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边疆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20-01-08杨世恒

科学咨询 2020年7期
关键词:云南农民职业

刘 燕 康 豪 杨世恒

(德宏职业学院 云南德宏 678400)

十九大报告中已把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需要广大农民积极参与。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民受教育的水平与综合素质是顺利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调查发现,当前,云南边疆地区农民群体知识水平与技术能力普遍较低,青壮年农民群体外流,教育主管部门忽视农民的学习需求,农业职业教育观念和相应政策落后,农民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教育评价体系欠缺等[1-3],均使云南边疆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受到阻碍。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边疆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

2019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实际需求的农业职业教育”[4]。在全国各地农村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建设的同时,云南边疆农村积极开展乡村振兴的各项准备工作。这项工作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本。而乡村人力资本主要依靠对农民的教育与培养。这在无形中给云南边疆农业职业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一)迎来农民受教育需求与自我提升的机遇

云南边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拓展了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的新领域。云南边疆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信息闭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留守在农村的中老年劳动力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调查结果显示:近50%少数民族农民群体的初始教育不足,继续教育欠缺[5]。此外,文化水平和技能相对较高的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虽然国家提出诸多针对乡村的好政策,但仍不能真正解决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更不能真正满足云南边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职业教育新开辟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

云南边疆农民对自身农业技术提高与创业致富等的需求是促进职业教育课程新发展的有力推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全覆盖,云南边疆农民对提高自身技能与创业致富有了急切的需求,如边境特色农副产品的种植与养殖,土特产的储藏、精加工与网络销售,边境乡村风景旅游及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展示等[6-8]。而要让他们掌握这些知识与技术,农业职业院校必须开设专业课程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将职业教育资源与农民受教育需求紧密结合,让田间地头成为农业职业教育课堂的实践基地。这不仅能满足农民受教育的需求,而且可以逐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整体实力。

(二)迎来边疆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对人才需求不断上升的机遇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据调查,全国乡村建设普遍缺乏人才,云南边疆地区的乡村建设人才尤为紧缺,特别是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幼儿与基础教育人才、生态环保人才等[9-10]。云南边疆地区乡村对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力资本需求量较大,更需要精通各种农业技能,又懂农业二、三产业服务与销售的专业人才。但目前,云南边疆地区严重缺乏关于乡村地区人才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在实施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情况下,农村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这使农业职业院校迎来了人才供给的新机遇。

(三)为服务“一带一路”沿边农村乡村振兴与发展提供机遇

云南与诸多国家(如越南、老挝、缅甸等)相邻。这些国家与我国边疆地区乡村的“一带一路”合作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农村人力资源的问题。这些国家农业职业教育相对较为薄弱,其基础设施、师资能力、人才质量不能支撑起本国沿边乡村的发展,需要引进较高质量的农业人力资本。我国云南边疆农业职业教育与沿边国家的农业职业教育开展有效合作,既可以对接当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也可以结合当地办学实际设立职业教育中心或分校,运用云南边疆教育资源服务当地的农业发展,还可以通过师资派遣、招收留学生、课程交流融合等方式为其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援助。

(四)为边疆乡村文明建设与生态系统保护提供机遇

目前,云南边疆农村文明程度相对较低,表现为农民生活比较懒散,贪图安逸;部分少数民族农民信仰原始,受教育水平较低,文娱活动单一;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卫生条件差等;农村生态基础好,但缺乏相关专业人才,不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村民胡乱开采与乱砍滥伐现象普遍,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等。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边疆农村文明建设需要农民具备一定水平的文化与道德素质,而农民的文化与道德素质需通过教育才能提高。另外,边疆农村的生态系统保护和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条件等迫切需要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与专家。只有在边疆本土培养这些人才,才能长期、稳定地保障边疆农村生态系统良好发展。对职业教育而言,云南边疆农村文明建设与生态保护难题为其发挥引领作用、推进文化传承带来了很好的机遇。

(五)边疆脱贫攻坚战关键时期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机遇

云南边疆农业职业教育与当地农村脱贫联系密切,是推动当地农村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边疆农业职业院校不仅派出了专业教师和组织专业团队开展技术指导和技能传授,寻求与引导校企合作单位投资兴业与经营销售,推动产业发展,而且利用自身在党建工作上经验丰富的优势,做好示范,创新党建工作手段,与村级党组织积极开展工作交流与合作,使村级党组织在思想上不断提升觉悟,加快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落实落地的步伐,从而强有力地推动了云南边疆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边疆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生源受教育的意识淡薄,教育制度不完善

云南边疆农民群体呈现老龄化特点,居住地信息、交通闭塞偏僻,小农思想严重,受教育的意愿不高,因此,普遍存在受教育水平低,接收、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弱等劣势。对他们的培训如何做好先从思想上解放,再到因材施教,给边疆农业职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较大挑战。此外,培训对象的选拔机制不完善,导致教育质量不高。培训内容与方式的单一、僵硬等,也直接或间接地打击了边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云南边疆农村信息传递相对落后,政府、乡村干部与教育主管部门农业职业教育的意识迟滞,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给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专业设置、招生和培养目标等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教育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发展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这些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民的职业教育。近年来,云南边疆地区政府对农民的职业培育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但与宏大的发展目标相比,云南边疆农业职业教育资源仍严重缺乏,存在经费不足、投入较低等问题。

目前,云南边疆地区的农业职业院校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农业类课程开设极少,专业课传统单一。当地农业科学教育研究机构专业人员配置不足,行政工作及科研任务较繁重,难以负担起当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虽然也陆续推出了一些培训机构与项目,但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群体受教育的需求。培训资源十分匮乏,亟待补充。

(三)教育理念落后,网络教育欠缺

云南边疆农业职业教育在新时代农民职业培育方面的理念落后,支撑不起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缺少农业技术、管理、服务等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相配套的课程专业设置与开发。虽然有个别农业职业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但职业教育供给较粗放、专业不对口、知识陈旧等,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受教育的需求。

云南边疆职业教育在农民职业培育的网络教育方面存在不足。首先,边疆农业职业网络教育的设备和信息化建设落后,无法满足农民接受网络教育的需求。其次,远程网络教育资源缺乏,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仍然有近1/2的边疆少数民族农民对互联网相关知识了解不多,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最后,云南边疆农业职业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不足,存在专业性不强、知识安排不科学等问题,导致可学性不强。这给当地乡村振兴的进程造成了较大阻碍。

(四)农业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云南边疆农业职业教育的评价主体单一,评价结果有所偏颇,评价标准不规范、不科学。首先,边疆农业职业教育的评价主体主要由当地政府部门评价、省级高校评估体系、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组成,主要是针对相关师资、设备、学生规模与课程、专业设置等的评价。仅从政府与学校层面进行评价,而没有第三方,如农业企业(公、私)机构、农业技术人员、教师、学生等多视角参与的全方位评价,必然导致评价结果有失客观,有失偏颇。其次,各利益相关方对评价目标的认识与理解不统一,导致评价体系编制不标准、不规范、不统一。最后,云南边疆农业职业院校在完成各种评价的过程中,为了提升院校竞争力、影响力等,对数据的填报缺乏客观真实性,不够规范,直接影响指标体系的评价效果。

云南边疆农业职业教师专业发展严重受限于传统教师评价和职称评审制度。相关的指标不能客观地反映职业教师队伍的真实水平与实际能力。目前,云南边疆职业学院很多“双师型”教师在评价指标上都已达标,但实际上,他们仅具备专业能力,而实践操作能力较欠缺。此外,由于学院实行职称评审制度,部分教师将精力长期投入科研之中,疏于一线教学。

云南边疆农业职业学院课程体系设置目标的评价不够明确,涵盖内容宽泛,致使其课程体系目标的设定与学生的培养和当地农村建设与发展不匹配、不平衡;针对实践课程设置与实际授课方面的评价比较主观和粗糙,不能动态、有效地评估。

猜你喜欢

云南农民职业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云南邀您来“吸氧”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