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感教育研究

2020-01-05赵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0期
关键词:使命感时代大学生

赵丽

[摘           要]  目的:了解青年大学生使命感现状并探讨其对策。方法:编制青年大学生使命感调查问卷,分层随机抽取广东省青年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使命感总分为4.082±1.021,关于不同性别青年大学生在使命感及其各因子上得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不同政治面貌的青年大学生在使命认知、使命情感、使命价值、使命行为方面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系统性、整体性的使命感教育体系,建设多元化、多维度的使命感教育课堂,营造“青春奋斗、立志报国”的积极昂扬的校园氛围,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感教育。

[关    键   词]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使命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0-0209-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到:“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感如何?如何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命题。本研究在已有使命感研究的基础上,对青年大学生使命感的结构维度进行系统分析,编制使命感测量工具,为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感教育提供实证依据与对策建议。

一、使命感的理论建构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使命是指主体自身认识到的或者客观存在赋予主体的任务、责任和职责,使命具有客观性和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命的外延有所差异。使命感即人对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并在这种使命感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人生价值。本研究尝试从使命认知、使命情感、使命行为、使命价值四个结构维度构建使命感理论模型。使命认知是指对使命内容的感知和认同,是主体付诸行动的基础。使命情感是主体对担负的责任、任务所持有的内心感受。使命行为是完成使命的外在行为和主动自觉。使命价值是对使命意义的自我认知和体验,对使命的完成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二、使命感的量表编制

在文献研究和开放式问卷访谈的基础上,参考申奎和冯培等关于使命感的论述,确定使命感是由四个因子构成的多维度结构,四个因子分别是使命认知、使命情感、使命行为、使命价值,邀请专家对题项进行评估,结合相关意见进行筛选调整,最终形成《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使命感调查问卷》,问卷共有14个题项,采用Likert式等级计分,包含“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记为1、2、3、4、5分。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6份,回收率为97.6%,其中女性298人(50.8%),男生288人(49.2%);中共党员65人(11.1%),团员512人(87.4%),群众9人(1.50%)。

(二)使命感现状

使命感总分为4.082±1.021,使命感四个维度得分依次为:使命认知(4.452±1.140)、使命情感(4.513±1.013)、使命价值(3.724±1.134)、使命行为(3.664±1.072),详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性别青年大学生在使命感及其各因子上的得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政治面貌的青年大学生在使命认知、使命情感、使命价值、使命行为上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分析与讨论

从整体得分情况看,使命认知、使命情感得分相对较高,使命价值、使命行为得分相对较低,分析认为:绝大部分的青年大学生对新时代自身应该承担怎样的历史使命有清晰的认识,他们渴望能将对社会的贡献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对“中国梦”怀有无比的期待,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为所承担的重大使命感到骄傲与自豪。但同时青年大学生受西方思潮影响,国外势力通过一切手段进行文化渗透、思想渗透,有些大学生在西方价值观、文化观的冲击下,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落后、腐朽的社会意识的影响下,自主意识强,以个人为中心,更加强调自身发展的利益。还有一部分青年表现出对外部事务的极度淡漠,是所谓的“佛系”青年,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个人发展,没有担当,没有追求,没有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的发展中。从调研情况看,在“为了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即使任重道远我都会始终坚持”“不管條件多艰苦,我愿意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等使命行为的题项上得分很低,分析认为不少青年学生的使命感紧紧停留在口号上,当代青年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优渥,是家长的掌上明珠,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虽有报国之志,但当面对现实条件时往往成了一句空话。不同政治面貌的青年大学生的各项目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党员在使命认知、使命情感、使命价值和使命行为上的得分与大学生团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团员在各因子上的得分与普通群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思想先进、信念坚定,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担时代大任,这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密不可分。大学生大部分是共青团员,使命感的程度决定大学生群体的使命感,要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加强入党教育、使命感教育,切实引导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中的普通群众在各项得分中最低,是使命感教育的难点,需要逐一教育、重点感化。

五、对策与建议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解决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使命感存在的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立志成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奋斗者,要求高校必须深入把握青年大学生历史使命感的现状和特征,深入把握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推进使命感教育创新开展。

(一)构建系统性、整体性的使命感教育体系

(1)要切实提高对使命感教育的重视。使命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久发展,关系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要把青年大学生使命感教育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2)要建设全员参与的育人队伍。使命感教育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从思想政治辅导员到专业教师,从行政人员到学生干部,自觉肩负起使命感教育的重大责任,形成使命感教育的工作合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所处历史方位,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3)科学设计使命感教育内容。从使命认知、使命情感、使命价值、使命行动四个维度进行教育引导。从思想上引领青年大学生充分了解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充分了解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使命的具体内容,加深对新时代肩负使命的清晰认知;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万丈豪情,涵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祖国奋斗、国强我兴的深厚感情;引领青年大学生树立家国一体的价值观和成才观,增强对使命担当的价值认同;引领青年大学生知行合一,激发对使命践履的主体自觉和行动自觉。(4)分层次、分阶段开展使命感教育。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学生有计划、阶段性地推进教育培养,充分依托党团组织开展符合青年大学生特点、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祖国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二)建设多元化、多维度的使命感教育课堂

把握“三个结合”,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空间、不同途径进行全方位使命感教育。(1)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是开展使命感教育的主渠道,将使命感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中,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为国奋斗的目标。充分依托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引领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中国梦”的创造者。(2)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相结合。除了线下课堂教育阵地,还要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充分依托QQ、微信、公众号、易班等网络平台,开设使命感教育专栏,创作优秀的网络宣传作品,加强国情教育、时政教育、榜样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奋斗青春、燃烧青春。(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支援乡村建设、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基层群众,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使命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三)营造“青春奋斗、立志报国”的积极昂扬的校园氛围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有为青年立足岗位做贡献,奉献自己的青春与年华。這些仁人志士、民族脊梁是青年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和丰碑,要通过广播、报纸、微信公众号、宣传栏、LED屏等进行充分、深入宣传。大力开展评优评先,将“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青年大学生评选出来;邀请“三支一扶”“扎根基层”等先进人物开展校园宣讲。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努力宣传各类榜样,加强舆论引导,全方位进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奉献祖国”的价值引领,营造“青春奋斗、立志报国”的积极昂扬的校园氛围,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觉悟,引导大学生充分理解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才能成就宏图伟业,从而激发大学生放飞青春梦想,勇担时代大任,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陈辉吾.新时代青年的成才机遇与使命担当[J].前线,2018,11(12):54-57.

[2]申奎,张家斗,杨蕾.中国梦引领下的高职医学生使命感教育探析[J].求知导刊,2018,4(12):5-9.

[3]张珍.新时代青年学生历史使命感培育探讨:基于广西11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高教论坛,2018,5(5):110-113.

[4]冯培.答好新征程使命教育的新时代命题[J].高校辅导员,2018,1(48):4-5.

[5]粟迎春.当代大学生使命感教育的理性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11):76-79.

◎编辑 赵瑞峰

猜你喜欢

使命感时代大学生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雄关漫道
大学生就业趋势
生命带着使命而来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