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牢“一盘棋”思维 贯彻“一体化”理念全力推进成渝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2020-01-06陈金山

重庆行政 2020年6期
关键词:一盘棋经济圈成渝

陈金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重庆、四川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发展战略,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导航定向、谋篇布局,饱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成渝地区发展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擘画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带来了全新机遇。重庆市经信系统将不负重托、把握机遇,助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为后疫情时代全国经济增长添注全新活力。

一、推动成渝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是经济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必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分工协同,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促进成渝联动,高度一体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需以产业做支撑。成渝两地同处四川盆地,资源条件相近。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按照全国“一盘棋”的工业布局导向在成渝地区布局了一批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因而具备整合产业、共同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的条件。推动成渝地区制造业协同,找准各自发展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形成以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合理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并据此优化产业城际分工和协同发展,实现各类生产要素资源合理流动、高效聚集、优化配置,合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中心,形成两地高效一体的产业空间格局。

(二)引领西部开发,促进区域协调。产业分工协同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经济基础。成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东邻湘鄂、西通青藏、南连云贵、北接陕甘,是保障产业链供给安全、释放国内外贸易活力的天然“避风港”。推动成渝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将直接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9%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6.3%的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仅6.5万元左右,分别为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55%、40%左右,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承载空间,有利于形成“北有京津冀、南有粤港澳、东有长三角、西有成渝双城”的国内协同发展新格局。

(三)拓宽开放空间,深化对外合作。成渝双城经济圈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联接点,也是“陆海新通道”的最前端,具有东西互济、南北贯通、陆海联动的区位优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成渝地区依托欧亚铁路、长江水道和高铁高速,连接太平洋、波罗的海和北部湾,

推动成渝地区与沿线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不断开放合作平台、不断完善出境通道、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对接中亚、欧洲、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地区的“丝绸之路”新起点。在此基础上,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实现内陆开放、沿边开放、沿海开放的协同,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添新动力。

二、推动成渝地区制造業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四个关系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我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推动成渝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科学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科学处理成都重庆“两核”的分工合作关系。成渝两个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及相互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经济圈的建设速度、质量与水平。要着力避免双中心的各自为战和相互掣肘,消除产业发展存在的同质化倾向。要在优化自身功能和加强协调联动上下功夫,实现成渝“两核”的功能分工、优势互补与有机合作,实现“1+1>2”的合作共赢模式。

(二)科学处理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间形成分工协同、主动辅助、功能互补、一体联动的发展格局,是保持经济圈活力的关键。要按照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主体功能区圈定重要的点、轴、带、圈,合理优化经济圈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特色城镇的梯次网状联动协同发展格局。

(三)科学处理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关系。成渝地区具有西部最大的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但目前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工业的比重占比较大。能否在推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进程中,逐步化解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的矛盾、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要求与环境治理的长期性矛盾、淘汰转移落后产能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矛盾等,是亟待破解的新问题。

(四)科学处理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双轮驱动关系。能否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区域制造业协同发展成效。如何探索建立一个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跨界治理协调机制,以保障通过区域的协同发展,使经济更具活力、社会更加公平、运行更有效率,是现阶段亟待回答和解决的一个重要命题。

三、推动成渝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点工作

推动成渝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既是成渝地区服务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成渝地区面临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瞄准“一极两中心两地” 战略目标定位,以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为目标,推进产业协同分工与联动发展,以实现国家的战略布局和规划。

(一)强化互动共促的产业协作。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遵循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分工发展规律,推进产业协同布局。一是整合成渝“双核”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优势,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发展经验,依托两江新区、天府新区等重大产业发展平台,根据不同区位特点、产业现状、资源禀赋,坚持“求新”与“守正”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强化产业空间集聚和错位发展,推动都市圈外围地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二是强化双城经济圈北翼地区先进材料、汽摩配件等产业协作,南翼地区联动集聚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三是瞄准未来产业,推动川渝两地科学城、国家级高新区等紧密合作,通过科研平台、科研人才等创新资源共享,科研大装置、大平台、大团队共建等方式,共同培育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二)推动重点产业的集群协同。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是协同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与高端产品制造应用,合力培育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应用,联手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二是以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推进整车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配套、检测服务平台等深度合作,联手打造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三是聚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重点领域,联手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四是整合白酒主产区优质资源,推进川渝特色食品饮料和化学纤维、纺纱等特色轻工业发展,联手打造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五是推动铝镁钛合金等基础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以及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发展,联手打造先进新材料产业集群。六是加快中药、化学药升级步伐,培育壮大生物技术药品和医疗器械产业,前瞻布局生命科学技术研发等,联合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三)探索协同创新的示范标杆。硬实力、软实力,关键还是科技实力。技术要素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所在,也是激发技术供给活力的重要路径。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发展定位之一。一是紧密围绕区域协同创新、科教产业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引进等,探索建立“产学研用投”协同创新机制,共同培育产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聚焦制约产业创新发展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共同搭建技术转移合作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二是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加科学装置,吸引高新产业和顶尖人才,协同推进工业大数据、工业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領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三是发挥两地军工科技优势,增强国防军工科技协同创新能力,集聚整合优质资源,加强在核工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合作,共同争取国家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布局,为探索新格局下的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提供示范标杆。

(四)完善数字产业的发展生态。工业互联网是推动工业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工具,以共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重要抓手,推动成渝地区制造企业整体实现转型升级、换道超车。一是统筹布局5G网络建设,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协同布局大数据中心,推动跨部门跨城市横向对接和数据共享。推动5G应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用,着力构建“5G+工业互联网”生态。二是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及成都节点等作用,共同推动构建川渝两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协同应用服务体系,率先在川渝两地重点产业集群推动建设一批行业级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以标识解析推动平台协同、产业协同、企业协同。三是强化区域信息安全,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合作,建立信息安全监测信息交换共享机制,推动两地权威机构评测的信息安全产品互认,共同提升信息安全监测能力。

(五)搭建先行先试的载体平台。立足主导产业方向和现实产业基础,逐步推动产业功能区向高端化、集约化升级。一是支持成渝两江新区、天府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园区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万州、开州、云阳与达州、开江、大竹等地,潼南、荣昌、江津与广安、遂宁、泸州等地合作共建一批产业示范园区,围绕两省市相关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园区共同打造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消费品等重点特色园区、配套加工基地。二是以协同推进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为核心,联合创建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探索创新成渝园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产业布局、项目准入、招商引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投资、生产要素、财税分享、议事协调等政策措施。三是统筹承接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的转移,优化重点产业项目区域布局,选择重点突破的产业链环节,吸引培育一批企业主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构建大中小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四、推动成渝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推动成渝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一)探索组织协同。建立两省市经济和信息化(厅)委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互访、联系沟通等常态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产业规划布局、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产业配套服务一体化建设等事项。推动区县、开发区、行业协会及市场主体等建立多层次的专项合作机制,共同谋划和推进产业合作项目和事项。

(二)探索规划协同。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强“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对接,为国家制定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纲要提供基础资料支撑。加强产业政策的对接协同,坚持“一张清单管两地”,共同争取国家重大产业项目、重大产业创新平台、重大产业基地布局和产业转移、产业创新及成果产业化、环境容量及生产要素指标等重大政策支持。

(三)探索要素协同。建立能源供应定期会商制度,实现两地能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加强川渝两地天然气输送管网合作,进一步降低工业用气价格。加强川渝两地产业金融合作,加强川渝产业合作园区融资服务。共同推进区域内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促进重装设备、集装箱、矿产品等重要物资的运输畅通。共同推进两地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四)探索政策协同。探索产业发展扶持机制,着力构建标准统一、体系健全的产业政策和营商环境。加大对龙头企业、新型创新机构、重点园区平台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价值链的发展,加快形成集群效应和链式效应。建立产业协同发展的风险防控机制,推进产业联盟建设,加强对信用风险和竞争风险防控,完善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

作 者: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一盘棋经济圈成渝
下活经济“一盘棋” 再创杭州新辉煌
与高考下一盘棋
“内方外圆”一盘棋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天上地下“一盘棋” “高分二号”首次实践“大遥感”观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