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及其防治策略研究

2020-01-05雷文迪金欢欢罗凯钟晓露张小琴王金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初中生校园系统

雷文迪 金欢欢 罗凯 钟晓露 张小琴 王金莎

[摘           要]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频发,危害性极大,不容忽视。旨在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出发点,调查初中生校园欺凌的现状和特征、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学校和学生的应对态度,深度剖析产生原因,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的针对初中校园欺凌事件的防治策略。

[关    键   词]  校园欺凌;初中生;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0-0082-03

近年来校园欺凌频发,已成为要攻克的重点课题和研究重点。我国对校园欺凌的研究起步较晚,角度片面化,从综合的视角来研究的文献少之又少,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缺少系统的指导理论。从之前的报道来看,校园欺凌多发生在初中校园,因此本研究从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展开研究,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剖析初中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策略,总结出一套比较系统应对初校园欺凌的理论。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扎斯特罗(Charles H,Zastrow)指出个人的生存环境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因素构成,包括家庭系统、朋友系统、工作职业系统、社会服务系统、政府系统等[1]。把人的生态系统划分为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微系统就是个体自身生理和心理;中观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宏观系统包括个体所在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制度等。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微系统、中系统和宏系统始终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着。

二、研究综述

校园欺凌现象是国际性的社会问题,在各国发生的频率都很高,更是一个重点研究领域。西方国家是最早开展研究的,美国教育署于1975年发布“学校安全报告”表明:美国恶性校园欺凌频发,严重威胁学校的安全和秩序[2]。各州不断出台法律抵制校园欺凌,将校园欺凌形式细化。挪威上升国家政策层面,有丰富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丹·奥维斯(Dan Olweus)开发的奥维斯欺凌防范项目,为学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研究范式[3]。2013年日本实施《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表达了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的态度,首次把防范处置应对校园欺凌事件纳入法制化通道[4]。

张文新在1998年首次对校园欺凌进行研究,调查山东920名学生,被欺凌者占比14.9%,欺凌者占比2.4%,3.77%的学生既是欺凌者又是被欺凌者,言语欺凌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肢体欺凌,男生的欺凌率和被欺凌率都高于女生[5]。2003年浙江大学课题组调查显示:49.2%的学生承认对他人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3%的学生承认曾遭受过其他学生不同程度的暴力侵害[6]。

李玲等人从社会控制理论探究欺凌者与社会的联系,建立了一个校园欺凌成因分析模型:依恋、奉献、参与、信念,这四种因素对校园欺凌有显著影响[7]。胡学亮指出,一部分学生通过欺凌弱小的同学来缓解心理压力[8]。陈逸雪把我国校园欺凌的成因分为外部、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有学校教育制度、师生关系、家庭教养模式、大众媒体等,内部因素有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9]。张岩双发现校园暴力放学后发生频率最高,地点较隐蔽,提出学校应实行无缝管理,高年级的校园暴力频率高于低年级,初二年级发生率最高[10]。学者林董怡提出,政府要起到主导推进作用,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设立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机构[11]。颜湘颖学者从法学的视角提出应当坚持“宽容而不纵容“的形式政策,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防治体系[12]。张琼学者在研究小学校园存在的欺凌时,鼓励学生大胆维权等,对于社会要完善管理制度、开展公益活动、净化网络空间,全社会要坚决抵制校园欺凌[13]。

三、初中生校园欺凌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以贵州省铜仁市×中学为研究主体,对32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从问卷和访谈中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21份,问卷回收率91.7%)。

(一)初中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情况

提到校园欺凌多数人只会想到影视剧中出现拳打脚踢等画面,认识不够到位。校园欺凌除了肢体欺凌之外,还包括言语、社交、网络欺凌等类型。为了解初中生对校园欺凌的認知情况,在问卷的第一部分列举了四种校园欺凌的一些典型行为,看学生是否能够辨别。整理分析发现将近40%的学生无法辨别言语欺凌、社交欺凌,20%的学生无法辨别社交欺凌,80%的学生能辨别肢体欺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尚不能辨别除肢体欺凌外的其他欺凌类型,把这些当玩笑,不以为然,这表明应花更多的精力宣讲校园欺凌,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

(二)现状分析

在所调查的321人中,完全未参与者有83人,既是欺凌者又是被欺凌者的人有175人,只欺凌别人的有19人,只被欺凌的有44人。言语欺凌表现有讽刺、挖苦、取绰号等,调查发现只有39.25%的学生表示从未欺凌过别人,30.84%的学生表示从未被欺凌过,绝大部分学生都曾参与言语欺凌,这也表明言语欺凌具有普遍性。而肢体欺凌典型行为中强制收取财物参与者不多,超过50%的人表示偶尔或者有过几次殴打别人或者被别人殴打过,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是经常涉入肢体欺凌中。有69.16%的初中生表示从没有排挤过别人,54%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被排挤过,有84%的人从没有网络欺凌过别人,71%的人从没有被别人网络欺凌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校园欺凌中,最普遍存在的是言语欺凌,其次是肢体欺凌,最后是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

1.性别涉入差异

从表1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学生中,179个是男生,142个是女生,男生的参与率81.56%,女生参与率64.78%,从总体情况来看,男生参与率比女生高,与之前的研究相符合。

2.年级涉入差异

由表2可以看出,初二年级的涉入率是最高的,其次是初三年级,最后是初一年级,笔者推测初一年级对新环境不够熟悉,因此参与者不是很多,而初三年级面临升学压力且道德水平较高,因此涉入率相较于初二年级稍下降,但有的学生可能放弃了学习,重心也可能放在除学习之外的地方,因此涉入率要略高于初一年级。

(三)初中生遇到欺凌的应对措施

通过问题“如果你被欺凌,你会怎么做”来调查学生被欺凌时的应对措施,结果显示,21.87%的學生选择奋力反抗,硬碰硬;40.07%的学生选择告诉老师或家长,及时向成年人求助;13.8%的学生选择事后报复,24.24%的学生选择默默忍受,这也看出大部分学生在面对欺凌时的处理方式不够恰当。

通过问题“如果你看到同学被欺凌,你会怎么做?”学生看到他人被欺凌时,16.51%的学生视而不见,9.97%的学生一旁观察,26.48%的学生看情况后再说,只有12.15%的学生上前制止,34.89%的学生选择去寻求老师或保安等大人的帮助,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看到别人被欺凌时所采取的方法不够正确,究其原因是怕欺凌者的报复,不愿意惹事上身。

四、初中生校园欺凌原因分析

(一)微观系统

初中阶段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都很大,独立意识空前上涨,认为自己是成人,但无论生理、心理没有达到成人的水平,自尊心强,情绪容易波动不受控制,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在与学生访谈时,很多学生表示暴躁蛮横,情绪容易失控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欺凌者,比较内向胆小或人际关系较差的人更有可能被欺凌。且该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无法分辨是非,容易出现认知、道德偏差。对几个学生进行访谈时得出:这些学生会给别人取带敏感词汇的外号,推搡甚至殴打同学,但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在欺凌别人,表示这是在开玩笑,没那么严重,也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会伤害到被欺凌的同学。

(二)中观系统

1.家庭环境的影响

原生家庭是个体最初成长环境,也与个体的情感表达、行为模式、依恋风格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14]。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更能培养出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的孩子,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氛围的良好程度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过分的溺爱、放任、权威性的教养方式都不科学,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儿童孩子缺乏父母陪伴,也不利于孩子成长。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实施欺凌的初中生中,有52%的人表示自己的家庭环境不太和谐,家人会发生争吵,23%的人表示家人经常争吵甚至动手;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观察学习甚至复刻父母或者家人的相处模式、交往模式,会把这种恶性的模式带入与别人的交往中,以欺凌作为沟通的方式。

2.同辈群体的影响

初中生同辈群体是指初中生在班级内外通过自由选择交往同伴,形成自己的群体亚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或者虚拟网络中交往的非正式群体[15]。当学生与良好积极的同龄群体交往时,也会学习他们身上积极的一面,学习到健康的行为模式,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而当结交众多不良朋友时,容易学习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甚至自动或被动地染上欺凌别人的习惯。

3.学校管理原因

学校常常只处理情节较严重的欺凌事件,处理方式无非就是进办公室教育、记过处分、请家长等,通常不深究背后的原因。以下是收集到的案例:

案例介绍:2019年10月24日晚上下自习后,保安发现操场角落,学生H与一学生发生冲突,期间双方均动手,保安上前制止后,学校教务处立即通知双方家长到校进行调解,学生H被处分。经过访谈,学生H常被这位同学辱骂、嘲笑,几次告诫后无果方才动手,但学校并没有去探索背后的原因,就结果论事,记过处分请家长,没有从根本上很好地去解决。并且只处理情节较为严重的欺凌事件,对于像起外号、辱骂、孤立等不易被发现的情节较轻的欺凌,一般都不会去管,觉得这只是同学之间在开玩笑而已,没有认真对待。

(三)宏观系统

1.社会大环境的原因

青少年的心智不够成熟容易被诱导,社会上人员来往,极可能习得不良的行为习惯。经过观察,学校周边有网吧、奶茶吧、KTV等娱乐场所,而这些地方常发生欺凌事件。访谈时,有老师说会有同学逃课或者晚上翻墙去网吧上网,这类学生常参与各种不良事件。这也表明初中生的自控能力较弱,出入鱼龙混杂场所容易染上恶习。现在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其中不乏利用手机浏览一些不良网站、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

2.防校园欺凌法律的薄弱

我国现针对青少年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他法律也有涉及对未成年人的规定及保护,但没有一部专门治理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事件的法律,学校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时没有依据可言,涉入者的责任无法得到很好的界定。也正因为法律的缺失,反欺凌立法的不足,就会导致很多学生把校园欺凌看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五、初中生校园欺凌防治策略

(一)微观层面

树立正确的认知图式。大部分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是因为错误的认知图式,有的欺凌者把欺凌作为与他人沟通的手段之一,没有意识到欺凌他人是错误的,没有意识到欺凌会给别人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同时,旁观者在一定程度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因此要让学生明确欺凌与玩笑的区别、欺凌所带来的伤害,并教他们换位思考;同时加强对受害者的关注,及时干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信心,使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

(二)中观层面

1.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个第一次的发生场所,孩子在这里学会与人交流、交往,所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之前的调查发现家庭关系不和睦的孩子也更容易参与校园欺凌,所以父母多关心孩子,不缺席他们的成长,多多陪伴交流,用科学方法教养孩子,帮孩子树立健康的心态。当父母发现孩子被欺凌时要冷静,不要意气用事。要与孩子好好交流循循善诱,充分了解事情的经过后再与对方家长和学校进行交流,探讨解决方法;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及时寻求帮助,确保安全的同时适当进行反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朋友互帮互助;父母正確引导孩子,教育孩子不要欺凌别人

2.学校方面

重视普法教育,让学生知道欺凌他人会带来多严重的影响、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通过一些班会、校会、举行反欺凌演讲比赛等方式来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真实案例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性,以此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学生应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安全。学校要成立欺凌治理小组,由各班主任组成,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相关教师防治校园欺凌的责权、校园欺凌的处置方案、心理干预流程、针对校园欺凌的校规校纪、与公安机关开展合作等。保安要安排好在校内巡逻,外来人员进校要进行身份登记;定期开展专项调查及时排查。若发生欺凌事件,根据校园欺凌治理方案严格处置,情节严重者移送公安机关。

孩子的成长由家庭、学校、社区共同构成,因此加强“家—校—社”三位一体合作是必需的。老师要与学生、家长多沟通互动,了解孩子的需要;社区要多宣传反欺凌的知识,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融合,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和社区的工作,以此来搭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平台,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的概率。

(三)宏观层面

公安机关要大力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环境,规范影视作品发行,不得发行三观不正、涉及犯罪等的作品,规范校周边的娱乐场所,如KTV、网吧、酒吧等,禁止未成年人进入此类场所。政府加快校园反欺凌法的立项,上升到法律层面,让社会各界都关注校园欺凌,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学校通过普法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知晓法律底线,学法、懂法、守法。

参考文献:

[1]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4-97.

[2]杨坤.美国预防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法律措施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3]杨婕,马焕灵.挪威校园欺凌防范机制研究:以奥维斯欺凌防范项目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7(12):119-123.

[4]刘瑾,杜颖.校园欺凌防治比较研究:以美国、日本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8(31):156-157.

[5]曹小琴.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中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9.

[6]王鹰.校园暴力的合作治理[J].中国教师,2007(11):15-18.

[7]李玲,张兵娟,王涵.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成因及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8):1-8.

[8]胡学亮.中小学校园欺凌高发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8(1):31-37.

[9]陈逸雪.论我国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预防[J].法制与社会,2018(31):154-155.

[10]张岩双.初中校园暴力调研及预防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9.

[11]林董怡.初中生遭受校园欺凌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8.

[12]颜湘颖,姚建龙.“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1):10-14.

[13]张琼.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及其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14]吴雨薇.论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从家庭系统理论出发[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5(3):88-92.

[15]张博.同辈群体对初中生品德的消极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初中生校园系统
一种无人机缓冲系统
品“助读系统”之妙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直扩系统中的窄带干扰抑制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