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物皆媒视域下高校器物文化的传播价值研究

2020-01-08

中州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器物校园文化办学

吕 村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河南 郑州 450044)

高校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由精神文化、器物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方面的亚文化构成。其中器物文化以其直观可视、造型精美的特点使其成为校园文化体系中最受欢迎、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文化形态。器物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狭义的器物文化主要指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满足教育教学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层面的设施,包括校园景观设置、教育教学设备、实习实训场地、生活学习辅助设施等。广义的器物文化除了包括狭义的器物文化外,还包含校园内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而建造的建筑物。这些物质形态的器物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依赖的、不可或缺的载体。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亦器、器亦道、道器合一”的精神使得这些器物蕴含着特定的文化意义,彰显出学校的文化魅力。传播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也是推动文化融合、发展的动力源。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万物皆媒介,这些凝聚于器物的校园文化在校际、校内与社会传播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起到展形象、聚人心、引发展的作用。

一、校际传播,展示学校文化形象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与科研交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以及展示学校文化形象,学校都建有规模不等的建筑或校园雕塑,购买或制作大量的教育教学设备。这些建筑和设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既器见道”,在不同高校的文化交流中,器物文化承担着传播学校文化形象、彰显文化品位的重任。

(一)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之纲,是办学方向、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也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大学办学理念和治校风格往往集中体现在高度凝练的校训之中。如果说校训是一校之魂,那么校训石这个器物就是这个灵魂的寄托与直接外显。校训石给予校训以载体,校训赋予校训石以灵魂,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承载着学校的精神文化。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石,就承载着这所全国顶尖学府刚柔并济的文化特质。“自强不息”传递出清华人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而“厚德载物”传递出清华人具有像大地那样厚重而广阔的胸怀,体现出其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再比如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等校训石都诠释了各自办学理念,成为学校文化的符号与表征,最直观地传递出学校的办学理念。

(二)传递学校的人文精神

学校的人文精神是在学校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形成的,凝聚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各种建筑器物上,透过这些器物可以传递出学校的人文精神。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学大多善于通过器物文化来展示学校的人文精神。如武汉大学内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也传递出学校特有的贯通中西、互联互通的创新意识,彰显学校既扎根传统、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敢于开拓创新、吸收国外先进文化理念的人文精神。

此外,高校中的各类雕塑、景观布局、教学设备等器物同样是学校特色与精神的高度凝聚,在校际的文化交流中传播学校精神文化,展示出学校特有的人文精神。

(三)传递学校的文化定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纽带。大学同样如此,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支柱,是大学的核心要素。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大学校园文化“伴随的力量”就是指凝聚着文化因素的器物,正是因为这些器物,才使得文化有所依托。

“质而无文,其行不远。”器物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凝聚与传承的重要一环,通过显现或隐含文化因素的器物这一物质载体,将学校的文化定位、文化属性良好地传递出来,塑造校园文化特性,并以此感染学校师生群体,凝聚起学校师生及社会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对学校的热爱。这些器物文化成为展示学校发展定位最直观的传播媒介,使学校文化可以更好地为受众所接受认可。

(四)展示学校的发展历史

学校的发展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或波澜壮阔或宁静清婉,但在时光的大浪淘沙中,都或多或少留下一些重要痕迹,在学校历史文化中熠熠生辉,启迪后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的发展中总是留下不少经验或教训,这些经验或教训是后来者进行相类似活动时可供借鉴的不可多得的财富。特别是一些已经符号化、精神化的器物,更是因其凝聚了大量发展的历史痕迹和精神符号,成为凝聚共识、强化认同的标志性符号,激励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可与接受。

许多高校由于办学历史较长,留下了不少学校前期发展的器物。比如实验设备,带有历史痕迹的雕塑、建筑,反映建校初期学校艰苦奋斗的影像资料等,这些都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学校历史文化的因素。器物文化特有的直观性与艺术性在校园文化传播中的影响更为直接,更容易被人接受,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通过对这些器物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解读,可以有效激发参观者对学校来之不易的成就的感动之情,促使参观者对学校发展道路、发展成就产生认同感。

二、校内传播,塑造校园文化精神

器物不仅仅是一个具有使用价值的、客观实在的物质形态,同时还是某种特殊文化符号。器物传递出来的不仅是满足教育教学工作器物或者某种历史的再现,同时,还发挥着媒介的作用,传播学校的主流文化,凝聚师生价值观念与校园群体人文道德追求的价值,激励广大师生以校为荣、为校奋斗,积极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包括信守承诺、厚德包容等在内的传统价值观念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必备的素养,也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支撑力量。然而由于对技能的过度追求,应用型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往往重技能轻德行。这些倾向也会对“三观”正在养成的青年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培养出一批价值观念不够健全的利己主义者。

校园器物往往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科学论证而创制出的,不仅具有优美的外在形态,还凝聚着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传播活动中可以物化人,营造出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场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在接受器物外形直观美的熏陶与侵染,领悟到深刻的文化内涵,实现器物文化对学生的行为、情感和认识能力更深刻持久地引领。

首先是树立刻苦学习精神。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也是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基础。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浮躁氛围,往往以挣钱多少来衡量个人价值。这些功利性的不良倾向也严重影响到学校,使得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肤浅的学习认知心理,一心想着短平快赚钱,缺乏学生阶段应有的立足实际、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的精神和全面提高自己能力与素养的正确学习观,缺乏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与可持续学习能力,也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各个学校在发展中留存下不少器物,这些磨得发亮的实验设备、写得密密麻麻的教案、一张张有些泛黄的荣誉证书,都是反映学校师生刻苦学习,孜孜不倦钻研知识的证明,可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是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社会发展不能依靠某个英雄人物个人的力量来推动,而要将全体公民凝聚起来,同心同德,共同推动。集体主义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数千年来一直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重要因素。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侵入,对我国社会意识形态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个人主义泛滥,集体主义思想弱化;顾小家弃大家,只看重个人利益、个人发展,而对于集体的利益则弃置一端,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削弱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作为经历数十年、上百年的发展积淀的学校,每一点成就都是全体师生凝心聚力、协作共创而成的。通过反映这些活动的器物,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领悟到团结力量大的道理,自觉融入集体中去,将个人目标融入集体目标中去,实现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协调发展。

最后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情操。“人而无德,行之不远”,事业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作为支撑。长期以来,学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在重视学生技能型知识学习时,道德教育存在着偏软、偏松现象,使得学生虽然专业学习能力比较强,但也存在理想信念滑坡、道德责任意识落后、社会认知标准模糊的问题。而学校的古朴建筑、校园文化园、文化景观等器物蕴含的丰富道德教化功能、深厚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追求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环,可以引导学生汲取其中的养分,继承学校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基因,激励他们刻苦学习,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与理想信念。

(二)引领教师队伍树立正确教育宗旨

教书育人、培育栋梁是教师职业伟大之所在,也是教师受人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器物文化是在学校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形成的精神力量,反过来这种器物传播出来的人文精神也可以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育人理念。作为高校教师,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具有自觉服务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职业意识,培养献身教育的高尚情操。高校器物及其传播出来的文化就是教育引导教师传承高校精神的关键性要素之一。

首先是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高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只有明确了为谁而教、因何而教、如何去教,才能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倾心于教育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前辈教育工作者在革命年代或建设时期遗留下来的雕塑、照片、视频或者教学仪器等器物凝聚着历代教师奋不顾身,不计个人得失,积极投身教育,为国家培养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精神品质,成为激励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活动的精神动力源泉。

其次是引导教师树立团结协作的精神。“人心齐,泰山移”,教育事业的发展靠的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携手共进。各自为战、相互排斥、相互拆台,只会陷入内耗,影响学校育人工作的实施,影响高校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成效。反映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器物,是历代教师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见证。老一辈的团结共进的精神,可以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守教育初心,牢记使命,相互团结协作,共同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凝聚学校发展目标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认同。“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学校对学校发展有一个明确的共识,并勠力同心,形成合力,持之以恒为之奋斗;“上下同欲者胜”,学校只有同心协力,顺势而为才能顺利实现发展目标。校园文化体系中的器物由于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历程,凝聚着学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也凝聚了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前沿的技术,因此,这些大多都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或者是校园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器物分别凝聚着该时期学校发展的目标,这些器物结合起来就成了学校发展目标演变过程中的一个个节点与标志,成为展现学校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无声的讲解员。通过对这些器物蕴含内容的解读,可以加深对校园文化历史与现实的认识理解,进一步凝聚对学校发展目标的自觉认同,共同致力于学校未来的发展。

(四)引领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学校文化的首要价值在于思想引领,学校首要的任务就是持续发展。持续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建设逐步强化,更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来支撑引领。器物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可以推动学校事业的持续发展。

首先是引领学校办学定位逐步完善。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应当围绕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大量的教育教学、实习实训设备,这些物质载体一方面具有服务学校发展的使用功效,另一方面也是不同办学阶段学校精神的物化,体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办学定位下学校的精神文化。这些器物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互印证,结合学校的发展历程、教育成果,反映出应用型高校只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完善办学定位,促使学校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具有时代需求的人才,完成高等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

其次是引领学校顺应时代发展方向。科技引领发展,新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了人们的心理认知。器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的见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而产生的器物,不仅成为人民生活学习的助手,同时指引着时代发展的方向。不少蕴含着时代先进科技因子的器物,如迭代更新的实验设备、日新月异的教学仪器、具有时代感的建筑设计,不断涌现于校园的角角落落,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提醒着每一个人,如果不能把握住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奋力拼搏,只会被时代抛弃。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

(五)营造鲜明的人文氛围

高校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场所,必须要具有浓厚的人文氛围与开放的人文气息。而这些特色的直观体现,莫过于校园的各种器物。它们作为展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无论是宣传条幅上的标语口号、还是脚下的石刻,或者造型独具的场馆,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学校智慧的结晶,文化的体现,包含着深厚的人文因子。众多的器物结合起来可以共同营造起学校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不同的高校由于定位不同,办学方向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这些特色同样反映在器物文化中,比如体育类高校往往大量塑造竞技体育类的雕塑、特色鲜明的体育场馆。师范类高校则以教育名家、名人名言为器物文化的主体,而应用技术类高校的器物文化则充满了工科特色。在不同学校的文化交往中,这些器物鲜明地传递出学校的文化精神,成为学校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三、社会传播,引领社会文化发展

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作为国家文化体系中的高校校园文化,一方面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对社会文化产生能动的影响。器物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凝聚着高校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发展的深刻认识与艺术再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社会先进文化的代表。在文化传播中,高校器物文化不仅以高超的艺术性引发社会受众的赞叹,为学校赢得较高的声誉,同时也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激发受众的情感,引领社会主流文化发展。

(一)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今天的高校不再是高不可攀、封闭独立的象牙塔,而是顺应时代需求主动走入社会,采用相对开放的办学格局,社会人士与团体可以在不影响学校教学工作时进入校园,参观校园风光,领会校园的文化魅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播的场所,历来十分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通过丰富的物质形态的器物来塑造学校的精神与灵魂。当社会各界人士进入校园中后,校园文化中与学校发展定位、学科特色、地域特色、学校文化相符合的器物文化,比如最能体现学校发展历程的校史馆、满足对知识渴望的图书馆、反映学校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物质形态成果,以及散布全校的各种雕塑等,就能体现出学校的文化品格与精神追求,以独特的文化传播形式给受众以审美享受和文化领悟,进而为学校带来相应的认同感与美誉度。

(二)激发受众爱国主义情感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不少知名高校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承载着先辈们为国牺牲、鞠躬尽瘁的奋斗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些器物是我国在积贫积弱时遭受到外国侵略时遗留下来的,成为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动力。这些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满足学校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依托周恩来总理塑像、西南联大纪念碑、陈省身故居等19处校园物质形态文化资源,打造成面向学校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参观学习,参观者体味出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精神,了解老一辈革命家为国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受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热情,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去。

四、结论

文化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是国家、民族的灵魂所系。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民族振兴也需要文化先行。一方面器物作为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民社会生产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器物本身或者使用过程也蕴含着相应的生存智慧及审美理想,表达民族的价值观与人生哲学,是精神层面文化外现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纳礼于器、器以载道”,通过物质层面的器物来呈现精神层面的文化,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优秀传统与精髓。

在网络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万物互联已成为现实,万物皆媒也正逐步实现。借助网络科技的东风,器物及其构筑的文化体系也得以在更广范围内传播。在这个传播语境中,谁的传播内容能获得受众的认可,谁的传播就能占据传播活动的主导地位,就能占有更多的传播话语权。因此,我们应当以创新精神、时代眼光赋予器物更优秀的文化内涵,进而能够更好地传承、传播器物的文化价值。作为校园文化最具直观性和艺术性的文化形态,我们应当使器物在立足满足时代要求、帮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其蕴含的浓厚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以其艺术性、教育性、传播性承担起传播优秀校园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使命,实现高校器物文化凝聚学校发展目标,引领社会发展、引导树立正确道德情操、营造人文环境等价值,激励高校师生及相关社会人士树立崇高的爱国爱校情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力量的理想观念。

猜你喜欢

器物校园文化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喜迎建校20周年•校园文化篇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