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中自体血回收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出血及凝血的影响

2020-01-07麦振江

实用临床医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自体围术

麦振江

(东莞市中医院麻醉科,广东 东莞 523000)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骨科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能够实现重建髋关节功能、缓解疼痛的目的,患者多为老年人,术中出血量大,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输血[1]。临床上采用传统的异体输血模式,能够有效地纠正患者贫血状态,但输血过程也会增加细菌污染、罹患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等风险[2-3]。鉴于此,笔者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探讨自体血回收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术期出血及凝血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2018年东莞市中医院收治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50例,男15例、女35例,年龄60~82岁、平均(69.2±5.4)岁,手术原因:股骨颈骨折2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9例、髋臼骨折9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例;对照组50例,男14例、女36例,年龄60~81岁、平均(69.0±5.5)岁,手术原因:股骨颈骨折30例、髋臼骨折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年龄≥60岁;2)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版)》[4]中全髋关节置换术相关手术适应征。排除标准:1)合并感染者;2)合并严重代谢性疾病者;3)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4)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5)合并恶性肿瘤者;6)凝血功能异常或贫血者;7)近期使用抗凝药物者;8)肝肾功能障碍者;9)手术相关禁忌症者。

1.3 输血方法

所有患者皆建立外周及中心静脉通道,腰硬联合麻醉穿刺并置管,动态监测心率、有创血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及尿量,在同一手术医师操作下,行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选择生物型假体。手术全程进行控制性降压和抗纤溶,术前静脉滴注1000 mg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分别于术后6、24 h静脉滴注1 g 氨甲环酸。当术后出血贫血,静脉滴注200 mg蔗糖铁(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组患者均于手术完毕或者达到最大容许出血量时进行输血,最大容许出血量=血容量×(术前红细胞积压-25%)/(术前红细胞积压与25%的平均值)。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异体输血。观察组患者予以自体洗涤后红细胞悬液输血,仪器采用C.A.T.S型血液回收机(德国费森尤斯卡比公司生产),从切皮至假体成功安置期间负压吸引收集血液,经过滤、冲洗、离心等处理后,于皮下组织缝合完毕后2 h内回输入患者体内。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的围术期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输血前与输血后4 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等凝血功能指标之间的差异。围术期出血量=围术期失血量-围术期输血量。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围术期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围术期出血量显著降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n围术期出血量 v/mL住院时间 t/d观察组50128.3±35.25.2±0.9对照组50156.4±36.66.5±1.4t3.9135.523P<0.001<0.001

2.2 2组输血前与输血后4 h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组患者输血前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输血后4 h PT、APTT显著缩短,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组别nPT t/sAPTT t/s血小板计数/(×109 L-1)输血前输血后4 h输血前输血后4 h输血前输血后4 h观察组5011.5±0.512.1±0.627.9±3.433.8±3.9178.3±35.1167.4±24.7对照组5011.4±0.612.6±0.727.8±3.736.5±4.2176.8±36.7156.2±22.4t0.9053.8350.1413.3310.2092.375P0.367<0.0010.8880.0010.8350.019

3 讨论

自体血回收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输血模式,有利于降低不必要的输血反应风险,减少异体输血可能造成的疾病传播,并可以有效地节约临床血液资源[5]。术中自体血回收通过负压吸引装置将手术过程中的出血进行收集,经血液回收机进行过滤、冲洗、离心等处理,将血液中的组织碎片、脂肪颗粒、激活的凝血因子、游离脂肪酸、游离血红蛋白等彻底清除,再回输入患者体内,保障自体血回收利用的安全性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6-7]。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围术期出血量显著降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笔者认为,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应用自体血回收模式操作简单,对于骨髓造血功能能够产生有效刺激,有助于加快造血速度,减轻输血反应[8],从而降低围术期出血量,也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观察组患者输血后4 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明显短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笔者认为,凝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手术过程中,随着出血量和手术刺激的作用,凝血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9],本研究充分说明了自体血回收能够有效地改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凝血功能,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异体输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自体围术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自体血清在干眼症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干预对照研究
脂肪推土机 Bulldozer “自体脂肪填充”大揭秘!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