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0-01-07

关键词:效果图手绘技法

孙 毅

(甘肃政法大学 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艺术设计教育的推进,许多高校都开办了环境设计专业并形成了相应的学科方向,环境设计专业逐步成为高校艺术学科设计学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旨在呈现环境空间的表现效果。本文立足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深入研究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改革思路和教学模式,藉以增强该课程教学实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现状

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已调整了学科、专业目录,将原本从属于文学的艺术学分离出来作为一级学科,这样的调整有利于艺术学科各专业彰显其自身特色。但是,当前不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表现技法类课程的教学设计,仍然带有美术教学体系的烙印和羁绊,未能形成契合艺术学科特点和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与教学体系,严重制约着该课程的教学实效与质量,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学环节方面,普遍侧重技能训练,理论深度与实践强度有所不足。从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设计来看,普遍存在轻理论、重技能、轻实践、重课堂的问题。毫无疑问,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必须重视技法教学,但也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设计理论和实践应用环节。当前,许多高校的手绘课程教学依旧是传统的技能施教,注重学生技法能力的训练,对于设计思维培养、环境空间塑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重视不够,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充分满足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也不符合该课程的开设宗旨与培养目标。毕竟,手绘表现技法课程若是过度关注技能技法演练,忽视或弱化设计思维引导和设计实践指导,这样的课程教学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依样画瓢,学生只是掌握了表层化的设计表现技法,无法成为具有创造思维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优秀设计人才。事实上,就设计表现训练教学而言,若是没有相应的设计理论进行支撑,学生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手绘表现技巧,但设计思维的提升和创新必定受限[1]。

在课程体系方面,基础技法类课程与专业设计类课程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不可否认,我国环境设计教育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有了一定的积淀,但许多高校的手绘设计教育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专业技法类课程与设计类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或是过渡脱节的问题,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不完整、相关学习基础不充分。目前,不少学生在学习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时,就由于缺乏一些必要的设计知识储备而严重制约学习的深度和效果,导致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不足、知识要点理解不透,致使该课程的教学整体效果不如人意、乏善可陈。在这种形势下,以合理适度的原则调整和优化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模块,形成循序渐进的科学化课程设置体系,夯实学生学习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知识基础,就成为关乎该课程教育教学实效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在考核评价方面,现行评分标准尚不完整健全,还有相当的改进空间。当前,许多高校的设计课程考察评分标准都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考核评分标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课程评价体系不完整、教材使用不规范、学生专业基础不全面与能力素质差异化等因素。以笔者所在甘肃政法大学而言,尽管初步制定了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等课程的单科评分标准,但主要以课堂出勤率、技法熟练度、画面表现效果为基本评价依据,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设计理念、技法素养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价,加上教学过程中课时制约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种并不完整健全的评分标准还难以真正实施。如何围绕学生成长发展的培养目标和艺术学科的本身特点,建立健全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评价标准,并将其纳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评估体系当中,这是该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命题。

二、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改革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原则无从改革。高校要解决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所存在的以上瓶颈性问题,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实效,就必须贯彻遵循以下三项基本原则,保证课改的成效和改革的推进。

一是实践性原则,即围绕实践应用导向,加强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十分突出的专业基础课程,但许多高校在该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偏重技法知识讲授,实践课时安排不尽合理或不够充分,导致不能充分体现设计专业的特点,难以通过设计实践凸显设计实用价值。为此,高校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就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合理设计和强化实践环节。具体而言,要主动改变技法为主的固有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应用能力教育;要积极回应实践创新教学对教师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对标环境设计专业国标要求来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知识储备和实践教学能力;大力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和无缝衔接,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实战训练能力。

二是协同性原则,即围绕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整体设置,加强室内外效图表现技法课程同其它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在环境设计专业的诸多基础课程之中,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具有显而易见的承上启下作用。该课程教师要从全局性视角着手,把手绘表现技法应用到该专业的其它课程之中,努力避免专业课程各自为政、彼此脱节的问题,打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保证学生学习活动的连贯递进。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手绘表现技法课的前期课程,扎实把握相关教学内容和设计理论,筑牢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的学习基础,还要引导学生在手绘表现技法课的后期课程中熟练和自觉地运用技法知识与相关理论,巩固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的学习成效。一般而言,前期课程有制图、透视、建筑速写、人机工程学等,后期课程有室内居住空间设计、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城市公共景观设计等。如果学生不能深度掌握这些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要求,那么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学习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势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体系支撑和必须的专业设计能力拓展,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譬如,学生若是没有充分理解制图、人机工程学等课程中讲授的比例、尺度、空间尺寸等概念,或是不能深入理解透视原理,那就很难完成设计手绘表现的实践技法活动,设计作品也必然缺乏创意。若是学生认真学习前期课程,具备扎实的学习基础和充分的知识储备,就能提高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学习效果,充分掌握设计手绘表现技法理论,并在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当中学以致用,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拓展他们的创新设计思维[2]。

三是拓展性原则,即围绕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丰富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手段,完善该课程考核机制。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死板的考核机制已经成为制约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高校推进该课程教学改革,就必须在拓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方面下功夫、出实效。一方面,教师要拓展和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与教育理论,重视信息时代互联网教学APP的优势和特点,善于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室内外表现技法能力培养模式,既契合学生的情感心理,又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探索适合设计专业和技法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对现有评价体系进行大力度的革新和完善,因校制宜地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即聘请建筑环境设计行业的资深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施工监理以行业标准为红线提出课程建设的建议性标准,形成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最终效果的评价体系。

三、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改革模式

根据教育部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环境设计专业高素质、强能力、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必须实现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深度改革和大力创新,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和课下教育的和谐统一[3]。

首先,树立以理论为基石、以实训为突破的教学理念。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任何一门课程完整教学过程中相辅相依的两个环节,在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不同的授课阶段虽然各有侧重,但保持着总体平衡关系。然而,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技法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创新无足轻重,主要以“满堂灌”的方式教授技法知识,并不顾及学生学习成长的现实需要,这样保守陈旧的教学理念必须彻底摒弃。须知,学生设计思维的开拓深度与设计技能的提高程度,都有赖于设计理论的指导、设计思辨能力的构成和设计实践经验的储备。在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设计当中,教师必须讲授同技法演练紧密契合的设计理论并进行实践应用,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思维能力[4]。为此,教师要积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深化对手绘表现课程本质属性的认知,加强课程前沿理论和学科最新知识的研究学习,切实提升手绘表现技法的理论涵养,在授课过程中做到理论讲述和技能表现并重、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步训练,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内容有的放矢、紧密配合,促使课程各环节之间有效衔接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其次,建构以实践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体系。探索和确立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是环境设计专业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固有内容,也是推进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的教学组织在实践针对性上不够明显,在实际应用性上比较乏力。从该课程常用的手绘技法来看,一种是草图式手绘,主要是传递作品的设计灵感和表达意图,快速展现作品的设计方案与初衷;一种是效果式手绘,主要是体现作品的最终设计效果,展示作品的特定主题和独到个性。这些技法学习都依赖于长期的训练和合理的实践,绝不是依赖于简单的课堂讲授就能达到得心应手[5]。为此,教师要立足课程的内容特性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理论讲授—写生临摹—草图设计—实践应用”的基本教学原则,综合运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载体和资源,构建“理论—实践—研究”有机统一的实践化教学体系,提高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的实践应用效果。

再次,完善以线下为中心、以线上为补充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一把钥匙,选取得当就能打开知识的大门,帮助学生感受课程的魅力、接受知识的洗礼。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需要通过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各类教学元素,实现图片资料临摹、实地写生训练、创作设计思维等要素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内容特点而灵活运用线下的实体性课堂和线上的互联网平台,推动临摹教学和写生训练、智慧课堂和传统教学的巧妙融合,丰富学习体验,提高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在课堂阶段,要运用图文并茂的案例视频,引导学生在逼真的意境中真切体会手绘表现的魅力,认真揣摩临摹的作品元素,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创造思维;在课下阶段,要注意应用学习通等互联网APP工具对接课堂教学、联通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全程辅导和互动交流,强化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和关注;在实训阶段,要强化速写教学练习,将建筑及其周边环境作为主要写生内容和临摹元素,锻炼学生的造型水平和概括能力[6]。

最后,探索以过程为依据、以提升为目标的评价机制。单纯的作业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于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的学习效果,尤其缺乏对于学习过程的关注。教师要根据该课程教与学的特点,积极探索和构建交融性、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在该课程阶段性教学任务结束之时,教师要及时组织手绘作品展,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要求他们互相品鉴、畅所欲言,再由教师对学生的互评意见进行梳理和点评,并形成相应的阶段性学习成绩;在该课程教学工作全部结束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历次阶段性成绩和期末作业成绩,给出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总评性成绩。为了保障作业批阅和成绩考核的公正性,高校可以引进第三方评价机制,延聘一些具有双师资格的设计师对学生的手绘作品和最终作业进行成绩评定,为教师给定最终成绩提供必要参考。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教师不仅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全程表现,还能充分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便于优化教学方案,提升教学实效。

结语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立体化工程,既涉及专业相关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又需要教师推陈出新、提高自己、勇于探索、自我革命,还需要教学环节的优化完善和教学体制的改革创新。教师要充分结合室内外效果图表现技法课程的专业特色和内容特点,以实践性、协同性、拓展性等原则为基本遵循,深入革新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机制,形成一套真正契合高素质、强能力、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课改方案。

猜你喜欢

效果图手绘技法
手绘风景照
苏楠作品
《客厅效果图》
效果图1
效果图2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手绘精彩《追梦》创刊等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