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意味着健康

2020-01-06王溱

商周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公勺公筷陋习

王溱

一场疫情让人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要去改变很多。

4月8日,封城76天的武汉解封,许多人舒了一口气。

复工了,商场里的人也多了,景点陆续有了游客,甚至洗浴中心也恢复营业了,上下班高峰时段,马路上也重现拥堵的状况,更有不少的人出门不再载口罩,相互间大胆地握手问候,好像疫情并没有发生过,或者是那些可怕可恶的病毒已经消失,天下太平了。

微信圈里看到一伙人聚集在酒店吃喝的照片,还特意说明,这是疫情后的第一次相聚,大家格外高兴,也格外珍惜。照片里的人除了五零后就是六零后,年长的快70岁了。这个年龄段按说最危险,因为这次疫情有个特点,年龄越大越容易感染,一旦感染很难治愈,症结还是年龄的缘故。而且,这几位老兄相互间坐得很“亲密”,几乎膀子挨着膀子。再看那筷、勺,散乱地摆在各自桌前,一点没有分餐的迹象。

真想提醒那些朋友,疫情虽然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国外,病毒如火如荼地擴散,上百万人都中了“枪”,国内输入性、无症状等情况,依旧有潜在危险。然而,真要开口又犯嘀咕,人家能听吗?都这把年纪了,又不是些草莽之人,一个个都受过高等教育,而且贵为“白领”阶层,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肯定有一定之规。能这样“潇洒”,也许自有道理。旁观者虽好言,但到了人家耳朵里,说不定就变成了吃饱撑的,岂不自找没趣?

想起一位朋友“哭诉”,前些天老同学约酒局,这位朋友家里有3岁的外孙,担心外出万一染上什么细菌,跟女儿女婿无法交代,便婉言谢绝了。结果遭到一些同学的责怪、挖苦。朋友感到委屈不解:我做错了什么?

没错,有错的是他那些不讲情理的同学。

疫情缓和了不假,逐步恢复了常态也不假。然而这些都是有“度”的,需要循循渐进,量力而行。病毒还在国外肆虐,国内自然要谨慎小心。病毒无国界,这不是句玩笑话。中央高层多次开会研究下发文件,目的很明确,巩固已有的胜利,严防“死灰复燃”。复工了,但该防控的依然要防控,酒店、饭店营业了,但要求桌与桌、人与人之间都控制在一定的距离,而且提倡公筷公勺和分餐制。

另外,在人多的地方、需要排队的地方,各地都在提倡“安全社交距离”,有句话说得好:因为爱你,离你一米。保持距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拒之门外”,而是特定时期、特殊环境下的新“理念”,彼此都安全,相互都受益。为什么要这样?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医生解释说,说话交流时会产生飞沫,但隔开1.5米,大多数没问题。

有人很任性地不遵从“安全社交距离”,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态度。自己痛快了,但家人亲友们会是怎样的感受?再说了,这种所谓的“壮举”有何意义?除了被人不屑和耻笑,还能得到什么?

许多人存在侥幸心理,而这种侥幸的土壤应该是潜移默化、隐藏至深的痼疾和陋习。那些不健康的习惯、不卫生的做法、不讲究的行为,细想都是多年滋生和残留的“恶素”,在侵袭着人们,即便在严峻的生死关头,稍有松懈,也会随时出现。公筷公勺、一米线,举手之劳的事,为什么就坚持不下来呢?还不是多年习惯作怪?

一场疫情让人看到了很多,想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要去改变很多。文明意味着健康、希望,陋习象征着落后、愚昧,为什么不下决心抛弃这些陋习呢?

猜你喜欢

公勺公筷陋习
使用公筷
使用公筷
长公筷 传递爱
用公筷
推广公筷公勺 告别饮食陋习
炒楼陋习
育儿陋习
官场陋习
夫妻关系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