛,袁 晶,李金懋,王一非,李 平

《难经》提出了五脏之积“肝之积肥气,心之积伏梁,脾之积痞气,肺之积息贲,肾之积奔豚”,又有“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内经》《难经》中所述“心之积”皆指生于胸腹部的伏梁。在《类经·疾病类·伏梁》中有对伏梁的释义:“伏,藏伏也。梁,强梁坚硬之谓”。 “梁”有强硬之义。在秦汉时期,“五脏之积”几乎是现代医学里“肿瘤”的代名词,“心之积”即指上腹部的癥积包块[1]。但积聚不能完全与癌症画等号[2]。历代古籍文献中的积聚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腹部恶性肿瘤的晚期,与现代医学的脏腑病变晚期伴有纤维化、硬化、功能衰竭及脏腑部位的占位性病变等病理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伏梁”在《内经》《难经》及《武威汉代医简》皆有论述,认为“伏梁”非指一种病,包括3个方面的疾病:脘腹部脓肿性疾病、脐周以下为主的水肿性疾病、心下积块性疾病[4]。“伏梁”是以病灶的部位、外部特征命名,可见对其认识不应拘泥于癌症,对“心之积”“伏梁”的认识也应随着疾病谱的扩大而发展,融汇细胞分子学等,使其更微观、更精准。它可以表现在多种心系疾病中,比如:①隐伏于心之络脉中,贴附于络脉之内壁上,即痰瘀搏结,形成斑块;②或者隐匿于心肌细胞中,使其异常增生,郁而生成痰瘀,郁痰瘀三者胶结,引起心肌形态肥大,“形态决定功能”,从而改变心房、心室结构,影响心功能。

李平教授师古不泥,取象比类,认为心肌肥大亦可作“心之积——伏梁”的微观之象,即“心脏亦有积聚论”,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作为一种快速心律失常,是心肌肥大病人最易合并的疾病。心脾虚弱,外邪(心肌炎等感染性疾病)易扰,脾主运化,气血不畅,痰瘀资生,隐匿于心肌细胞则出现细胞异常增生、极度肥大,形成伏梁。所以在治疗上,调脾(胃)护心是根本,重视气阴双补;化痰活血、解毒散结治其标,可用抗肿瘤中药治疗心之积,比如:地锦草、猫爪草、土茯苓、重楼、蛇莓等。标本同治,寒热并用,在治疗疑难疾病上方能奏效。现就李平教授从“心之积—伏梁”论治心肌肥大合并心房颤动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心肌肥大合并心房颤动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具有家族遗传性[5],而心房颤动是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有20%~30%的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合并心房颤动[6-7]。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进行性增厚和心脏重量增加为主要特征,镜下可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分支多,线粒体增多,心肌细胞极度肥大,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多,还有间质纤维增生。心肌细胞肥大、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这种异常的表现形式与中医学微观的“积聚”相类似[8],故心脏亦有积聚,即肥厚型心肌病可视为古人所言的“心之积”。心房颤动作为一种快速心律失常,是“心之积”的表征。心肌细胞为平滑肌细胞,中医讲“脾主肌肉”,故脾亦主心肌细胞,调脾(胃)则能护心。脾虚而失运化,致水谷精微无力化为气血,壅塞阻滞形成痰瘀,痰瘀隐伏于心肌细胞,故成“伏梁”;痰瘀郁久化火、灼阴、生风,且会引起心脏结构改变,即出现心肌肥大、心房颤动等。

2 中医对“心之积”的认识

“积聚”最早出现在《灵枢·五变论》中:“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难经》又首次提出“五脏积(心之积)”的概念:“心之积,名曰伏梁”。东汉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记载:“积者,脏病也,终不移”,阐明了积在脏、在血,坚硬不移。

魏晋时期,王叔和在《脉经》中,以《难经》为基础,对心之积的临床特点有所补充:“脉沉而芤,上下无常处,痞胸满悸,腹中热,而赤嗌干,心烦,掌中热,甚即唾血,主身瘛瘲,主血厥”,他认识到了心之积的脉象特点:沉而芤,瘀滞主之;内热也是心之积的内在基础:腹中热,而赤嗌干,心烦,掌中热等,这和现代医学认识的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是在炎症(内热)的刺激下出现心肌肥厚相吻合。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补充了治疗痰饮引起的积聚的方剂,治以攻逐之法:蜥蜴丸主治积聚,病机提及留饮结积,方中以蜥蜴、蜈蚣等虫药为主[9]。在唐代中医已经认识到虫类可剔除体内深处的邪气。现代药理也发现虫类药有抗凝、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在病因病机上,《圣济总录》:“然有得之于食,有得之于水,有得之于忧思,有得之于风寒。凡使血气沉滞留结而为病者”。即引起血气瘀滞为关键,痰瘀等病理产物可由血气瘀滞引起,也可负反馈使血气更加瘀滞,久而产生“伏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在《丹溪心法要诀》记载:“积者有形之邪,或食、或痰、或血,积滞成块”,明确提出痰瘀搏结成积的概念。李东垣创立治疗“心之积”的伏梁丸:黄连、黄芩、厚朴、肉桂、茯神、丹参、川乌、干姜、红豆蔻、菖蒲、巴豆霜,其治法为清热化痰、温阳活血,寒热并用。元朝滑伯仁在《难经本义》有云:“伏梁,伏而不动,如梁木然”,形容了疾病的整体状况、积聚的位置和对人的心血的影响。这又是对心之积所指疾病的概念的延伸。《神农本草经疏》:“饮啖过度,好食油面猪脂,浓厚胶固,以致脾气不利,壅滞为患,皆痰所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也是生痰之源,痰瘀积于心则成伏梁,故在治疗伏梁上应心脾(胃)同治。《景岳全书·积聚》:“盖积者,积垒之谓,有渐而成者也”,心之积为慢性病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先天禀赋不足,加上后天饮食、生活不节,故生伏梁。清代唐宗海的《血证论》:“瘀血在经络脏腑间,则结为癥瘕”“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痰瘀互结是形成“积聚”的主要病理基础。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积聚》中提出“著而不移,是为阴邪聚络,大旨以辛温入血络之品治之。盖阴主静,不移即主静之根,所以为阴也,可容不移之阴邪者,自必无阳动之气以旋动之,而必有阴静之血以倚伏之,所以必藉体阴用阳之品,方能入阴出阳,以施其辛散温通之力也”,在治疗上继承发展了孙思邈善用虫药的经验。晚清丹波元坚在《杂病广要》中记载:“大抵积块者,皆因一物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盘,按之坚硬也。食积败血,脾胃有之;痰涎之积,左右皆有之”。 “伏梁”道出了此病伏藏隐匿、日结癥积的特性。

“心之积——伏梁”所指的疾病范围进行性扩大,当今结合细胞分子学等前沿科学,心肌细胞的肥大、增生,视肥厚型心肌病为微观的“心之积”,痰瘀胶结,郁而化热,热极生风,形成“心风”[10],导致心房颤动。从“心脏亦有积聚”立论辨治心房颤动伴心肌肥大在理论上可行。

3 治疗 “心之积”的经验

“伏梁”在古籍中即代表不同的疾病[11]:内痈、全身浮肿伴脐腹疼痛、结于心下的结块等。“心之积”,大多数医家将其视为上腹部恶性肿瘤。在现代医学中,肿瘤的保守治疗不外乎抗肿瘤、抗转移、抗纤维化等。肥厚型心肌病的心肌细胞在镜下极度肥大,大量结缔组织基质形成,李平教授从“心之积”立论辨治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疾病,扩展了“伏梁”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肥厚型心肌病一般不会直接引起临床症状,容易合并心房颤动发生,故心房颤动是“心之积”的表征。饮食、生活的不节,导致脾胃内伤,形成内热,“壮火食气”,内热则心气虚,而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往往伴有心系基础病变;内虚则外邪易中,比如心肌炎等感染性疾病常常易侵袭“内虚”或有心系基础病的病人。内外合邪,心脾(胃)亏虚,气血不畅,则生痰瘀,痰瘀搏结是形成“积聚”的主要病理基础。肥厚型心肌病甚至引起心力衰竭[12],降低病人生存质量,缩短病人生存时间。

《内经》有“坚者削之,结者散之,菀陈则除之”,即用化痰活血、解毒散结之法荡涤隐伏于心的坚硬的病理产物,这是治疗“心之积”的总原则。《内经》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即“心之积”非解毒之品攻之不可,但解毒之品,不可过用,恐其伤正。张仲景以瓜蒌薤白白酒汤治疗胸痹对后世论治心疾影响深远,众人皆重视扶助心阳,认为胸中之阳,如当空之日,阳光普照,阴霾乃散。但“阳化气,阴成形”,作为物质基础的“阴”,亦需滋养,而且痰瘀化火后亦可灼伤心阴,保护心阴不容小觑。李中梓比喻积聚如“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正是由于心之正气虚弱,痰瘀更易搏结交争于正气,恶性循环,“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正气日削”。故在治疗“心之积”时,以补脾益气、滋养心阴为本,解毒散结、化痰活血为标,标本同治,主次分明,常可获效。常用的中药包括:①生黄芪、仙鹤草、红景天大补中气。②山萸肉、熟地、五味子滋养心阴。③地锦草、猫爪草、土茯苓、重楼、蛇莓解毒,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显示,地锦草有抗肿瘤、抗菌、抗氧化、抗疲劳、抗高血压等作用[13];猫爪草有抗肿瘤、抗结核、抗炎的作用,可增强宿主免疫功能[14];《别录》中提到蛇莓主胸腹大热不止,蛇莓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血管新生的作用,可促进免疫功能[15]。④浙贝母、皂角刺、竹茹、陈皮化痰。⑤丹参、红花活血祛瘀,可活心血;三棱、莪术破血活血,在《顾松园医镜·积聚》中提及:“三棱、莪术,消积聚癥瘕之要药”;地龙、水蛭、全蝎、蜈蚣搜风活血,能活心络之瘀。这3组中药皆可活血,但在程度上层层深入,在临床应用上需把握瘀血之轻重。

4 典型病例

病人,男,50岁。2018年1年20日首诊:心悸时作2年。多年烟酒史,熬夜,多汗,口干,易烧心。寐时好时坏,善思虑,大便每日2次。舌红,苔白薄腻,中裂纹,舌下瘀。24 h动态心电图(2017年7月20日)显示:全程心房颤动,ST-T段改变。中医诊断:心悸;心肾阴虚、痰火扰心。西医诊断:心房颤动。治法:滋阴补虚、化痰散结。处方:山萸肉10 g,熟地15 g,五味子10 g,生黄芪15 g,浙贝母15 g,皂角刺10 g,竹茹15 g,陈皮10 g,地龙15 g,仙鹤草15 g,地锦草15 g,水蛭6 g。14剂,水煎服,每日2次。

2018年2月3日二诊:药后心悸未作,汗出明显减少,心房颤动已停。纳可,大便调,起夜3次,再入睡困难。舌红,苔薄白,裂纹减少,舌下瘀减轻。门诊血压113/96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69次/min。宗原法续进:上方去黄芪,加丹参30 g,服30剂。

2018年3月3日三诊:补充既往胃溃疡病史、母亲肥厚型心肌病家族遗传史。舌质略红,苔白,有细小裂纹,舌下络脉较细。脉结。超声心动图(2017年12月27日)显示:双心房增大,室间隔增厚,左室后壁轻度增厚,左心室腔减小,二尖瓣轻度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补充中医诊断:心之积(伏梁),中医辨证:痰瘀互结;西医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心房颤动。治法:气阴双补,化痰活血散结。处方:红景天10 g,山萸肉10 g,浙贝母15 g,丹参15 g,莪术10 g,三棱10 g,红花10 g,全蝎3 g,蜈蚣2条,仙鹤草15 g,地锦草15 g,猫爪草10 g,土茯苓15 g,蛇莓10 g,生黄芪10 g。7剂,再调方治疗。

2018年3月10日四诊: 心房颤动未发作,舌质黯,苔白,舌下脉络细暗,脉和缓。门诊血压:145/95 mmHg,心率75次/min。每晚规律服用厄贝沙坦、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等。病人服药后诸证减轻,继续补气活血散结,以消心之积聚。处方:红景天10 g,山萸肉10 g,莪术10 g,三棱10 g,丹参15 g,全蝎3 g,蜈蚣2条,仙鹤草15 g,地锦草15 g,重楼10 g,地龙15 g,红花10 g。30剂,5个月后电话随访,病人心房颤动不再发作,精神状态佳。

按语:上述病人为中年男性,因心悸就诊,首诊结合心电图结果诊断为心房颤动,治以滋阴补虚、化痰散结之法。三诊补充家族遗传史、超声心动图结果,补充肥厚型心肌病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可能出现在心房颤动之前。病人生活作息不律,日久伤脾,再加上有肥厚型心肌病遗传史,心脾两虚,痰瘀互结于心肌细胞,形成“心之积”,郁久化热生风,故导致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在治疗上,补养气阴以固本,活血散结以治标,标本同治、寒热并用中西结合,后期随访疗效尚可。

5 小 结

“心脏亦有积聚”,当心肌细胞异常增生、肥大,取象比类,可视其为微观的“心之积——伏梁”。而快速的心律失常是“心之积”的表征。心脾虚弱,外邪(心肌炎等感染性疾病)易扰,脾失运化,气血不通,痰瘀资生,隐匿于心肌细胞中则形成伏梁,所以调脾(胃)护心治其本,化痰、活血、解毒疗其标。立足于“心之积——伏梁”论治心肌肥大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思想值得推广。唯有标本同治,寒热并用,在治疗疑难疾病上才能取效。

猜你喜欢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细胞
肥厚型玻璃膜疣的研究进展
左归降糖舒心方对糖尿病心肌病MKR鼠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的影响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微小核糖核酸-125b-5p抑制Caspase 2蛋白酶活性缓解脂多糖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的研究
心肌病的种类有哪些?
肥胖女性易患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点
心肌细胞增殖能力研究进展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FGF21作为运动因子在有氧运动抑制心梗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