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实践

2020-01-07

探求 2020年3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矛盾马克思主义

□ 李 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1]那么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坚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到底是什么?在21 世纪的中国,她是否仍然具有并且能够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性力量?其对中国当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把握矛盾、分析问题,从而指导实践的理论思维和辩证智慧。归纳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最核心的内容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实践的观点与实事求是的方法、矛盾的观点与矛盾分析法、人民主体观与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它们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内容。

一、实践观点与实事求是方法的运用

(一)实践的观点与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与以往哲学和绝大多数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这一概念引入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并把它确立为唯物史观最基本和首要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人的本质是实践,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样是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实践是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也要在人的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是僵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革命与斗争实践,他们主动修改、批判甚至否定自己的理论,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不断发展、充满旺盛生命力、历久弥新的开放体系。

坚持实践的观点,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和思想路线。所谓“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或决定对客观事物作为时自觉或不自觉所贯彻的原则和方法”。[2]思想路线是认识论的具体化和在实际中的应用。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确立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这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是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敢于打破条条框框,把实践当做最高权威,不盲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实事求是”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行动和实际工作中去;“与时俱进”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是用超前意识和发展的眼光,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变化进行创新。这一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是我们党制定各项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理论基础。

(二)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推进工作

毛泽东同志曾经形象地把实事求是比喻为“有的放矢”,它也成为我们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基本的认识路线和工作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进各项工作,以全方位的改革打破固步自封和因循守旧,“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瞄准和解决中国改革开放的问题之“的”,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

新时代坚持实事求是,最现实和紧迫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所立足的“实事”到底是什么、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任何工作和政策的制定都不能脱离这个基点。”[1]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3]也就是说,要从事物的动态发展中把握全局,只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事因时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因此我们一是要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基点;二是要在动态发展中看待这一基本国情。虽然我们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结合“不变”与“变”两方面之“事”,当前我们求的“是”和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能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变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的集合与联动,自觉运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实践,才能全面把握机遇,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此外,在党的建设的实践层面,我们也要看到,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在理论阐述上并不难,但在干部个体的实际贯彻中却并不容易。除了主体认识水平与认识能力的障碍,还受到不良政治生态、传统思维定势等现实因素的干扰,能否坚持实事求是不仅取决于干部个体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更与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政治智慧、政治勇气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紧密相联。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解放思想首先需要解放思想者!

二、矛盾的观点与矛盾分析法的运用

(一)矛盾的观点与矛盾分析法

“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4]这里《资本论》留下的逻辑就是矛盾的分析方法。矛盾二重性分析方法是贯穿在《资本论》中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方法。列宁认为,“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坚持唯物辩证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任何科学的认识都要求在排除逻辑矛盾的基础上,研究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如何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又涉及到如何在矛盾的普遍性中分析和把握矛盾特殊性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首次提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认为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一论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是一个新概括,深化了列宁关于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科学思想,这一观点转化为思维方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的普遍性中抽丝剥茧,抓住事物的特殊性,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二)强化问题意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积极面对矛盾、化解矛盾

马克思指出:“世界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的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在不断揭露资本主义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总结规律,指导无产阶级的伟大运动。不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问题都是时代的声音,它既是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也是实践和创新的起点,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前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所谓“新”,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日趋复杂:于外,世界格局深度调整;于内,改革进入攻坚期、进入矛盾凸显期,各类矛盾层出不穷、交相叠加。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是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的前提和保障。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升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就很难全面正确地认识问题,科学地分析研判形势,从而抓住关键,化解前进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就本质而言,辩证思维能力,其核心就是矛盾分析法。

当前,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是一项异常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强化问题意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抓住“牛鼻子”,多层次、多视角积极面对和化解矛盾。当前中国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把握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坚持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好大局与局部、务实与务虚、冒险与保险、原则性与灵活性、协调性与片面性等矛盾关系,“抓重点,抓特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多谋善断,求同存异,“学会弹钢琴”。

从国际视野看,国际社会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更需要我们掌握好矛盾分析方法,承认矛盾、正视矛盾,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普遍性中把握斗争与特殊性,坚持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又于矛盾的斗争和对立中把握同一和普遍性,斗而不破、斗中前进。“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1]

三、人民主体观与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运用

(一)人民主体观与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真正的主人。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中就明确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从来都是“行动着的群众”。在标志马克思主义成熟之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开篇不久即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一种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因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终极目标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实践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反复实践与反复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科学揭示各种矛盾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发展规律,从而最终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指明历史的条件、路径、方法和手段。

正因为如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成为无产阶级政党最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第一次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论证了党的群众路线和领导方法,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只有真正听取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心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注意的是,群众的意见是分散的、多种多样,所以“从群众中来”也是一个分析、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同时,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党的各项政策和管理办法,还需要回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从而正确地指导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到群众中去”既是一个贯彻落实的过程,也是一个检验真理的过程,更是修正、完善既有认识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人民主体观的根本体现,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认识路线和领导方法。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观念前提,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贯穿于一切工作的始终。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曾在不同时期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过重要论断,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6]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主义建设是依托人民、为了人民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都是人民,当然也需要经过人民的检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7],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我们的政策方针和一切做法都需要紧扣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需求,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百姓之心为心”,让改革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在对初心不变的践行中更要注意把握群众工作之变。当前,不论是从时代背景、群众阶层分化,还是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均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干部队伍也从“工农干部”往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方向加速迈进,这就需要我们在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要勇于打破既定思维,力戒自以为是、形式主义、官僚作风,还要切实增强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6],真正下沉到基层群众中去,深调研、真落实,体察民情、化解民忧,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增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既为改革开放指明了历史条件、路径、方法和手段,更为我们党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矛盾马克思主义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实事求是”定乾坤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