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培养面对挫折的能力

2020-01-06肆月南京汉开书院学校

科学大众 2020年24期
关键词:成长型挫折信念

□文/肆月 南京汉开书院学校

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如意,必然会遇到问题、挫折。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有很多人在失败时感受到的只是受挫、沮丧和无力。所以,失败本身并不能真正孕育成功,成功的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失败。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分享积极心理学上面对挫折的两个法宝。

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如何看自己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提出者卡罗尔·德韦克非常痴迷于对“失败”的研究。她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好像做什么事都很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则很无助,生活中有不断的失败。

德韦克让一些10岁大的孩子尝试解决对于他们而言稍稍偏难的问题。一些孩子表现出无助,会责备自己“记性一直不好”,随着难度不断上升,他们会叫嚷着“我不做了,我不做了”“这一点也不好玩”,他们会去转移话题,试图回避问题,仿佛面对一场灾难。

但是,也有一些孩子积极应对的方式让德韦克感到震惊。他们会说“我喜欢挑战”,或者说 “题目越难,我越应该去努力尝试”;当题目变难时,他们会说“我之前就成功做出来了,我还可以再成功一次”。

不知道大家在这些言语中,是否也看到了自己或同学面对挑战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那造成这种不同的是什么呢?真的是因为能力大小的不同吗?德韦克发现这些孩子之间的差异在于思维模式,他们看待自己能力的模式是不同的。

第一类孩子的思维模式是“固定思维”模式,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而失败正是在证明他们的无能,继而表现出回避和退缩。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常常潜伏着固定思维模式,比如,一个人的天赋是确定的,你要么聪明,要么就不聪明,假如你失败了,也就意味着你不够聪明。

第二类孩子的思维模式是成长思维模式,他们认为能力是可以被塑造的,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而改变。失败也就不是一个证明能力的工具,而是塑造能力的方式。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呢?

第一步,识别你心中的固定思维模式,跳出失败让你感到无能的怪圈。

第二步,植入看待自己的新方式,也就是我们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被塑造的。

第三步,去行动,去努力,去尝试。

第四步,看见、承认并欣赏自己的努力,及时地自我肯定与鼓励。哪怕是遇到了失败,也要去鼓励和肯定自己的努力,发掘失败下面更多的可能。

乐观的解释风格——我们如何看待失败

面对失败与挫折时的第二个法宝,就是乐观的解释风格。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如何去解释失败对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们在面对失败时都会有哪些解释呢?怎样的解释能让我们更好地面对失败呢?

比如,面对考试失利这个情境,可能会有以下两类解释:

第一类解释:“这是我的错” “我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 “我很笨,我做什么都不行”。

第二类解释:“我这次没做好,并不代表每次都做得不好” “我只是这件事没做好,但在其他方面还是挺优秀的”。

我们会发现,进行第一类解释的人会把失败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因素,归咎于自己(个人化的),并且认为这种失败会影响到自己所做的其他事情(普遍影响),于是就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消极的标签。这种就是悲观的解释风格,他们更容易压抑自己,常常会深陷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

而进行第二类解释的人,会认为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这种就是乐观的解释风格,他们更乐意把自己的一些过错看成自己的能力不行,他们会努力改变现状,争取做得更好,而不会在坏情绪和事情中深陷太久。

那么,如何养成乐观的解释风格呢?

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情绪ABC理论。A是指诱发事件,比如考试失利这件事;C是指这件事带来的结果,有的人可能就一蹶不振,有的人虽然也难过,但是他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下次怎么办上。同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带来不同的行为结果呢?那就在于大家的B,也就是对事情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个B也是我们之前说的解释风格。

所以,第一步是觉察,那些B往往已经是自动化思维,需要你去找到它。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好方法,你可以试着把自己的ABC记录下来,好让自己与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保持距离,更好地认清你自己。

第二步是讨论,与不合理信念对话——“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与之辩驳。1.证据:这种想法的证据在哪?2.其他可能性:可不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看这件事?3.非灾难:哪怕这次考试确实有很多的失误,那就代表这是一场灾难吗?4.用处:把自己想得很糟糕,这有什么好处吗?

第三步是激励,当自己摆脱悲观消极的信念时,再通过激励,给自己加油鼓励,强化自己的正面思考,将负面信念转为正面思考,让自己全面沉浸在积极情绪之中。

生活中的不顺利、不如意经常会出现。叔本华曾经说过:“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遇见困难时,自然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这并不能证明我们就是遭遇了不幸,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和解释眼前的不幸。

猜你喜欢

成长型挫折信念
用“成长型思维”,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成长型思维模式如何在校园落地生根
Holism in Education
为了信念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基于脑科学的成长型思维与学生学业成就提升
用成长型思维助力孩子一生
挫折
终身不遇

科学大众的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