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课程建设为引擎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2020-01-08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建设

王 俊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2019年11月7日,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治理的能力、提升教育管理效能、完善教育保障制度等六个方面[1],提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要求。谋划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行动路径和工作举措,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管理效能、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保障制度的重要创新探索方向。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升教育管理效能的主要内涵

(一)提升教育质量管理是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关键

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全国1200多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中的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转变,并强调新升本院校全部举办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2],这其实代表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创新发展的全新趋势所在。由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转变一个较长的探索实践过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不及本科教育的“双一流计划”和高职教育“双高计划”,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启动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少之又少。一方面,除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省份在“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下达时,单列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类型,大多数省份还是针对所有本科院校,采用“一纸文件”“一套标准”的“一锅焖”的方式部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在分配项目名额时,自然是向办学历史长和办学能力强的本科院校倾斜,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刚升本的院校只能拿到“少得可怜”的项目名额和建设经费;另一方面,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认识到国家要求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针对性和重要性,“不切实际”地幻想将自身建设成为“高大上”的传统本科院校,缺乏对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有意或无意之中也模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第一,学校将因缺乏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支撑、缺乏应用本科特色,在教学评估难以获得较好的成绩,导致家长和行业的都不认可,难以获得高质量发展;第二,获批立项的省级以上纵向课题及资助经费将“少得可怜”,许多教师会失去主持或参与省级教学项目研究的历练机会以及获得奖励并晋升高级职称的机会,长此以往,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逐步丧失,师资团队的教育教学能力得不到提升,更严重是教师的从业信心丧失,提升办学能力的活力难以激发;第三,对学生而言,接受的仍是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本科教育,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没有按照应用型本科要求的标准落实,参加工作后可能面临“专业理论不够扎实,实践能力难以满足一线岗位需求”的尴尬局面。

(二)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思

《通知》中提及“提升教育管理效能、完善教育保障制度”,具体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表述为“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管理效能、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保障制度”。如何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其抓手落实在哪里呢?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就是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学生上岗时生产一线所必需的生产能力和技术转化、推广、创新能力保持一致,以此来区别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研发能力。

以笔者2019年主持智能建造本科专业申报材料编撰工作为例。针对此项工作的要求,笔者所带领的团队在对标教育部颁发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参阅了同济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国内同类型优秀高校的智能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分析其课程设置可知,由于各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时,专业课程名称和教学环节的名称虽保持一致,但定义课程的内涵时和教学环节的培养目标差别很大。如果盲目对标同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标准去培养本校的应用型本科学生,结果可想而知:第一,教材内容广度和深度不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情,学生学习非常吃力,造成学生厌学,不能扎实完成学业;第二,缺乏对学生满足行业企业一线所需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及生产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就业后“高不成,低不就”,行业企业不欢迎这样的学生。若不能设计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就难以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的就业,也圆不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

由上可知,落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路径就是以课程建设为引擎,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建设措施和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包括课程建设整体规划、建设经费的筹措、师资的内培外引,校政校企及校校合作的教材或课程资源建设、课程建设所需硬件条件建设、课程建设的管理与服务能力的建设等等,达到从“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管理效能、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保障制度”等方面真正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目标。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地方高校的应用转型是对原有发展路径的一种突破和变迁,然而,受既有教育体系中“课程建设惯性思维的影响,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实施路径和评价机制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路径依赖,制约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2]。为此,必须从广义课程的理解出发,对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建设实施行之有效的创新改革。广义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时,教师依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在广义课程的概念之下,大学里的所有人员均在课程之中[3],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建设是学校“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多位教师和多部门协同的工作,也势必关联至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

(一)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第一,课程建设是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

第二,课程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是体现人才培养标准时所拟定最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体系的建设单元。

第三,课程建设是构建教学团队的依据,也是教学团队的工作任务。许多院校依据承担课程的不同,划分组建基层教学组织(团队)的依据(如土力学教研室、商务英语教学团队等等)。

此方法中选择交叉的基因不仅需要考虑遗传算法中的适应度,还要考虑蚁群算法中的信息素,采用赌轮法选择交换基因得到如下转盘公式:

第四,课程建设实施和课程内涵构建是考核和评价学科建设质量和人才培养特色的最基本观测点。

第五,课程建设是引进新教师评价其未来承担教学工作的评价指标。

第六,课程建设必须满足新时代“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要求。这是《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对新一轮“本科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建设代表性案例分析及其经验呈现

以笔者曾所在团队的课程建设为例。1991年前后,该团队及所在教研室主要承担学校职业核心课程《水力学》的教学任务。从师资结构讲,该教研室有8位教师,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水利水电学院(后合并入武汉大学)等校,具有一定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但8位教师中有7位教师年龄均较大,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教学精力和时间等方面均存在一定不足。根据教研室的实际情况,教学团队克服办公电脑等设备没有普及或严重不足的缺陷,着重发挥既有的教学资源优势,包括科学有效利用教研室团队长期研发能满足不同专业需要的纸质试题库卡片和实验设备完全对应课程实验指导手册、实验报告,合理利用能满足课程教学和课程综合训练及能承接生产研发项目的大型试验场馆和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几十年来,教研室注重高质量开展课程建设的优秀传统一直保持持续到今天,因此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课程建设方面逐渐处于全国同类学校的领先水平,先后主编多部全国同类学校选用的课程教材、习题集、实验指导书和学生实验报告。2003年以来,该教研室有8位教师晋升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完成几十项国内国际纵向横向科技服务项目,团队中有1人次担任过校级领导,7人次担任过学校中层领导,2名教师被其他院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1名教师获“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中原名师”“河南省模范教师”、2名教师获“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等学术或荣誉称号。

2003年至2015年的12年间,教育部围绕课程建设3次启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该团队主持的课程建设项目均获批立项,成果如下:

第一,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作为先期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之一。该团队《水力学》课程获评为河南省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也是当年河南省唯一获批的国家级精品课程[5]。正是这门课程的示范作用,该校相继有13门课程建设成果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为该校后期申报多项国家级专项建设资金支持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2011年,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教育部启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2013年初,笔者主持建设的《水力学》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2013年10月,课程完成建设任务。通过近三年建设应用推广,2016年6月,该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建成后的该课程资源知识体系比较完整,依托“爱课程”网站平台,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习和参考资料,长期开放供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2015年,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等文件的统一部署,教育主管部门在高等院校启动了本世纪第三轮围绕“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6年10月,该团队主持建设的《水力分析与计算》在线开放课程,经专家评议及综合评定,2017年成功入围当年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之一。课程负责人王勤香教授先后获得“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中原名师”“河南省模范教师”“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全国水利职教名师”等学术荣誉称号,是从人才培养工作基层和课程建设一线成长起来的劳动模范和专家名师,成长为值得广大基层教师学习的典范。

三、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应用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及能力建设的创新理路

每一个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十几门专业课程,每一门课都需要实施规范必要的课程建设。面对如此繁重的课程建设任务,要重点实施以下九项项举措:

第一,定好“调子”。就是坚持习近平总书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7]的指导思想,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坚定地落实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上下功夫,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的重要讲话精神,统领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团队组建时,将团队负责人的政治素质放在首位,鼓励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的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在架构课程知识体系时,突出立德树人,除专业技术技能学习必需的知识体系外,要将推动产业行业发展的优秀文化纳入课程,通过产教融合将产业行业企业专家及能工巧匠的优秀事迹进教材;在教学组织时,及时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最新凝练的优秀产业行业文化引进课堂。以“黄河文化”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足迹遍及黄河流域的6个省区,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的同时,对黄河文化予以高度评价,郑州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省内多所高校积极响应,纷纷成立研究机构、组织论坛、部署一批研究课题,这就为古老的优秀的黄河文化和新时代“黄河治理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提供了良机,让黄河岁岁安澜、人民治黄70年的丰功伟绩入师生脑、入师生心、入师生行,引导师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师生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课程建设和具体实施的全过程,以“治教”和“治学”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第二,开好“方子”。即做好校级的课程建设规划。以某外省高校为例:该校2002年升本,2003年该校以教育部评审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契机,进行本科专业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2005年正式启动。当时学校有20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按15门专业课统计,共300门专业课。考虑相近学科专业的所开设某些专业课相同或相近,全校按180门需建设专业课统计,但当时该师资力量数量不够。如何解决课程建设能力不足的关键问题?针对此,该校进行了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2005年该校首批实施30门专业课的课程建设,五年完成180门课程建设任务。在实践中总结而知,顶层设计的三个原则分别是:①专业全覆盖;②共享专业多的课程优先;③师资力量强的课程优先。制订原则的理由:①专业全覆盖:除了彰显公平外,也是要求所有的院系都必须做,要求把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作为必建课程,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展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特色,首批建设共20门;②共享专业多专业课程优先:体现受益面广和资源共享,首批建设共建设5门;③师资力量强的专业课程优先:可以要求快出成果、出好成果,首批建设共建设5门。首批建设的30门课程分为校级建设、校级培育和院级建设三个等级。建设的标准参照当时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的课程建设标准实施,但将校企共建课程标准、共建师资队伍,生产一线案例进课程等内容作为评价课程建设的一级评价指标,这样的一级评价指标的设定,就是敦促团队在课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和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特色。

在升本后十余年的建设中,该校成功获得多项省级和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立项,2019年底,该校土木工程学院就加快推进博士学位授权点培育学科建设等工作,邀请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3所985、211大学的教授学者到校指导学科规划和建设。

第三,备好“银子”。学校根据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方案将每年所需建设经费优先列入专项预算,并要求按课程建设进度列支,既保障又敦促课程建设的实施。如果“银子”备足了,就能用资金的使用进度对在课程建设中“不作为”的课程负责人及院系领导问责。2013年,笔者所负责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水力学》建设任务,财政部下拨10万元,团队所在学校按要求配套10万元。在20万建设经费精确到位的情况下,团队成员苦干三年,全面保障了课程建设的质量,于2016年5月通过认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高标准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是多人和“多工种”协同工作,自然不是某位课程任课教师个人独立承担的,是完全独立于课程授课的另外一项更加复杂的工作任务。考虑物价和人工费上涨,参照其他高校课程建设投入的标准,对于校级课程建设项目,筹措经费10万元方能开工建设,并且,建设经费几乎全部都用于支付协同方制作课程视频这一项工作了。其实,对于应用型本科特色的课程建设还需要到行业企业的调研,生产案例转化课程资料等都是需要课程团队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实现。所以,备“银子”时,应考虑这些方面支出,这是对付出劳动的尊重,更是对敢于承担课程建设这项繁重工作教师的认可与褒奖。

第四,扎好“场子”。就是要建设好课程建设软硬件支撑条件,能够充分体现出对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真正落实,就是提升应用型本科教育管理效能、完善应用型本科教育保障制度。目前,对于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建设,还没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这就意味着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开展一些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其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因此,学校如何“提升课程建设管理效能、完善课程建设保障制度”呢?除前面论述的定好“调子”和备好“银子”外,还有几项建议如下:①变“管理监督”为“指导服务”。在行使教学质量相关建设项目管理时,我们面对的许多问题都可能是新问题,我们会常常问自己“我为什么不知道?”“我为什么没有见过?”因为教学质量相关建设项目极少,若实施“应用本科课程建设计划”,几十门课程同时建设,相关管理或教辅部门或许需要安排专门的科室或专人承担课程建设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为赢得广大教职工的“信任、认可和肯定”,每位参与人员都会自主学习,每个部门都会优化管理制度,寻求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课程建设管理效能,努力为课程建设提供保障,这就体现出教职员工通过本职工作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要求。②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实施深度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办好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举措,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必由之路。落实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建设计划,离不开校企合作,也需要产教融合,学校应抓紧推进相关制度的建设,如:学校实施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相关制度。③加强相关硬件条件的建设。教学任务重,师资力量不足或师资能力不强是学校某些学院所面临的真实状况,为搞好课程建设,建议学校运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或大学生双创项目等方式,将“课程视频录制和制作工作室或加工厂”引进校园,一方面,“工作室或加工厂”可以作为相关专业师生产教融合的真实环境,更重要的是:承担课程建设的教师从授课讲台或办公室到课程视频录制和制作工作室或加工厂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降低了教师的时间成本,当几十门课程同时建设时,校园内建设“课程视频录制和制作工作室或加工厂”将成为必需,减少课程建设团队成员的劳顿,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拉好“圈子”。就是要按课程的建设要求组建好课程团队,除了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外,建议重点考虑以下因素:①对于相近学科共享的专业课,课程团队的成员的学习或研究方向应对各自的学科进行全覆盖,要熟知不同学科对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建设的不同要求;②邀请生产企业的专家和技术加入课程团队,保证生产一线最新且通用的技术等内若及时纳入课程建设;③加大课程团队对行业专家或教学名师的引进力度,提高课程建设质量;④加大课程团队教师校企交流,做到真实岗位锻炼,保障课程内容零距离对接一线规范和新工艺新技术,要通过校际交流,取人之长,提升质量。

第六,选好“柱子”。要营造和鼓励青年教师勇于担当的氛围。“少年强,则中国强”,对于新晋本院校应该这样表达:“青年强,则学校强”,除内培外引外,要大胆启用青年教师担任课程建设负责人,建议将“双带头人”制度沿用到课程建设负责人的选拔,对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可以迅速提高的优秀青年教师委以重任。当然,要让这些青年教师专注在为学校快速和稳步发展的工作中去,对课程建设业绩突出的青年教师,学校应考虑在职称晋升,职位提拔方面予以优先。有许多青年教师成家后,生育两个孩子,还需敬养爹娘,家庭负担比较重。但他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也很高,超额完成学校核定工作量之外的各项工作,学校或部门理应在年终奖分配时应拉开差距褒奖,既遵从“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彰显对勤恳工作态度的褒扬。从“顶层设计”努力打造“只要在学校勤勤恳恳干出了成绩,也能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忘我奋斗的工作氛围,为更多有能力、实干的青年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踏踏实实为学校工作几十年,“青年强,则校强”就成了历史必然。

第七,当好“梯子”。就是要充分发挥好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一方面,由于年龄的原因,老教师精力有限,抗疲劳的能力已赶不上青年教师,但在教育方法的运用、教材内容的处理、课堂节奏的把握、师生就专业问题的沟通技巧及对师风师德的坚守等方面仍然是青年教师的榜样。另一方面,当所建设的课程参与省级或国家级评审时,对职称结构和课程之外的成果也有要求,这也是老教师的优势。从坚守职业操守的角度要求,老教师也应该要求自己做好“传帮带”,为课程团队的建设当好“人梯”。

第八,写好“本子”。就是要编写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或讲义,课程建设的成果之一就是能够编写好的教材或讲义。这些年,为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选择教材很作难,简单地概括为三种:①就高法,即选择像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流高校组织编写和使用的本科教材,优点是内容更新及时、在高等院校有一定权威性。②试选法,就是不知道那本教材合适,必须通过每学期试选不同的教材用,最后看那本教材合适。③其他法,不是利用上面两种方法选用教材,这里均统称“其他法”。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序中有这样论述:“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8],意思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我们通常表达:存在即合理。之所以存在这样选择应用型本科教材的方法,客观原因就是现实中还没有适合该专业应用型本科的教材,或者说没有被应用本科院校公认的好教材。编写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材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所依据的蓝本。

第九,做好“集子”。就是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等教学质量工作的宣传,既体现了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对该项工作的有力领导,也是向社会各界展示学校积极探索和努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和深入。仍以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为例,自2011年10月至2018年4月,历时6年半,该团队所承担的1项教育教学项目的研究,与该成果紧密联系的内容在网站主页被宣传了近40次,年均5次以上;有关内容被推送至该省教育厅官方网站10余次;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国家级和省级报刊均有宣传报道;在全国同类院校的校长联席会、中国-东盟教育周等国内国际会议上多次作为优秀案例展示。2018年上半年,团队在整理成果奖申报材料时,将新闻媒体的宣传网页抓图、报刊扫描等资料整理成精美的“写真图集”。“集子”从“政府推动”“学校重视”“社会认可”“推广应用”等视角翔实地反映成果的形成、应用推广的全过程,充分展现出较强的真实性和权威度,成果最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课程建设越来越起到关键性作用。特别是面对2020年较为严重的新冠疫情下的教学工作困境,试想一下,如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部署600多所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时,就大力推进满足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及课程信息化建设,那么当前在全国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平台上,各学科类的主流应用型本科专业每学期都可以找到3—5门共建共享课程。疫情期间,只要有网络,师生就可以利用计算机和手机等互联网终端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大大降低应用型本科院校师生应对类似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课程教学的难度。经过这次疫情下课程教学工作的考验,有理由相信国家将进一步加强各层次各类别教育的网络课程和课程平台的建设,这也将迎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以课程建设为引擎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明媚春天。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建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